长江中游是中国境内最早掌握冶铜和制造青铜器的地区
【编者按】本文摘自郭静云著《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页81-87.摘发时注释均已省略,引用请参看原书。
在青铜时期,对铜料的掌握更能显示聚落的势力。郑洛地区出土的二里头、二里岗时期青铜器,证明郑偃人已掌握制造铜器的技术;通过对二里头铸铜遗址的研究,发现其铸造器型虽然不大,但至四期时,技术已较为稳定。这似乎不是最早的冶金业,可是二里头早期没有金属器,无法观察冶铜技术的发展,当地又没有足够的金属矿(只有贫乏的中条山铜矿,开采困难,且缺少铅、锡矿),这就说明郑洛铸铜业是外来技术。因此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之后,学界不断讨论其来源之谜。唯有确定二里头青铜文明的铸铜技术来源,才能了解二里头在中国历史上的位置
从郑洛二里头文化的角度来看,青铜器的来源问题并不甚明确。不同领域的专家都对此作过热烈的讨论,有不少学者认为,二里头青铜技术原本受到西北齐家文化影响,可能也使用陇西北河西走廊的矿产。关于中国青铜技术是由西北方传入的外来影响,乃是欧美学界主流看法。
河西走廊发现了几种距今4000年前后的文化遗址。其中齐家马厂文化出土了一件小铜锥,长度只有4.7公分,宽度0.3-0.5公分。兰州齐家文化也传入河西走廊,因为此地是齐家铜料来源,也是黄河上游族群与草原民族交流的地区。河西走廊的西边是四坝文化的范围,连接陇西北与新疆的草原,四坝人的生活方式以游牧羊群为主,四坝遗址发现的铜器数量很多:铜削、刀、锥、凿斧、镞,以及形状近于中亚草原安德罗诺沃(Andronovo)文化所见的装饰品。此外还有 马文化,活动范围仅限走廊西部,其草原性质更加明显,曾发现草原类型的铜锤戈、铜镜、铜牌饰。也就是说,河西走廊就是一个多元族群集聚之地,通过黄河,草原文化影响陇秦晋的平原谷区。平原谷区的齐家文明之矿产来源,决定了齐家文化主要关连对象。
黄河上、中游的齐家文化,在北与安德罗诺沃交界,部分早期青铜器的器形似乎源自中亚草原,齐家的青铜技术与安德罗诺沃文化应有某程度的关联,亚洲草原自古以来为西东之间的来往通道,因此河套地区冶炼、制造技术与中亚接近,影响甘肃、陜北、内蒙青铜文化的发展。但是齐家等西北地区文化与二里头青铜器比较,其器形与金属的元素成分皆不相同,说明两者来源不同。 实际上,齐家所见的铜器形状都很特殊,未见于同时期中国其它地区。因此很多学者认为,虽然郑洛地区可以发现少数来自齐家以及南草原地带的文物,但中原青铜文明的产生与其无关。
根据化学分析,二里头四期、二里岗以及武汉盘龙城遗址的金属料来源和技术相同,但与殷墟有所不同。学者们证明郑偃地区冶金业与同时期的江汉地区同源。卻与殷墟有若干差异。有关江汉金属的来源,据考古得知为江西瑞昌铜岭、德兴以及湖北铜绿山、港下矿。其矿产铜料与江汉青铜器的化学成分一致,在地理上,运输铜料也极为方便。
江西瑞昌铜岭、德兴发现多种古金属矿遗址,矿料很丰富,含铜、铅、锡等一切青铜合金必有的成分,开采年代不晚于二里岗下层一期(根据最近的年代测试,相当于二里头三、四期之际 )。
德兴矿属世界最丰富的多种金属矿之一,除铜、铅、锡之外也有金、银、铁矿,自距今约3000年前的春秋时期以来,即成为重要的冶铁中心、楚国铁矿来源。在距今4000年前已成为江河文明铸铜技术的关键来源之一 。铜岭矿距离盘龙城及江汉地区不远,交通便利,因此也成为江汉青铜文明的基础。(盘龙城应如前期汉水古国,属连城古国文明的城址之一,且盘龙城顺长江以东应该还有未发现的城址)。
