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筷子测试饭菜里是否被下毒?古人想到了一种法子
筷子如何验毒?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近来,“小棍子”成新闻,上了热搜榜。这小棍子是老外的叫法,中国人称之为筷子。
筷子主要是用竹子和木材做的,这从筷子各种写法的偏旁部首上即能看出来,木筷竹筷至今都是家常用具。

用动物的骨头来做筷子,在早期较流行,这在现代考古中也多有发现。
在江苏高邮龙虬庄遗址上,便曾出土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骨制品,其中就有骨箸,箸即现在流行的筷子古称。
而在骨筷中,最上档次的餐具、也最为讲究的,应该是象牙筷子,商代王家贵族即已开始使用。

《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的说法,这意思是,当年纣王使用象牙筷子,箕子看见后很为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担心。
为什么?箕子认为,商王使用象牙筷子会带坏社会风气,引发腐败。类似的说法也见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纣为象箸,而箕子唏”。事实也正如箕子所担心的那样,商在纣王的酒池肉林中灭亡。

一直到清末,象牙都是皇家的御用之物,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不少。而民间有条件的人家,也以有这种筷子为骄傲。
从考古出土来看,古代筷子的品种十分丰富。除了竹木筷、骨筷外,还有玉石筷、金属筷,其中以金属筷子为多,如金筷、银筷、铜筷、铁筷、铅筷,等等。
在青铜时代,用青铜做筷子现象,在河南安阳西北岗遗址祭礼坑中,曾出土商代青铜筷子。金属做的筷子因为坚硬、受热快,甚至被人歪用,如把铁筷子烧红烙人,铁筷子甚至成为一种刑具。



筷子还被古人赋予验测食品安全的功能,看食物在筷子上的反应,可能知道饭中是否下毒。
较早出现筷子验毒说法,见于《飞燕外传》。
此书记述汉成帝刘骜,与皇后赵飞燕淫乱之事,旧本题汉伶元撰。文内提到,“文犀辟毒箸二双”
所谓“文犀辟毒箸”,即是用犀牛角做成的筷子,这比象牙筷子更珍贵,因为能做成筷子长的犀牛角十分难得。犀牛角做的筷子真能解毒吗?古代中医认为是可以的,明朝名医李时珍即持此观点。


《本草纲目》中“犀”条是这样说的:“犀角,犀之精灵所聚,足阳明药也。”所以,李时珍认为,“犀角能解一切诸毒。”
犀牛角一直是味中药,但用犀牛角做成的筷子能“辟毒”,可能不靠谱,倒是银筷子有这功能。古人认为“银能验毒”,宋朝名法医著名《洗冤集录》中,便有用“银针验尸”的做法。
明清时人似乎尤其相信“银能验毒“。《本草纲目》“生银”条称:“今人用银器饮食,遇毒则变黑;中毒死者,亦以银物试探之。”


而用银验毒现象,在过去古人生活中不少见。《红楼梦》第四十回里,凤姐吃饭时便对乡下来的刘姥姥说:“菜里若有毒,这银子下去了就试的出来。”
可能因为银能验毒,,银筷子更为古人青睐。
清朝皇家将“银能验毒”发挥到极致。御膳房给皇帝供食,皇帝进食前会让侍食太监试吃一下是否有毒,而常规验毒工具则是银板,而不是银筷子。


过去妇人家头上喜欢佩戴银簪子,隐秘说法可当验毒工具用,必要时拔下簪子,插入饭菜中,如果有毒,簪子立马就黑了。这在过去的传奇小说中,时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节描写。
现代实验室证实,银子确实可以测毒。
因为,古代下毒大多使用砒霜(三氧化二砷),砒霜中往往混有大量的硫或硫化物,硫与银会发生反应,生成硫化银,黑色沉淀。银板、银筷、银簪等银制品,遇到砒霜会变黑,就是这一原理。但是,如果毒品中不含硫化物,银制品就无法验出毒。


男子挖自家的祖坟 最后被判死刑(私自盗墓)
男子挖祖坟把文物卖到黑市最后被判死刑。西安蓝田的吕富平整天游手好闲,当他得知自家祖坟里头埋着一位北宋时期的宰相以后,便想着自己先人能当上宰相,那他的墓里头一定埋着金银珠宝或者宋朝的瓷器,这要是能从先人的阴宅里头搞点值钱的玩意儿,那下半辈子基本上就可以天天游山玩水,吃山珍海味了。私自盗墓我要新鲜事2023-12-17 11:16:280000邓晓杨华武仙竹蒋刚:考古学视野中的三峡库区生态与社会环境发展
在三峡峡谷形成之时,人类就在该地区活动,并进行着早期的资源开发,创造了三峡地区的早期文明。三峡人类活动历史和峡谷演变的过程,蕴涵着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各种机制,其范围涉及今天的整个三峡库区。从考古学的视野研究库区的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一、三峡库区远古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互动0000大型食肉恐龙:哥斯拉龙 体长5.5米(三叠纪顶级掠食者)
哥斯拉龙是一种腔骨龙超科的恐龙,体长可达5.5.米,重量也高达150-200公斤,据科学家推测它可能是三叠纪时期的最大食肉恐龙之一,并且由于哥斯拉龙有着类似霸王龙一样的能力,有着尖锐锋利的牙齿和爪子,而粗壮的后腿也能让它跑的更快更敏捷,所以在当时哥斯拉龙几乎可以说是陆地霸主般的存在。哥斯拉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8 17:47:360001董楚平:汉代的吴越文化
过去,研究吴越文化,人们都把精力集中于先秦时期,那只是狭义的吴越文化。广义的吴越文化,应包括古今。作为广义的吴越文化,汉代是文化转型的关键阶段,非着力研究不可。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25:060001俊采星驰 积厚流光——记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
#2022十大考古#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点任务。考古学肩负文物发掘、研究、保护、阐释及传承的重任,过去一年众多考古项目高效开展、考古成果推陈出新,以更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考古学正在以奋发昂扬的姿态迈向第二个百年征程。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1:08:3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