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城子崖:揭示中国文明本土起源
11月25日晚20点,央视9纪录片频道播出了纪录片《城子崖》第一集:考古圣地,讲述了四千年前龙山文化命名地的发现之旅。作为一个从事考古行业快十年的小兵,我本来是对这些纪录片不怎么感冒的,特别是这两年央视拍得也太多了。但是一方面疫情导致大伙儿被封在家中,很多工作被迫停滞,另一方面城子崖这个遗址小瓜我还真的去过,知道这个遗址在中国考古学史上的分量,所以就打开电视看看学习下。
一、发掘的缘起
说起城子崖遗址的发掘,就得先回顾一下中国考古学史。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是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对河南渑池县仰韶遗址的发掘。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被发现后,“中国文化西来说”重新抬头,并盛行一时。因此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之后在当时的知识界,有一种寻找中国文化起源的执念。比如1928年当年的史语所在安阳殷墟的发掘。
在殷墟发掘的早期,1928年,齐鲁大学助教吴金鼎到山东东平陵城考察,途经龙山镇城子崖,偶然间发现了完全不同于仰韶彩陶的磨光黑陶。职业的敏感性使他意识到,这里很可能是一处早于周汉时期的史前遗址。要知道当时人们对山东地区的历史顶多也就是周代的齐国和鲁国。

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初,史语所在安阳的发掘由于和河南当地的矛盾导致停顿。这个时候已经成为史语所助理研究员吴金鼎在城子崖的发现吸引了傅斯年、李济等大佬的关注。因此,上世纪三十年代,在傅斯年的推动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集合了李济、梁思永、郭宝钧、董作宾等当时国内最顶尖的考古学家,对城子崖遗址进行了两次发掘,发掘出的黑陶器物震惊世界。

考古学家将这种黑陶文化命名为龙山文化,这里是构成中国最早历史时期的一个最紧要的部分,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城子崖,这处位于济南以东35公里的地方,为我们揭开了尘封4000多年,以彩陶为特征的仰韶文化所截然不同的的史前世界的神秘面纱。

要知道从17世纪中叶开始,随着大航海时代和西方殖民者向世界各地的入侵,先是西方传教士,后是西方和日本学者,对中国文化起源提出了种种“外来说”。无论是埃及说、巴比伦说,还是印度说、中亚说,最终源头都指向了西方。这一方面和当时西方考古工作起步早有关,同时也和当时在殖民主义之下盛行的进化论以及种族主义有关。虽然安特生发掘仰韶遗址根据彩陶的特征而提出的“中国文化西来说”是有他当时的实物根据,然而也无形中助长了这种思潮。

面对“中国文化西来说”的提法,李济等考古学家根据殷墟和仰韶文化的巨大差异断定,中间应该还存着一直中国文化的直接起源。城子崖黑陶文化的发现,证明中国东部地区存在着一个土生土长的古老文化,这里是构成中国最早历史时期的一个最紧要的部分,从而否定了当时盛行一时的“中国文化西来说”,为中国史前考古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石,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根据城子崖遗址的发现的以黑陶为特征的古文化,考古学家将之称为龙山文化。因为城子崖所在的地方便是龙山镇。之后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把各地不同龙山文化遗存所处的时期统称为“龙山时代”,其年代大致为距今4300年至3800年,正好处于历史上尧舜禹到夏代早期的年代,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而这个时代之后便是月明星稀的二里头—二里岗—殷墟时期。

龙山时代,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对照文献记载,这个时期又称为“万邦”时代、“万国”时代,根据西方人类学理论,大致相当于他们的“酋邦”。大大小小、密布林立的早期古国之间不断交流碰撞和融合,各区域文化得到了更快发展,中华文明形成了多地同时起源、多元并行发展的新格局。同时期的山东地区并没有出现超大型聚落,大家比较熟悉的是同时期山西的陶寺遗址,陕西的石峁遗址,湖北的石家河遗址和四川的宝墩遗址。


虽然没有超大型聚落,当时近一个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不断地考古发现,就像一块块拼图,向我们展现了龙山文化时期海岱地区的一幅幅社会图景。比如在邹平的丁公遗址发现了龙山文化的陶文,可能是甲骨文之外的中国另外一套文字体系。比如在临朐西朱封发现了龙山文化时期的大墓,出土的玉器相当精美,可惜与之相应的高等级聚落至今没有线索。

