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上厕所习惯,“厕读”是其中之一
古人的豪厕与厕读习惯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我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聊过古代的厕所(见《中国先秦时期公厕已有标准化要求,围墙很高,偷窥困难》一文)。早期的厕所一般都安排在屋外,将厕所设置于厕所,就成了总体建筑的一部分,要求便高了,有了“豪华”的概念。
秦汉以后,权贵一般都建有私家厕所,不再是简单的方便之所,而是一种富有和地位象征。

魏晋时,有关厕所的笔记很多,最有名应该是西晋首富石崇家的厕所,因为太豪华,当时的名人刘寔进去后,竟然拉不出屎来。
据东晋裴启《语林》,刘寔去拜访石崇,内急上厕所。走到厕所门口,往里一看,里边有挂着红纱帐的大床,床上的被子、坐垫都非常漂亮,还有两个美女手里拿着香囊侍候在旁。刘寔赶紧往回走,跟石崇说,刚才不小心跑到你卧室里去了。
石崇告诉刘寔那是厕所。刘寔很意外,重回厕所,侍女给他递上香囊、笔筹。刘寔出身贫寒,对豪厕不适应,蹲了半天也拉不出来,只得起身。出来后对石崇说,咱穷人用不惯你家的豪华厕所,于是去了普通厕所解决问题。

对于石崇家厕所的豪华,不少古人笔记中都写到了。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中,也提到了石崇的厕所:“常有十余婢侍列,皆丽服藻饰,置甲煎粉、沈香之属,无不毕备。又与新衣着,令出。”
石崇家的厕所很讲究,放置有净化空气的甲煎粉、沉香汁一类香料。不只豪华,还有美女服务员。为什么厕所里要安排女服务员?原来,古人如厕后都要换衣服的,即所谓“更衣”。更衣一词成为就寝用语,那是后来的事情,应该是在如厕后换衣服风俗消失之后。

如厕是很私密的行为,那么多美女站在外面候着,一般人都会觉得不好意思,以致于不少人不敢进石崇家的厕所。也有不害羞的,后来成为东晋权臣的王敦上了石崇家的豪厕,便没有一点不好意思,骄傲得很。那些侍女的背后说,“此客必能作贼。”后来,王敦果然反叛朝廷。
《世说新语·纰漏》中有一则也提到了王敦如厕的趣闻,不过了皇帝家的:“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毋,王谓厕上亦下果, 食遂至尽。”

王敦虽然后来大富大贵,但少时贫寒,他后来娶了晋武帝的女儿舞阳公主。婚后第一次上公主家的厕所便弄出了笑话,他看到厕所内很讲究的箱子里装着很多干枣,一口气把枣子都吃完了——那些干枣本是用来塞鼻子的。出来后,王敦又闹了一个笑话,把去污用的澡豆放洗手水里,当“干饭”吃了。
类似的豪华厕所记载有很多。如唐人冯贽《云仙杂记》(卷三)“厕上以术汤盥”引《洛阳要记》:“陈宛盛其居止,厕上以术汤盥手,槐板覆蔽粪穴,为都城第一。”

明人顾元庆《云林遗事·洁癖》对倪云林家的厕所也有介绍:“其溷厕,以高楼 为之,下设木格,中实鹅毛。凡便下,则鹅毛起拟之,童子俟其 旁,辄易去,不闻有秽气也。”
从上述来看,古人有条件人家的厕所确是相当讲究的,里面有专用香料,揩屁股用高级的木筹,有洗手液,更高级的是,有特别的侍女服务……如此豪厕,进去方便是一种享受。
这么好的厕所不能光坐着啊,古代文人发现,如厕是最好的“阅读时间”,由此形成了古人的厕读习惯。

喜欢在厕所里看书的古代文人太多了。如北宋文人欧阳修就喜欢在如厕的时候看书,构思作文。他曾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 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吴越王钱俶之子钱惟演,同样喜欢厕读,而且爱看辞赋。欧阳修《归田录》记述了钱惟演的说法:“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 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更有人,喜欢厕读时读出声来。宋真宗时进士谢希深说了他同僚宋垂事迹:“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诵之声,琅然闻于远近,其笃学如此。”
如今“厕读”现象仍存在,但更多人喜欢在上厕所时玩手机。

薄海昆:血与金:阿富汗宝藏背后的文明交流史(下)
三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太子为王。既臣大夏而居,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西汉)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烈日之下,一群疲惫不堪的赶路者正在茫茫天地中蹒跚而行,饥渴、疾病和恐惧正深深折磨着他们的肉体,几乎突破了生理忍耐极限。为首一人手执旌节,三十五六岁模样,尽管面带沧桑,眼神里却流露出坚毅、勇敢和自信。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0:17:590000龙门石窟日常保养维护中的传承与创新
龙门石窟是世界现存公元5-10世纪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之一,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70多块、佛塔80余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佛教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1:10:360001村民挖出远古文物 考古家建议无偿上交 博物馆估价5亿元
我要新鲜事2023-07-14 12:53:280000曾雄生:103岁游修龄:一生甘为“稻田守望者”
很多考古人都记得他——1973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一堆沉睡7000多年的稻谷和骨耜,游修龄应邀去鉴定这些炭化稻谷。他将这些稻谷和骨耜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联系起来,认为河姆渡遗址稻谷的出土证明了中国是迄今为止世界最早的水稻发源地,当时的农业已进入到“耜耕农业”阶段。也就是从那时起,中国稻作史开始发展为一门“显学”。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2:21:270001宋朝丧葬秘事,民间流行火葬遭打压,赵匡胤坚决要求实行土葬背后
中国古代火葬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几个国家的火葬场成为医院以外,最不堪重负的地方。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古代火葬风俗。传统上认为,中国人崇尚死后土葬,实际上我们误会了,史料上反映的情况有不同,火葬在很多时候比土葬更受古人欢迎。火葬,又称“火化”,说白了就是焚尸,宋朝时也称为“爇葬”。它是将死者遗体焚烧后,收取骨灰的一种丧葬方式。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02: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