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挖朱元璋儿子墓,盗洞直达墓室,一看下面情况,谁也不敢下去
明湘献王墓考古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盗墓怕什么,不怕被人骂断子绝孙,就怕遇到水。费了半天劲,如果墓室充满积水,取随葬品就不太容易。在时间有限,较为紧张的情况下,一般还不敢水下,以防遭遇不测。

1997年12月,几个盗墓者冒着严寒,挖开了位于湖北荆州古城西门外的明代湘献王朱柏墓。朱柏墓早在1956年已是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敢盗掘文保对象,这伙盗墓者的胆子很大。
应该是一伙惯犯,技术也不错,盗洞很准,打在卷顶上,直通墓室。
但一看下面情况,谁也不敢下去。最后只好收手,没敢做进一步动作,就是因为墓室积满了水,不知深浅……万一遇到暗河机关,塌陷落石,永远上不来!

由于墓已被盗墓者挖通,墓室券顶随时都有垮塌的危险,为了保护古墓,及时抢救文物,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向国家文物局提请考古发掘,得到批准,荆州博物馆于1998年2月-5月,对湘献王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发掘后发现,因为墓室内积水和淤泥较深,盗墓者确实没有得手,随葬器物都在下面,未被盗走。
湘献王墓具体位置,在荆州古城西门外1.5公里的太晖观西侧。

太晖观是朱柏在藩时,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在宋元草殿的基础上修建的国庙,原本想做王宫的。
据考古报告,湘献王墓坐北朝南,是一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带墓道的砖石多室墓,由土坑、墓道、挡土墙、影壁、墓室大厅、门厅、二门前室、中室、后室、前左右耳室、后左右耳室,以及排水系统组成,是一座仿王宫的地下建筑
影壁很有特点,呈“八”字,与影壁相连的挡土墙,高与影壁平齐。

排水系统也很讲究,隐藏在整个墓室地面砖下,用砖砌成网格状排水道,横竖呈“十”字形相通,水道高0.23米
相比后来考古发掘的梁庄王墓和靖郢王墓,湘献王墓的随葬器物较为逊色。
随葬品绝大部分置于前室、中室、后室及后左右耳室。前左耳室仅在靠后墙的正中部位放置1件木俑,前右耳室内则空无一物。

随葬的器物中,漆木器主要有俑、车、马、家具等;铜器有盒、奁、托盘、炭炉、炭盆、灯、剪、勺、床、提梁炉等。
虽然形体较小,但制作精致,多数为素面鎏金,出土时不少器物的鎏金脱落。

锡器有罐、盂、香炉、钵、瓢形器、簋形器、酒注、扁壶、杯、碟、勺、瓶、烛台,多出于后室和后西耳室。
这些锡器皆为手工打制,器物的口、颈、足、耳等部位分别打制,然后焊接起来,制作较粗糙。

随葬品还有兵器和仪仗用具,有刀、枪、戟等仪仗用兵器,质地有木质、铁质、锡质、铜质等。还有木俑、铭旌、钱串等仪仗人和用品,锣、钹、鼓等仪仗用乐器也都有,凡当时能随葬的应该随葬的东西都有。
出土的文物中还有谥册2副。每副2块,皆为明成祖朱棣所赐。册文证明了朱棣发动靖难前朱姓皇室的血腥,与《明史》记载吻合。

大明王朝建立后,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定立“封建诸王之制”,次年分封秦、晋、燕、吴、楚等十王,其中的燕王是四子的棣。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正月,又封蜀、湘、豫、汉、卫诸王。其中的湘王就是朱柏。
朱柏为朱元璋与顺妃胡氏所生,在诸皇子排行第12,受封时仅8岁,封地为今湖北荆州。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朱柏就藩荆州。
朱柏在朱元璋诸子中能力出众,文武双全,“喜读书,善弓矢刀槊”。曾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创造了“不戮一人”,平定五开蛮叛乱的奇迹,让朱元璋喜出望外。
但人有能力就有野心,做事不拘小节,朱柏也这样。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朱柏超规格扩建王宫,后被人告发有谋逆之心。朱柏遂将王宫改为道观,取名“太晖”,这就是今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晖观。

