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处决死刑犯都是在闹市公开进行,多长时间允许收尸?
古代的公开处决
本文作者
在过去,眼下这个季节是“秋决”的时候,所有已判刑的死囚,都会在秋分到立春之间执行,一般在“霜降到冬至间”完成。
而这个时节,在过去也是围观行刑的季节
在中国古代,对死刑的执行,一般都是公开的。

死刑是极刑,其目的是震慑,维护社会秩序,即所谓“示众以威,怵目而警心”。所以,尽量让人们知道,以扩大影响。在这种理念下,古代处决死囚不只要公开,而且要在人多的地方行刑,并允许群众现场围观。
对于这种公开处决死囚的方式,清末法学家沈家本认为,“推原其意,诚以犯法者多,不肖之人为众所共恶,故其戮之也,亦必公之于众。孟子所谓‘国人杀男’,其意正同。”

古代处决犯人,一般选在街头、闹市区,这是法律规定。《唐六典·刑部》中规定,“凡决大辟罪,皆于市”。北京有条歇后语,叫“鹤年堂讨刀伤药——死到临头”,就是因为鹤年堂药店址在清代京城有名的刑场菜市口附近。
汉律中规定的枭首、要斩、弃市三种死罪,也都要选择在清朝菜市口这样闹市执行。

枭首,即砍头,头砍下来后要悬挂在木竿上头“公示”,这是秦朝处决死囚的常用手段,即所谓“枭首示众”,后来也有将头颅悬挂于城门楼上的。
至于“弃市”之刑名,则直接因为行刑地点位于“市”,犯人在街市上处死后,不准收尸,原地“晒尸”一定时间,并供公众“参观”,这样的弃市场景在现代人看来可能恐怖了,但在古代非常普遍。!

三国时蜀国都乡侯刘琰便被处以“弃市”之刑。
而其遭此极刑,竟然是因为他吃醋,怀疑老婆胡氏与后主刘禅有染。胡氏很漂亮,进宫给太后拜年一个月后才回家。
刘琰“家暴”一通胡氏后,将她休了,结果谁也没有想到,胡氏把刘琰告到朝廷,被处极刑。

“晒尸”时间一般是3天,也就是说,3天后才允许收尸。
北齐武成帝高湛当皇帝时,于河清三年(公元564年)完成的《齐律》中规定,犯人被处死后要“陈尸三日,无市者列于乡亭显处”。意思是,如果行刑地不在街市上,要将尸体陈列在乡间公共场所显眼之处。

这一公开处决犯人的方式,叫“公开刑”。在清末,著名法学家沈家本提出变通死刑执行方式的建议,将死刑的公开执行由公开转为秘密。
沈家本的理由是,公开处决实际并没有达到预想的社会威慑效果。

沈说:“稔恶之徒愍不畏死,刀锯斧钺,视为故常,甚至临市之时,谩骂高歌,意态自若,转使莠民惑于气类,愈长其凶暴之风。常人习于见闻,亦渐流为惨刻之行。此非独法久生玩,威渎不行,实与斯民心性相关,有妨教育者也。“
这是从社会教育角度,来审视公开行刑的不合理性。实际上,公开处决死刑犯的成本太高,容易出安全问题,才是最大的被批评之处。为什么早期“刑人于市”没有问题?主要是早期的“市”,有城墙有城门,防卫很严,一般不会出乱子。

而后来处决死刑犯尽找人多的地方,这就比较容易发生安全问题,古人话剧中常有“劫法场”情况,就是基于这一背景。像清朝在京城菜市口处决重囚,要增加警卫力量,否则谁都不能保证不发生意外。
所以,现代的处决死刑犯,一般都是“秘密进行”,如此在体现人性和法律文明的同时,也比较安全。

六家作村与子母钟的传说
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府城街道有一个村叫“六家作村”,该村名字的由来和一个传说位于村北千年古寺所流传的“子母钟”息息相关。虽然,目前没有经过正式发掘,但是当地村民对村子的传说和子母钟的存在坚信不疑。下面先简要介绍该村村名的由来。我要新鲜事2023-06-01 01:04:210000秦始皇女儿墓被打开 让专家都心疼(秦朝公主)
秦始皇的女儿被弟弟胡亥给杀死。想必大家对于秦王嬴政嬴政非常熟悉,在我国历史上功不可没,可以说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帝王,可是你知道吗他的儿女,却没有一个好结局,秦王嬴政一生当中总共有33个子女,生前最宠爱的小公主还有当属秦妈,那对他可真的是百依百顺,只要是他想要的亲王都会满足她的愿望。秦朝公主我要新鲜事2023-11-26 20:41:0200035000千年女干尸:目前未出土,4000年楼兰女尸最古老
干尸是一种违背自然的存在,它以干燥的尸体形式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就算过了千年尸体也毫无变化!目前为止世界各地都有干尸出土,其中最古老的当属中国新疆出土的4000年楼兰女尸,至于5000千年女干尸,现今还没有挖掘出。一、5000千年女干尸未出土我要新鲜事2021-08-08 22:19:0100011天梯山石窟北凉飞天,再现“河西都会”千年历史风范
2021年12月,新华社“新华视点”曾报道:甘肃天梯山石窟发现一幅完整北凉飞天壁画。一时间,在石窟寺考古领域引发了广泛关注。天梯山石窟北凉飞天壁画的发现,为中国早期石窟艺术提供了崭新的考古材料,也为河西都会“凉州”的厚重历史底蕴增添了熠熠生辉的一笔。为此,中国民族报“道中华”对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文物研究室蔡建宏主任进行了专访,为我们揭开1600多年的历史。初识河西都会“凉州”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2:06:540001郭静云:江汉与郑洛地区的金属料来源问题
【编者按】有一些学者对二里头人的青铜原料和制造工艺来源题出疑问(如今天第二篇文章的作者——周行易先生)。为此,本号节选了郭静云先生在《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中对上述问题的讨论。本文摘自:郭静云,《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81-87页。本次编发时省略了注释和参考文献,文中〔〕内为编者所注。若有参考或引用,务请查阅原著。正文: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3:09: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