铜岭矿遗址中发现自二里岗前期以来,不同年代的矿井、巷道支架遗迹与工具。考古学者已据此探讨二里岗选矿技术的问题。铜岭矿遗址下层出土的陶器和铜器与盘龙城、二里岗相同,中层与殷墟和新淦大洋遗址相同,而上层有两周的文物。考古发现的遗物揭示出,位于铜岭矿山西侧的江汉及黄汉地区文明,位于东侧的吴城文明,皆采用本矿产。江西德安县彭山有数个锡矿床,虽然此处未发现早期开采遗址,但当时可能用以冶铸青铜的锡料来源只有此处。
此外,在江西矿山与盘龙城之间,还发现了东周时期大冶铜绿山铜矿遗址,也有商代的用矿痕迹。进一步的发掘揭示出,古人开始开采铜绿山的时期不晚于德兴矿,即相当于二里头时代。因此学者们推断,盘龙城的文明早已发现此矿并加以使用。铜绿古矿遗址附近,还有阳新港下古矿遗址,年代可溯至商周 ,这些古矿都在同一条线上。但只有江西的矿山才有铅和锡,其重要性就在于此。
江西铜岭以及湖北铜绿山的铜矿物是孔雀石,据古代文献记载,孔雀石是古人寻找铜矿的指标物。所以新石器、青铜之际遗址中孔雀石的出现,经常代表古人对铜料的兴趣。绿松石的铜量虽然不如孔雀石,但也可作铜料来源。石家河遗址中,除了绿松石之外,也发现过一些孔雀石和蓝孔雀石,以及初期冶铸的痕迹,如在石家河文化早期的地层已可见炼铜坩埚(图四七:1)、孔雀石的碎末、锈蚀的铜渣、纯红铜与铅铜青铜残片、小型铅铜青铜刀等器物。依碳十四测定,距今4400年左右已有铅铜器物,只是体积较小,锈蚀程度较大,导致很多石家河铜器已残缺到不能确定原来器型的地步。
铜绿山的开采遗址年代,相当于石家河晚期、盘龙城初期,如大路铺遗址第八层发现的铜渣和炉壁残块,此外,2009年在大冶蟹子地遗址的发掘,也在石家河地层发现铜矿石以及石砧等先秦典型的碎矿工具,学者们将这些发现断代为石家河晚期。而石家河遗址最早的红铜和青铜器的遗物年代要比这更早一些,相当于石家河早中期。或许我们可以考虑,当地开始进行开采的年代也更早一些,但与此同时,我们应该了解:建筑开采井的时代必然比开始炼铜的时代晚。发明者掌握新技术的時期会非常久,从偶然的发现、研究,到了解铜料的资质,了解可能的作用,而发明及改善铸铜技术……这是一种漫长的过程。此后才开始专门采集铜矿石,而采集完后才开始凿井,以便从山心采矿。考古资料告诉我们,石家河早中期时,在离铜矿200余公里的地方,已有专门被采集的铜矿石,且用合金铸造小型的器物。据此可知,江汉地区采用青铜器的时代不晚于石家河,古人发现铜并开始对其进行研究,可能在屈家岭晚期便已开始。
矿山地区发现新石器晚期的遗址,或许有助于了解在江河文明中青铜技术发明者的属性。大冶及大冶以西的地区属屈家岭文化范围。大冶牛头山、大路铺、红卫铁矿上罗村、鲶鱼墩等有屈家岭文化地层的遗址,都发现于铜矿区的周围,大冶铜矿区也经常零散发现屈家岭时代的遗物。虽然在屈家岭地层中,不能确定是否发现铜器(目前只有在湖北考古界内部曾针对零散发现的纯铜小钩等小件,进行过数次讨论,因不应被考古界所认同,故并未被公布),但笔者却认为,青铜技术发明者可能就是屈家岭文化的古先民。
考古界因对屈家岭,甚至是石家河迄今仍采用“新石器”的定义,所以发掘时并不注意找到金属器的可能性。早期的金属器很小,被锈蚀的程度很高。小针掉到地上时,已经很难找到,藏在地下土中的小针,更加不容易发现。在发掘屈家岭、石家河遗址时,发掘者从来未使用金属探测器,也没有筛土,因此数量不多、形状小型的用具,被发现的可能性很低。尽管如此,在石家河遗址中发现的铜料和以青铜合金铸造的器物,却足以证明石家河人对铸铜技术的掌握已有一定的历史。古人初步发现铜料的時期,应可溯源于屈家岭时代。大冶铜矿区屈家岭遗址的发现,为此假设提供了旁证。张绪球先生将屈家岭文化视为典型铜石并用时代无误。希望将来考古界更加重视对湖北地区早期文化的研究。
