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138

侦探文献中的密码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0:57:200

【编者按】本文摘自郭静云等著《时空之旅:文明摇篮追踪》,本号获授权摘发部分内容,若需引用,请参阅原书。

静云老师:文献解读是史学研究的基本动作,先问一下历史系的同学,你们如何解读文献呢?我们应该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看待历史文献呢?

同学们:(沉默)

静云老师:可能大家还没有热身,那就先问个热身问题。各位同学在考研究所时写的自传,若将它当作一则历史文献,是否能从自传中确实了解你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目的呢?

明立同学:(笑着)我想可能很难!

静云老师:为什么很难?难道自传不是你亲手写的?你不了解自己吗?

明立同学:我的意思是,我的自传中只会写我想写的,内容只有有利于考试的部分。但我的实际经历、想法、目的等等,是不会轻易告诉各位老师的(笑)。

梓浩同学:看来你不想把做过的糗事公诸于世啊。

柏熹同学:可是坏事已经做了,虽然自己不讲,但总会留下蛛丝马迹。

明立同学:我希望你们两位不要再当侦探了,还是做回考古学家吧。

柏熹同学:考古学家也是侦探,考古工地就是破案现场,我们对蛛丝马迹啥的最感兴趣了。

静云老师:其实柏熹说的正确,你想掩盖的坏事,实际上是可以查到的。再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你有一段不堪回首的爱情,你的前女友因为你的过错而要求分手,你会向朋友描述你「被甩」的事实吗?

乙同学:我会看情况,一般不会说出事实。毕竟被人甩掉是一件丢脸的事吧。

诗萤同学:干嘛要怕丢脸?女生甩掉男生也很正常嘛(摸摸头)。

柏熹同学:是很正常,但是我们男生一般只会对别人说:我们性格不合就分手了,怎么可能会从自己嘴巴里大声说出自己被甩掉(摊手)。

静云老师:没错,许多男生都有这样的想法。比较之下,如果你现在要写一篇文献,是要留给子孙去歌功颂德的,而且希望他们知道你曾是一个多么有品德修养的伟人,但实际上,你只是个腰缠万贯的暴发户,家里藏书数百万却一本也不看。你在写这个历史文献时,会告诉子孙,你只是个中了彩券,投资房地产发财,满身铜臭的家伙吗?

梓浩同学:我才不要我的子孙知道我是个烂人(抱头),必须把自己写得伟大。

静云老师:没错。从这些例子,我们就知道一个重点:历史文献并不等于历史事实,而是一种很复杂的史料,被隐藏的往往比被彰显的更多;包括曾经发生过的事情、被记录时的情况、记录者的目标和读者的期待等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到历史文献的最终面貌。文献只是侦探小说的序言,或一份密码文件。我们应如何解读此侦探小说?我们应如何解码?[同学:这么玄妙?]如果没有传世文献之外的史料(如考古资料),成功的可能性会高么?

以先秦文献为例,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角度来解读呢?我认为一切叙述先秦历史的文献,都应该归类于「神话」。很多人会认为,这不就是上世纪20年代顾颉刚等疑古派的主张吗?他们认为中国古史传说是层累地形成,也就是孙子看到的「三皇五帝」的故事,可能比爷爷看到的要详细,因为孙子看到的文献中混杂了更多后人添加的成份。所以他们认为中国古史不可视为信史。

虽然疑古派让我们重新思考中国古史的真实性,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要质疑文献完全不可靠。我用「神话」定义上古文献,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文献源于古人架空的幻想,而是表达其文献的类型。我们看看中国古史以外的其它神话,如苏美的吉尔伽美什,希腊的特洛伊战争,犹太约瑟、大卫王、摩西等,它们都属于神话类型的文献记载,但在各文明中却被视为历史,这些历史神话在一定程度上奠基于史实,并反映出史实。

明立同学:老师,这个令我想起很多有名的历史小说,它们以一些历史史实为背景,在加入了作者的创意后,故事变得更加丰富、优美、动人,有时更令人难分真假。

静云老师:我们这里所指的「神话」与历史小说相似,但更有其特殊之处。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口耳相传后才被记录下来的古史,其实已是袁珂先生所指的「神话化的历史概念」。这些历史概念经历漫长时间的演变后,最终成为「历史化的神话」。这代表了文化中对古史神秘化、神圣化的理解,所以这是一种「神史」。解析神话与创造神话,追求史实与神话化史实,这是世界各地历史观念中两种并存的趋势。解读历史文献的难度就在于此。

立新老师:以中国文明为例来说,像黄帝、颛顼、蚩尤、尧舜、禹汤、文武等故事,也是某些创造出来的神话,并非单纯的历史记载。传世文献中描述的夏商周是三个异族朝代:成汤克夏,武王克商,其三代的兴衰情况都很相似,这显然是一种神话化的历史结构。在更晚期的历史记载中,我们都可以找到这类神话性结构。又如周幽王与「褒姒不好笑」的故事,我们能明白这故事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并非纯粹的历史记载。在世界其它文明中,我们也能找到相同结构的「不笑公主」的故事,同样也有与「烽火戏诸侯」相似的历史记载。