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炆继皇位,此即建文帝。
外面那么多叔辈封王,觊觎大位之心不可不防,建文帝为此睡不好觉。他采纳了大臣齐泰、黄子澄“削藩”建议。朱柏成为建文帝的心头之患。朱柏预感不妙,特到武当山开建灵坛,祈求神灵消灾赐福,将玉简金龙和玉璧密埋地下,希望带来好运。
但神灵没有保护他,几个月后朱柏就因扩建王宫僭越等级而获罪,被指谋反。据《明史》,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建文帝兴师问罪,“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

实际上,朱柏不是惧怕,而是被建文帝带逼死的。
清查继佐《罪惟录》中有这样的说法:“朝命将士伪为商旅,藏兵器于舆薪,直造王都,围王宫。王度事不成,与宫人痛饮泣别,纵火焚其宫室美人。乘白马,执弓跃入火中死。”
惊人巧合,在朱棣起兵攻进南都后,建文帝也是在宫中,被逼“火中死”。

朱棣登基称帝后,为朱柏一家平反昭雪,并为之修建了衣冠冢,这就是位于荆州古城西门外的湘献王墓。为什么墓中随葬品档次不高、数量不丰?原因就在这里。如果是寿终正寝,平安无事,作为一代封王之墓,随葬品不会不讲究。
但是朱棣对他不薄,随葬品应有尽有,共出土了883件(套)文物,其中不乏珍贵文物——如果被盗墓者得手,要大发一笔横财,当然也是一场文物灾难!

值得一提的是,湘献王墓的反盗墓手段并不咋的,不只随葬品比梁庄王墓和靖郢王墓大为逊色,在反盗墓设计上也没有什么突出之处,十分普通。
完全可以说,如果不是因为地下墓室内有积水,而保住了随葬文物,湘献王墓被盗空是完全有可能的!


(注,部分图源网络,手绘图源于考古报告)
秦陵附近有条霸王沟,传项羽盗墓时留下,最新考古是另外一种结论
项羽盗秦陵与霸王沟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中国盗墓史上,有很多疑案。以秦朝始皇帝嬴政的陵墓来说,都说最早是西楚霸王项羽盗的,还留下了一条霸王沟。但又有一种说法,说项羽盗秦陵是当初汉王刘邦抹黑,有意搞臭对手。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05:500001霍巍:西藏早期游牧文化聚落的考古学探索
一、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理论的提出本文所称的“早期游牧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文化。就本文所具体讨论的西藏高原这一区域而言,包括了从吐蕃王朝兴起之前的史前时代以及吐蕃王朝时代这样一个年代范围之内,主要集中于汉唐时期,大致可与考古学界所提出的西藏“早期金属器时代”和吐蕃王朝时代这两个时空概念相对①。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58:140000三星堆探秘:古蜀国的来龙去脉. 远古黑科技?外星文明?
三星堆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示了巴蜀文明的壮丽繁华,它如同一颗长埋地下的种子,在时间的洗礼后重见天日。当我们谈论古蜀国时,我们无法忽视《蜀王本纪》这本珍贵的文献。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对古蜀国的初步了解源于李白那首感人至深的《蜀道难》。我要新鲜事2023-06-21 19:37:470000《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首发式在京举行
7月29日,由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该书是对“夏商周断代工程”9大课题、44个专题研究的综合与总结,是在《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的框架和结论的基础上编写修订而成,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和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和结题后的重要新进展。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1:00:590000安徽发现一种文字 比甲骨文早近4000年:中国有7300多年文字史
中国古代文字的起源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安徽蚌埠淮上区双墩村的一座距今已有7300多年历史的上古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批引人注目的刻符,被称为“双墩刻符”。这一发现引发了人们对于中国文字演化过程中双墩刻符所扮演角色的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9-30 21:12:1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