屈家岭、石家河之外,东区薛家岗文化人也应是青铜技术的发明者。瑞昌铜岭、德兴以东基本上属于薛家岗文化类型的范围。薛家岗遗址上层也有早期青铜文化,可溯至距今4000年之前,应属吴城青铜文明的来源之一。薛家岗上层与盘龙城前期同时的小型青铜器相同 。有关更早期的采铜痕迹,目前研究不足,但以笔者浅见,先吴之区对青铜技术的掌握应不晚于先楚文明。
据考古发掘,大冶以西是先楚青铜文明的发祥地,德兴以东是先吴青铜文明的发祥地。至于大冶与德兴之间的长江流域地区,属屈家岭、薛家岗文化之混合区。武穴鼓山、阳新大路铺等遗址均显示这种情况。
从年代来看,长江中游的文明区,是中国境内最早掌握制造青铜器的范围之一。据目前所见的考古依据,西北甘肃齐家、东北夏家店下层文化之外,长江中游的屈家岭、石家河和薛家岗属第三个独立的青铜冶业起源区,三处各有独立铜矿来源。我们之所以没有发现更早的开采遗址,是因为早期人们先采集容易取得的铜矿石,只有外面的采料用完之后,加上铸铜技术到达一定水平,始能开采山里的矿石。
这三处青铜文化,以长江中游的范围最宽,且横跨上、下游地区。通过石家河发达的水上贸易等经济活动,铸铜技术传到成都平原。而长江下游的青铜技术则由江西以东的文明所掌握。江西铜矿成为两大文明的边界,西侧由盘龙城文明采用,东侧为青铜早期的吴城文明採用。长江下游的铜矿来源,除了江西以外,还有安徽铜陵古矿,其开采年代不晚于殷商时期。铜陵古矿遗址发现的遗物与商时期的江西清江吴城文化颇为接近,显示主要的用矿者还是南方古国。但在开采前,一定有发现及采集铜矿石的阶段。可以推论,古人从距今4500年后,一直在长江中下游之间的山脉寻找金属矿。
长江下游马桥青铜器的来源应亦相同,马桥的带柄铜刀与薛家岗上层相同,马桥年代在距今4000至3200年间,从前期出土的简单铜器到中期出土铜斧、铜钺,其发展具有一贯性。宋健先生发现,马桥的铜钺、石钺器型相同,并与良渚带柄石钺有继承关系,马桥铜戈与石戈亦复如此,这证明,长江下游的青铜器乃自本土器形的基础上发展而來。同时武汉盘龙城的铜钺与良渚石钺形状更加接近(图三九),显示出长江流域的一贯传统。盘龙城很多器型源自长江文化脉络中,与长江中下游文化的关系密切。良渚的器物形状早已传到长江中上游地区,因此各地铜钺都在某程度上习自良渚。不过到了青铜时代,太湖以东的地区只能依靠太湖以西的铜矿发展青铜技术。因此,良渚之后的苏浙文明因缺乏本土矿产而走向低潮,直至春秋时情况依然相同,因此越国的主要目标是打败吴国,掌握其资源。春秋时,这些铜矿范围也是楚吴之间的斗争区。其历史背景早在青铜时期即已萌芽。
曹峻先生发现马桥炼铜技术不比二里头高,发展也比不上郑偃地区,中原地区青铜器的生产技术虽传播到太湖流域,但太湖流域吸收能力较低。从一方面来看,曹峻先生的观察是准确的,商时太湖以东的青铜技术缺乏发展的有利条件,可是曹峻先生的解释并不妥当,太湖以东的落后不是因为缺乏郑偃地区的影响,不能发展冶金业,而是因为太湖以西的先吴、先楚古国控制了金属矿,苏浙地理位置较偏僻,农耕社会缺乏争取矿产的力量,又缺乏其它可交易足够铜料的资源。
有关山东龙山、岳石金属器,其器型目前仍缺乏对铜料的更详细检验,也不能排除其与夏家店的关系较近。夏家店青铜文明起源,将于下文再论。
直言之,长江中下游之间的矿山促进了先吴和先楚青铜文明的发展,也通过长江成为先越和先蜀青铜早期的资源基础。从新石器青铜之际的遗址范围,我们可以看出先吴、先楚、先越、先蜀文明之形成。其中先吴和先楚文明在资源上可以自足,且依凭着长江水路而有密切来往。
二里头四期和二里岗的青铜器,与“先楚”文明的盘龙城青铜器相同,可见中原青铜原料和技术来源也在长江中游。因为郑偃二里岗与盘龙城的青铜器形状完全相同,施劲松先生认为,盘龙城青铜技术源自中原郑偃地区。但这种观点有最基本的问题:郑偃无矿产,不可能自己发明青铜技术,只能习自有矿产的地区,化学分析也证明郑偃所用的矿来自“先楚”,矿产和技术应是同源。石家河的铜器已证明“先楚”的铸铜技术源自于本土的古老发展。盘龙城位处长江流域,可视为长江流域(中游)的青铜文明代表,而且极有可能就是江河中原青铜技术的发祥地。