静云老师:实际上中国历史文献中记录的上古史,大多都具有典型的神话结构。像祖先的卵生,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神话;又如在汉代的记录里,春秋战国各国都把自己的祖先追溯至黄帝,好像要强调自己血脉的正统性。这些全部都是神话。所以,我们在研究这类历史文献记载时,需要使用结构文献学的研究方法,来了解历史故事所蕴藏的要点及其中的各种成分,一步一步地找到隐藏的历史线索,解开历史之谜。

区别于没有历史意义的神话,历史的神话存在一项关键性的变量。这突出表现在文明与国家之自我意识,对国族的形成、成长、胜败、英雄及贼寇的不同理解。例如,现存文献中所载的许多商周时期的传说,都是东周以来才见载于文字,而战国、秦、汉的文人们,依据这些口传及零散的记录,欲通古今之变,了解早期历史脉络,以此编纂史书,成一家之言。因此早期的史书,如《竹书纪年》、《史记》等等,都有其根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的实况。但文献阐释的第一步在于理解撰述者的立场、角度,甚至创作目的。那些记录下来的文献,既然是源于某族群的主观历史,就必定依据其立场角度不同,而有所隐藏,不可能在各个方面全面地精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同时,经过历代口耳相传,故事也层累地形成变化,被赋予新的功能意义。故事的记录者必定会根据自己的背景和理解来记录历史故事,从而使迄今所见的历史故事无不深刻地打上不同时代记录者的烙印。因此这些故事在成书时的形貌就带有强烈的时代色彩,不可避免地成为历史神话,而非历史事实。

梓浩同学:嗯。小时候看三国,很多书中常把曹操说成一个刻薄寡恩的小人;现在又经常听到有些学者把他说成一个足智多谋的时代英雄。秦始皇也是这样啊,一会被人骂作暴君,一会儿又被捧到天上而成为统一天下的大英雄。还有历史上的那些农民起义领袖,一百多年前还被视作贼寇呢,今天却成为了英雄。

静云老师:是啊。历史故事就是这样,写故事的人和听故事的人都把自己的喜好和评价有意无意地加了进来。所以,在使用历史文献进行研究时,我们要执行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了解它们是如何形成的。但是,就早期历史神话而言,它们的形塑过程是个谜,这个谜底可能很难再现。因为在这些早期历史神话成为传世文献之前,个别族群的神史应该早已随着族群融合而相互合并。例如你祖先的丰功伟绩,我借用到我的祖先身上,以此彰显祖先的荣光。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出现,统治者为了稳固政权,需要配套发展出一统「天下」的意识形态。在「天下观」支配下,以一元史观进行编纂的历史文献和一元历史叙事便成为主流。

虽然经过层层的意识形态加工,历史文献中仍然包含着一些未被扫除干净的蛛丝马迹,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我们仍可以从中窥知其多元性的本源。一元史中很多形象和故事来自四面八方的不同族群的文化传统,而这些文化传统在揉杂时易生矛盾,这些一元化的历史记载也轻易把湖北的自然风景移到嵩山或山西;也让那些长命百岁的古代英雄走上数次跨越全中国大地的路途,在相隔几千公里的地带同时种稻和驯练马匹;他们也会记录不会制造兵器的英雄「神勇地」打败发明青铜兵器的族群。换句话说,这些一元化的历史形象其实就像《山海经》所描述的具有超越性的怪物:龙首、虎身、牛角、鹰爪、马尾、猪鼻等诸多不同来源之元素合为一体的神奇形象。

就中国的历史而言,在秦统一天下后,为稳固中央政权,削弱地方势力,秦始皇必须加强某种「一元」的历史观,以及其首都自古以来即为中央的概念,以此证明大一统政权的正当性。今天我们翻阅《吕氏春秋》、《史记》等具有一元史观的历史文献,它们必然都蕴藏着统一帝国的意识形态。虽然传世文献并非凭空创造,但它们具有特殊的内在价值观点和政治目的,并以此重塑历史。因此,这样的历史并非完全真实,特别是上古史的部分,往往经不住推敲。

简单地说,这些文献记录主要还是渴望表达出政治上的「正统」概念。这种「正统」概念虽然源自周,但确立于汉帝国「天下一统」的思想之中。因此,历史文献就像是一种密码,而各种上古多元文化的因素,则被隐藏在这些编纂文献者设定的密码之中。尤其是中国考古学还很年轻,目前所提供的考古资料仍十分有限。但即使在没有考古资料之前,清代传统经学已学会从这些符合汉帝国政治角度的文献中,来做一下「文献地层学」,从各种互相矛盾的内容中,一步一步追溯出古代社会的多元的历史碎片。

现代文献学研究不应该失去批判性的精神,应该向传统经学学习,详细校雠,通过文献之间的相互对照,考证文献记录的正误和年代的早晚,发现隐藏在文献中的某些「秘密」,并尝试解读这些密码。倘若完全没有文献之外的资料,我们就只能到此为止,这就是文献学方法的基本功。但是近百年来考古学的发展,开始为研究者提供另一把钥匙,让我们得以重新思考早期历史的原貌。

【主 编】 郭静云、郭立新、范梓浩

【副主编】 赵柏熹、邱诗萤

【插 画】 郭静云、赵柏熹、邱钧承

【书 名】 《时空之旅:文明摇篮追踪》

【出 版】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7年7月

【基本信息】

平装:396 页

语种:简体中文

开本:16

ISBN:9787553505923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