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简化字古已有之,帐房先生外郎中也爱用,古代简化字咋来的?
古代民间的简化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海南省海口市五公祠拜亭内,立有赵佶御书《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碑文中“統御神霄,監視萬國,无疆之休”、“摹勒立石,以垂无窮”两句中的“无”字,被发现全是简化字,令人惊奇。
其实,赵佶写简化字并非随性而起,与当时新一波汉字简化热的出现,不无关系。


由于印刷术的出现和广泛使用,宋代出版业开始繁体了起来。此时的繁体字弊端,在刻写上便显现了出来。因为笔划多,雕版时既费时又费力,还极容易刻错,于是一些刻工出于快捷、方便,开始使用被民间认同,且在民间流行的非官定简化字——这在当时叫“俗体字”。
所谓“俗体字”,就是民间习惯写的字,从俗而成,是一种写字风俗,完全有别于官方标准字。但是俗体字并非全是减少笔划的字,有的仅是调整写法,让读者看起来更明白。


基于此原因,有的俗体字笔划不减反增。如苹果的“果”,俗体字写作“菓”,带一个“艹”头。现代有一种品牌饮料,便使用了俗体字,叫“菓X”。大家都误认为这个“菓”是繁体字,其实是古代的俗体字。
俗体字是谁创造的?分析可能是两种人,一是图简单省事的帐房先生,即现代公司中做帐的会计员一类;另外就是图快的郎中,现代医生在手写时代会把病历写成“天书”,不时被媒体曝光批评,就是古代郎中写俗体字的遗风。

但是真正推动宋代汉字简化运动的,并不是他们两类人,而是从事印刷业的刻版工人们。
在魏碑体之后,中国兴起了楷体字。《辞海》称,这种字“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得名“楷书”。楷书又称“正楷”、“真书”、“正书”,将汉字规矩整齐的方块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成为习书者的初学字体,也是至今通行的字体。
楷书早在汉未已出现,但成型于隋唐,代表中国书法最高水平的欧体、柳体、颜体等,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楷体字本身并不是简化字,出于书写方便,古人也在不断简化。1950开始的现代汉字简化运动,实是对楷体字的简化,民国人称这种简化字为“减笔字”——减少笔划的字,说法很形象。
楷体字的最早一轮简化,便出现于俗体字在民间盛行的宋代。
当时印刷业的发展,促使写法复杂的汉字要简单化。由刘复、李家瑞编撰、出版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宋元以来俗字谱》一书,是一本研究古代俗体字的专著。书中共收录6240个俗体字,其中宋刊《古列女传》中便有俗体字 349个。

这些俗体字对应1604年繁体字,平均每个繁体字有4个不同的俗体字。
这些俗体字绝大部分是减笔,与现代简化字结构完全相同的,有330多个,如现在使用大陆地区使用的简化字:实、宝、礼、声、 会、怜、怀、搀、罗、听、万、庄、梦、阳、虽、医、 凤、义、乱、皱、台、办、战、归、党、辞、断等,古人都已在使用。所以有批评者认为简化字是大陆“瞎搞”,割裂了传统文化的说法,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古代俗体字中,出名的不少,名气最大、民间更欢迎的,这个字是其中之一 :

方框里面是“王”而非“玉”,这个字就是简化字“国”,繁体写作“國”。有人说是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改造的字,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所铸宝钱中,用的国字都是“囯”这种写法。
太平天国确实简化、改造了不少汉字,但可以肯定,里面少一点的国字并非洪秀全所创,早有了,明人张自烈《正字通》已收入“囯”字,它其实是宋代民间常用俗体字之一。
英国大英博物馆藏品中,有一件从中国流出的重要文物——北宋年间“白釉文字枕”,上面有“家囯永安”4字,其中的“囯”字里面不是“玉”。

中

少一点的囯字意思相当明了:方圆之中有“王”才称为“囯”,“王在囯中”,洪秀全很喜欢。
而繁体字“國”强调疆域的重要,疆域再大,如果没有了“王”,下场只能是亡国,所以“囯”字受欢迎。
此后,少一点的“囯”字为民间普遍使用。如在在南京溧水出土的《永禁赌博碑》中,立碑人之一高国武名字中的“国”字便少一点,写作“囯”。
那么,既然有王的“囯”字好,民间又欢迎,为什么共和国实行简化字时,将“王”增一点,变成“玉"?据说有领导人出于反封建、反王权的考虑,有意将“王”下面加了一点,说有“玉”的国家漂亮。

荐书丨《拼合的石器——高星考古论文选集》
作者:高星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2月ISBN:9787030713537定价:298.00元作者简介高星,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郑州大学特聘教授,吉林大学、西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23:570002考古的温度:踏步四季 瓷耀千年
汩汩的遮马峪河水从吕梁山脉深处蜿蜒流淌,嬉戏着四季花草,追逐着固镇炊烟,听着北涧疙瘩,下八亩、上八亩手铲与窑火的淬歌,眺望着远方的禹门口,朝着黄河母亲的怀抱奔去。春之语踏雪寻瓷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18:250002到底有几女娲?山西一地发现“女娲遗骨”,一地称有女娲真身墓
中华人文始祖陵墓——女娲陵考本文作者倪方六上篇说了伏羲太昊陵。这篇文章来说说女性人文始祖——女娲的陵墓。女娲又称“娲皇”,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据《淮南子》等古籍,女娲曾炼五彩石补天,又曾抟土造人,女娲因此被古人尊为社稷正神、大地之母,还是主姻缘的皋禖之神。(女娲补天造人雕塑)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03:010003十大考古终评项目 | 火与文明:万年文化的形塑——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
#2022十大考古#发掘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项目负责人赵益超赵家徐姚遗址地处海岱腹地,位于山东临淄东部,南距淄河1.2公里,东距后李遗址4.2公里。属鲁中泰沂山地向鲁北冲积平原过渡地带。该遗址是在配合临淄区基本建设项目发掘战国-汉代墓地的过程中发现的,发掘者根据埋藏于现地表下4~6米的红烧土薄层展开了大面积揭露、发掘与研究,并最终确认了旧新石器过渡阶段人类遗址。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1:59:420004李学勤:谈“信古、疑古、释古”
前几年我应邀在一次小型学术座谈会上作了发言,后经友人整理,发表在《中国文化》第7期上,标题为《走出疑古时代》。1995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印行我的小书,书名便移用了这个题目。对于有关问题,我本已没有新的话可说,只是发言中引到冯友兰先生的一个提法,未能详细说明,有些遗憾。这里想略谈几点,作为那次发言的补充。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