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棺后发现女尸胸前放一小布袋,里面所装令考古人员很意外
考古中遇到尸体正腐烂变臭怎么办?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上一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说了盗墓者盗明益宣王朱翊鈏墓一事(见《劈开棺看到尸着龙袍如刚下葬,盗墓者害怕,主动报告文保部门考古》一文)。虽然盗墓者把墓炸开了,但随葬品基本上都在,因此清理收获十分丰富,考古中发现了不少稀奇,还遇到了意外。
在先期清理被盗墓者打开的朱翊镄棺材后,1980年8月中旬,江西省文物工作队又会同南城县文物保护小组,开始清理李、孙二妃的棺椁。
开棺后发现,朱翊鈏元妃李英姑的尸体已腐烂。
李英姑的收殓方式有点异常,其头部躯干和四肢分别用白细布包裹,并用布条系扎。在包裹外,再套穿袍服7件。第二件袍外腰部,围一条玉带。
尸体上盖着黄织锦白绵盖被,胸口被上放一只葛丝布小袋。
这小袋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里面装的是什么?考古人员打开一看,感到很意外:竟然是纸钱灰和一张冥途路引——这相当于给死者在阴间使用的路费和介绍信。
路引为绵纸质,保存非常好,从小袋内取出时,完好如新:宽0.55米、高0.69 米,字是木雕版印刷,用墨书填写死者的姓名、籍贯、出 生年月和填发路引的日期。文内盖有相同的符印三方,印文为篆体符号三行大字,右下方空隙处亦印有三几种道教的杂宝符号,左上方刻绘太上老君图像。
路引装于葛布袋中一毛边纸封套内。封套已朽,尚见墨书一“封”字,上有方红硃印。
这是一种格式路引。这东西是“糊弄鬼”的,当年一钱不值,但文物专家认为,“现在很有价值,比金银器珍贵”,是研究明代丧葬风俗的实物证据。
从文物角度来看,确比金子珍贵。金子很容易发现,但古代纸质路引很不容易,因为太容易腐烂了。李英姑的路引能保存下来,而且还保存这么好,十分难得。
在过去,信奉道教的男女,不分官民,死后均填发路引,作为前往阴间冥途的“通行证”,或者说“报到证”,这是非常本土化的一种传统葬俗——李英姑路引的发现,证明了这种风俗的存在。
李英姑尸体虽腐,但头发保留完整,对拴两根银簪。头部竖放一面大铜镜,右侧有一把折纸扇,左侧有玉圭、玉佩、玉扣花、玉戒指和凤冠等。
棺内四周空隙处,塞满了棉花包。
棺内共出土100多件随葬品,计有冠服5种8件,玉器5种138件,纸质物2件,金器2种4件,银器2种9件,铜器2件等。
在清理了李英姑棺室后,考古人员又开始清理朱翊鈏的继妃孙氏棺室。
孙氏的尸体正处于腐烂之中——也许是墓穴打开后短时间内引起的变化。
孙氏收殓方式和李英姑一样,第二件袍外腰部也系玉带一条。
但孙氏棺内的随葬品比朱翊鈏和李英姑两人都丰富。从孙氏棺内出土了248件随葬品,另有珍珠3000余颗,小玉珠600余颗,宝石100余颗。
细分有,冠服6种21件,玉器3种139件,金器9种83件,铜镜2面,折扇2把,瓷盘1件。
孙氏陪葬的金饰品很有特色,有观音乘凤金钗、金发箍、金帽簷、金凤钗、飞凤穿花金钗、龙凤呈祥金钗等。这些金饰上大多镶嵌有各色珠宝翠玉,用极细的金丝编绕,或以金叶錾雕而成,制作精细,造型生动,工艺水平极高。
如观音乘凤金钗(见下图),凤作展翅高飞状,尾部镶嵌一尊金佛像。金佛像高4厘米,跏趺于莲花座上,头戴佛冠,肩披霞帔,手捧一枝仙草,脑后还有一轮背光。在佛像背面,利用风尾的周边作成七束火焰,上面各镶嵌一颗宝石,一般工匠做不来的。
这些器物皆非出于民间工匠之手,有一些是由王府内专业匠人制作。当时益王府内设有“典宝所”、“典服所”一类机构,专门生产、制作王府需要的物品,这从器物铭文中便可以知道。
还有的是皇家赏赐的。如出土的3对金簪中,有一对顶呈螺旋形,脚为圆锥状,上有铭文“银作局永乐貳拾貳年十月内造玖成色金五钱重”,“银作局”是皇家御用机构。
还有的是进口洋货,如白细上有墨书“西洋布”字样,这说明不是国产的。推测是郑和下西洋带回的——反映了当年海上丝绸之路之发达,中外贸易往来很频繁。
这些文物太珍贵了,但出土时可不那么令人兴奋——如金钗、发箍这些都在尸体上或尸体旁边,沾上了污物和尸臭!
不论是盗墓,还是考古,遇到僵尸和白骨都好办,就怕碰上正在腐烂的尸体。为什么?尸体在腐烂过程中会散出异常的恶臭,能熏死人。
遇到了怎么处理?过去盗墓者一般会带上白酒,遇到时喝上几口,喷到腐尸上和墓室空气中,既起到临时消毒作用,又可掩盖一下恶臭。需要长时间作业,还有一种办法就是熏香。
现代盗墓者比较简单,就是身揣包香烟,碰到了就吸烟。就是平时不抽烟的盗墓者,也会拼命抽上几口。
考古人员也会这么做。
清理孙氏棺室时,其尸体正在腐烂中,恶臭阵阵。当年参加清理发掘的考古专家许智范后来撰文回忆道——
在清理益宜王朱翊妃子的棺室时,尸体正处在溃烂阶段,包括棺中的随葬器物,都沾满了腐败恶臭的油腻气味,直熏得人要恶心呕吐。没有办法,平日对香烟从无嗜好的我,此刻也只得拼命多抽几支烟来“调味”。中午开饭时,闻到那蒸米饭的木桶味似乎同棺材板的怪味也差不多,面对喷香的饭菜顿时索然无味,难以下咽了……
【预告】“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第十期丨林国聪《丝路帆影——话说宁波“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
中国考古大讲堂“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水下考古系列讲座第十期,将于2023年1月15日(星期日)19:30准时上线直播。本场讲座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副主任、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国聪为大家带来《丝路帆影——话说宁波“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内容介绍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51:110000荐书 | 让洒落在田野上的文物活起来——读《自贡天灯会民俗考》有感
《自贡天灯会民俗考》作者:戴燕灵钟学惠邓军黄德春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1月定价:88.00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03:590000讲座整理|徐少华:从鄀器的出土地看古鄀国之所在——兼论楚夷屯(丹阳)、京宗的地域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9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讲座整理编者按:本文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从鄀器的出土地看古鄀国之所在——兼论楚夷屯(丹阳)、京宗的地域主讲人:徐少华教授(武汉大学)整理人:刘玉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3:37:100002观展:空明流光——宋瓷·五大名窑特展
瓷器,诞生于绵远悠长的中华文明长河,埏埴成器,煅土作磁,被誉为“火与土”的艺术;它以胎骨釉质塑形造色,承载着东方的风雅与奔放,历经数千年美的历程,对世界的审美有广泛的影响;它流转在中国人的桌榻几案,于朝夕晨昏中绽放美的趣味,蕴含着世代相传的审美准则,也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的文化特质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0:08: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