当然龙山文化最令人熟知的还是那薄如蛋壳的黑陶。

珍藏在山东省博物馆的蛋壳黑陶高柄杯,黑光油亮,敲击有金属声,重量不超过70克,最薄处仅0.3毫米。现在的人们用“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来赞美它。而这样陶器的生产与当时快轮制陶,对窑炉火候和渗碳等方法的运用密不可分。但是能做得如此之薄则和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密不可分,已经不是生产生活用品,而是一件有着特殊用途的艺术品。

它的造型别致秀美,制作精巧,通体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迷人的魅力。曾经有不少人不断尝试进行复制,但都很难与真品相媲美。

据说真正做成一件蛋壳黑陶高柄杯需要16至20道工序。有人曾成功制作出了轻薄而坚硬的蛋壳陶胎,但因在最后烧制时很难控制温度而失败了。

在有温度计的今天,都无法很好地控制需要的温度效果。4000多年前的工匠,他们如何只靠经验就能精准控制温度?到今天,仍然是一个谜。


除了精湛的手工业技艺,龙山文化为中华文明另一项关键贡献便是礼。礼制文明的出现也被视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考古遗存中对礼的体现,首先便是敬畏死者的棺椁制度和一定规格的随葬品。墓葬中棺椁制度的出现和各种随葬礼器的大量出土,可以追溯到大汶口中晚期开始,距今五千年左右,说明影响后来中华文明几千年的礼制,已经在海岱地区产生。所以一直都有“礼出东方”的说法。所以后世最讲礼的孔子出自山东可能更有着上古时期的历史渊源。


讲究“礼”山东人在在二里头文化诞生之前,海岱地区的东夷先民就西进中原,他们不仅带去了陶制酒礼器,还带去了牙璋、玉钺、玉圭等玉礼器,带去了棺椁厚葬制度,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带去了海岱地区的礼制文化。这些年人们总是在追溯夏文化的起源,结果在河南西部地区的发现始终都难以令人满意。更多是一些中小规模的聚落和陶器方面的传承。所以,也有一些学者将夏文化的起源转向东方。从二里头追溯到新密的新砦遗址,再追溯到豫东鲁西地区的龙山文化。

虽然,具体的文化渊源目前还是各有说法。但是来自海岱地区的东夷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充分交流融合,为即将诞生的夏王朝以及后来的商周王朝奠定了礼乐文明的基础,这件事大家应该都是承认的。

推荐阅读:城子崖:开启“夷夏东西”的龙山文化的第一城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之城子崖遗址
安徽挖掘出战国古墓 专家认为可能是项羽(项羽墓葬)
专家认为安徽发现了一座古墓,可能和项羽有关。在我国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墓葬都是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因为人们觉得人在死之后并不是真正的消散,而是会去到另外一个城市生活,或者是投胎转世到另外一个人家。古人们非常注重自己对于墓葬的建设,如果有着一个好的墓葬,说不定会给自己在下一辈子带来更多的荣耀。我们可以发现在古代往往身份地位越是高的人,他们的陪葬品就越多,墓葬的规格是越好。战国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9-23 20:44:150001史念海:我国古今气候的同异
0000西沙群岛岛屿文物的分布特点——1996年西沙文物普查所见
1996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和组织,由海南省文化广播体育厅与中国历史博物馆共同牵头,联合组成了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海南省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海南省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14名考古专业人员和1名新华社记者参加的文物普查队,于同年4~5月对西沙群岛进行了全面的文物普查及水下考古调查。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21:470001速龙:最聪明的小型食肉恐龙(长1米/距今8300万年前)
恐龙时代的阿根廷,是食草恐龙的天堂,不过天堂并不是全是美好的,因为这里也生活着许多食肉恐龙,比如前面介绍的顶级肉食恐龙魁纣龙,还有今天要介绍的速龙,它体长虽只有1米,但攻击性强,常群体出现,是当时最恐怖的存在之一,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速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4:45:020000古墓出土绿色液体 专家居然壮胆尝试(千年美酒)
古墓里存放了2000年的绿色液体是古代美酒。在陕西省西安市的一座汉墓中,考古专家从陪葬的一个青铜钟里头无意中找到50多斤保存完好的西汉美酒。当专家通过导管将酒提取出来以后,他们惊讶的发现酒的颜色竟然是翠绿色,而且在提取酒液的过程中,实验室里头弥漫着浓浓的酒香,就打开的时候,不光是酒香,四叶这个呃,非常好闻,而且的颜色翠绿。灯红酒绿我要新鲜事2023-12-17 12:02:46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