比较同时期的长江中游和郑洛地区文化,郑洛出现的青铜器少得多。虽然在郑洛地区二里头类型的文化规模较大,考古研究很全面,但除二里头古城遗址之外,都没有出现过青铜器,即使在出土文物丰富的遗址中也没有。甚至到二里岗下、上层时期,偃师和郑州两城之外,许多大规模、遗物丰富的遗址里,根本没有发现青铜器。 这说明直至二里岗上层时代之前,郑洛地区的青铜文化并不普遍。
各种证据都可证明,不僅中原铜料取自长江流域,青铜技术源自长江流域。出现在长江流域的炼铜渣痕迹,至少比中原早500-700年左右;除了铜之外,南方早已开始提炼黄金等其它贵金属,铸铜技术也较成熟、丰富,尤其是江西的浑铸技巧很高。吴城文明是铜芯撑技术的发明地,其在中原地区只见于西周,是黄河居民习自长江流域的结果。此外,南方文明使用青铜农具的时间也比中原早几百年 。这说明原料足够,故其用途不必仅限于兵器和礼器,且农作技术对南方而言,比北方更为重要。
蓬莱仙人岛发现巨人尸体 真有神仙存在?(神仙尸体)
仙人岛发现的尸体可能是高加索人。在我国神话传说中,蓬莱一直都是神仙所居住的地方,尽管如此,我们也清楚的知道,这不过是古人的想象罢了。然而,就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考古学家在蓬莱仙人岛居然挖出了一具6000年前的巨人女尸,难道在上个时期神仙真的存在吗?时间来到1977年一支考古队伍在山东胶东与辽宁半岛之间的大黑山岛进行考察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座奇怪的古墓。神话故事我要新鲜事2023-03-29 17:19:330000激情燃烧的考古岁月——听北京考古前辈讲述自己的故事
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1:57:410000荒漠中发现的干尸 曾是左宗棠的部下(荒漠干尸)
荒漠中发现的干尸是当年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的将领。2009年新疆一荒漠中挖出一具清朝不腐干尸,干尸的胡子、眼睫毛、辫子都清晰可见,保存的十分完整。刚发现时,就连他的官帽都戴在头上,穿着一身官服躺在一具简陋的棺木内。为了解开种种谜团,考古专家们带着这具干尸立即前往博物馆对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干尸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12-20 18:43:400000陕西发现一座隋朝太子墓 主人身份不简单(隋朝古墓)
陕西发现的古墓是杨广儿子的墓葬。2005年年初,陕西某地的文物部门就接收到一条消息,有村民发现自家地里出现了一个盗洞,考古团队在进入现场之后发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盗洞,并且下面是一片漆黑,专家们无奈之下也只能进行抢救性挖掘。陕西西安作为13朝古都,而西安地区周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王公贵族的封地,专家也下意识的认为这是一座贵族的古墓。隋朝古墓我要新鲜事2024-01-02 20:04:400004江苏环境考古研究三十年
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