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处决死刑犯都是在闹市公开进行,多长时间允许收尸?
古代的公开处决
本文作者
在过去,眼下这个季节是“秋决”的时候,所有已判刑的死囚,都会在秋分到立春之间执行,一般在“霜降到冬至间”完成。
而这个时节,在过去也是围观行刑的季节
在中国古代,对死刑的执行,一般都是公开的。

死刑是极刑,其目的是震慑,维护社会秩序,即所谓“示众以威,怵目而警心”。所以,尽量让人们知道,以扩大影响。在这种理念下,古代处决死囚不只要公开,而且要在人多的地方行刑,并允许群众现场围观。
对于这种公开处决死囚的方式,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认为,“推原其意,诚以犯法者多,不肖之人为众所共恶,故其戮之也,亦必公之于众。孟子所谓‘国人杀男’,其意正同。”

古代处决犯人,一般选在街头、闹市区,这是法律规定。《唐六典·刑部》中规定,“凡决大辟罪,皆于市”。北京有条歇后语,叫“鹤年堂讨刀伤药——死到临头”,就是因为鹤年堂药店址在清代京城有名的刑场菜市口附近。
汉律中规定的枭首、要斩、弃市三种死罪,也都要选择在清朝菜市口这样闹市执行。

枭首,即砍头,头砍下来后要悬挂在木竿上头“公示”,这是秦朝处决死囚的常用手段,即所谓“枭首示众”,后来也有将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的。
至于“弃市”之刑名,则直接因为行刑地点位于“市”,犯人在街市上处死后,不准收尸,原地“晒尸”一定时间,并供公众“参观”,这样的弃市场景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恐怖了,但在古代非常普遍。!

三国时蜀国都乡侯刘琰便被处以“弃市”之刑。
而其遭此极刑,竟然是因为他吃醋,怀疑老婆胡氏与后主刘禅有染。胡氏很漂亮,进宫给太后拜年一个月后才回家。
刘琰“家暴”一通胡氏后,将她休了,结果谁也没有想到,胡氏把刘琰告到朝廷,被处极刑。

“晒尸”时间一般是3天,也就是说,3天后才允许收尸。
北齐武成帝高湛当皇帝时,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完成的《齐律》中规定,犯人被处死后要“陈尸三日,无市者列于乡亭显处”。意思是,如果行刑地不在街市上,要将尸体陈列在乡间公共场所显眼之处。

这一公开处决犯人的方式,叫“公开刑”。在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提出变通死刑执行方式的建议,将死刑的公开执行由公开转为秘密。
沈家本的理由是,公开处决实际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社会威慑效果。

沈说:“稔恶之徒愍不畏死,刀锯斧钺,视为故常,甚至临市之时,谩骂高歌,意态自若,转使莠民惑于气类,愈长其凶暴之风。常人习于见闻,亦渐流为惨刻之行。此非独法久生玩,威渎不行,实与斯民心性相关,有妨教育者也。“
这是从社会教育角度,来审视公开行刑的不合理性。实际上,公开处决死刑犯的成本太高,容易出安全问题,才是最大的被批评之处。为什么早期“刑人于市”没有问题?主要是早期的“市”,有城墙有城门,防卫很严,一般不会出乱子。

而后来处决死刑犯尽找人多的地方,这就比较容易发生安全问题,古人话剧中常有“劫法场”情况,就是基于这一背景。像清朝在京城菜市口处决重囚,要增加警卫力量,否则谁都不能保证不发生意外。
所以,现代的处决死刑犯,一般都是“秘密进行”,如此在体现人性和法律文明的同时,也比较安全。

当代田野考古的转型——读《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先锋》
《凌家滩:中华文明的先锋》作者:吴卫红刘越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1月定价:168元文明起源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经久不衰的三大战略性课题之一。自夏鼐先生系统论述中国文明起源标准及苏秉琦先生提出文明起源满天星斗说以来,诸多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细化与深入研究,学界对中国文明起源的理解与认识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0:01:010003努尔哈赤与八旗制度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59:220000江西的千年女尸 尸体居然没有腐烂(不腐尸体)
古尸体不腐烂是因为密封环境。几年前,在中国江西发现了一个,这让考古学家感到惊讶。不仅发现了一具女尸,就连女尸也突然叹了口气,让在场的人瞬间吓得冷了。那么为什么千年女尸不光没有腐烂而且还能叹息呢?江西发现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1 10:02:470000村民盖房无意发现千年古墓,打开棺椁惊现一物,震惊众人
1976年8月,陕西宝鸡市南指挥村的老赵到村子外面的荒地去挖土盖房子,挖着挖着突然他发现挖出来的土质跟周围的土明显不一样,周围的土都是黄色的,他铁锹挖上来的土竟然还夹杂着红色,关键是里面还有碎瓦片。老赵怀疑自己挖到古墓了,于是他立即将这一发现告诉了当地文物部门,考古专家田亚歧得知后迅速带队来到了现场。我要新鲜事2023-05-14 16:11:240000吕舟:中国文物古迹保护思想史研究概述
从世界各国的发展情况来看,文物古迹保护作为一种文化行为,必然有其文化的动因,它的发展也一定会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中国文物古迹保护作为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产物,认识和研究其内在动因,包括价值观念、原则、思想方法,以及面对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与手段,是理解中国文物古迹保护的文化特征的重要课题。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