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考古视野下的二里头遗址官营制造业
#头条创作挑战赛#
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被发现以来,经过三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发掘面积已逾四万平方米,占遗址总面积百分之一略多。丰硕的发掘成果以及多年来众多学者的研究和探讨,使二里头遗址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期最重要的大型都邑遗存之一。近年来,科技考古的介入进一步深化了对二里头遗址的研究。其中,尤以对二里头遗址的铸铜、制陶、制骨、制绿松石器等作坊及其出土物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集中展现了当时二里头国家最先进的生产力。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成”,二里头文化时期青铜礼器和兵器拥有极高的地位。目前,二里头遗址已发现的青铜器约二百余件,包括容器、兵器、乐器、饰品和工具。其中,青铜容器有爵、斝、盉、鼎,兵器有戈、钱、斧、刀、镞,尤其是以乳钉纹青铜爵为代表的青铜器集中展现了当时中原地区青铜器的风格与铸造技术。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铜器虽然形制相对比较简单,主要是模仿同时期或略早的陶器或石器,但已经开启了中国青铜器以块范法铸造,器形以礼容器为主的独特发展传统。从遗址出土的铜渣可知,二里头遗址的铜器应该是在本地熔炼锻造的,而且目前发现的二里头遗址的铜器均为浑铸造成形,尚未见到分铸的器物。目前发现的二里头遗址铜器作坊规模也相当大,持续时间长,特别是浇铸工场、烘烤陶范的陶窑的发现,说明二里头遗址铜器铸造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的专业化水平。另外,从对一些武器的分析,显示当时已经使用退火和冷锻等热、冷加工的技术改善铜器的性能。就铜器的成分而言,从二里头文化二期至二里岗文化晚期,纯铜比例逐渐下降,青铜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锡青铜和铅青铜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同时,铜、锡、铅等合金元素与相应的器物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元素配比并不稳定,处于较为原始的阶段。关于二里头遗址青铜器原料的产地问题,目前并没有较为一致的看法,有铜料来自中条山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豫西地区 和山东半岛四种推测。如果考虑到二里头文化分布的情况,笔者更倾向于中条山区和豫西地区,特别是2018年在中条山区发现了一些二里头文化至二里岗文化时期的治铜遗迹。
二里头遗址在当时较为高端的另一项生产技术便是对玉器及绿松石器的加工制作。2004年春季,二里头工作队在二里头遗址南部发掘的2004VH290坑共出士绿松石料三千九百九十九件,包括原料、嵌片毛坯、嵌片、破损品及废料,是研究二里头文化时期绿松石制品以及玉石器加工技术不可多得的材料,可复原开料 、切割、打磨、穿孔、拼嵌等技术流程。研究者们根据该料坑及周边钻探资料推测该区域为当时的一处绿松石作坊,且该作坊与铸铜作坊外均发现墙垣,应是迄今所知最早的官营作坊区。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玉器主要包括刀、璋、锁、戚、圭、戈和柄形饰等类型,该遗址的制玉技术在中国上古制玉史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自身特点突出。研究者通过使用高倍数码相机拍摄等技术对出土玉器的细微之处进行观察,发现了之前研究所未知的诸多细节。该研究首次成功拍摄了闪石玉柱和石钺上的装柄痕,为探索主、钱的装柄方式提供了科学确凿的证据;首次确认并拍摄到编号80VM3:4牙璋阑部的浅刻花纹;并根据玉器制作过程中表面所留下的痕迹,推测二里头文化中闪石玉器开片是以片切割技术生产毛坯。
另外,研究者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对钻孔、切割、减地、阴刻及打磨等技术痕迹进行了SEM分析,发现二里头遗址玉器的钻孔技术中存在使用解玉砂的情况,钻头可能由莫氏硬度(表示矿物硬度的一种标准,是由奥地利矿物学家FreiedrichMohs于1812年提出)不足6.5的石质或者竹质等材料制成,解玉砂粒级相当于中砂一粗砂级;打磨或减地技术中的石质工具可能是用不同粒级的砂岩制成,如粗粒、中粒、细粒砂岩等;制玉过程中进行钻孔、阴刻及切制技术的石质工具可能是用石英岩或石英含量较高的岩石材料制成;研究者还推测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玉器钻孔技术中应当使用了转盘和辘护轴承器装置。
二里头遗址自发掘以来,出士了多件绿松石器,围垣作坊区出士了数干件绿松石原料,说明二里头先民拥有稳定的绿松石来源。那么二里头先民是如何获得绿松石原料的呢?我国绿松石矿床主要分布在陕西、湖北、河南、青海、新疆和安徽等地。研究者们选择云盖寺、秦古、文峰共三个典型矿点进行考察和取样,就出示样品和矿区采集样品通过使用扫描电 子显微镜、叉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红外光谱以及高分辨多接收电感轉合等离子质谱进行分析,对二里头遗址出士绿松石的产地进行初步探索。结果显示北矿带的云盖寺绿松石矿应该是二里头先民所使用的绿松石矿源之一,而南矿带上文峰、秦古绿松石矿作为二里头遗址矿源的可能性非常低,但稀士元素分析显示还可能存在其他末知矿点。
河泊所遗址——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西南缩影
地处中国西南边陲的云南高原地区,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而滇中湖区凭借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新石器时代开始就有人类的稳定聚居;至青铜时代发展出高度文明的“石寨山文化”;汉武帝时期,这里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在此过程中各民族不断融合,使得这里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前沿地带。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42:440000讲座整理|郭静云:什么是历史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2019年中山大学“历史、考古与文明”研究生暑期学校讲座整理编者按:本文由暑校学员整理,并由本号工作人员校对及编辑。如有错漏,恳请讲者或读者指正!什么是历史主讲人:郭静云教授(台湾中正大学历史系)整理人:王立国(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2:19:300002盗墓者将金缕玉衣从女尸骨上扯起,往棺外拖,致迄今最美玉衣被毁
湖南望城风篷岭汉墓考古发现本文作者倪方六我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连续说了长沙发现的几座王侯级西汉大墓,这些墓葬的主人生前都是当年长沙城的极品贵人。这篇要说的一座大墓,墓主也是这样一位人物,她叫张X(女正),是西汉长沙国王后。这座墓是2005年12月底发现的。当时长沙市望城区(时为望城县)开发星城镇银星村附近的风篷岭,发现了一座古墓,当地文物部门接到报告后立即前往调查。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33:580003传统书院文化遗产的价值及保护利用——以湖北新洲问津书院为例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育组织,一般认为书院之名出于唐中期。湖北书院历史悠久,自孔子使子路问津并在湖北新洲开坛讲学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是湖北书院最为繁盛阶段,多达200多所,今存世尚有近100所。书院最初的功能主要是以修书、藏书为核心,后来演变衍生出图书征集、档案收藏编纂与出版、学术研究、宗庙祭祀、传承儒学、培养人才等功能。湖北新洲问津书院是其中的典型代表。01我要新鲜事2023-04-20 14:16:440001“中华第一陵”是哪个人的陵墓?很少题字的朱镕基为其留下墨宝
伏羲出生地与墓地考本文作者倪方六正月团圆不忘祭祖。家有祖,国有宗,中华第一祖宗是谁?伏羲也!伏羲即太昊,亦作大嗥、太皞、大皥、风姓,号伏羲氏,中华“三皇”之中的首皇。传是上古东夷部落首领,故后被道家称为“东方天帝”,东方天帝以木德王,木为春,故伏羲又是“春皇”。(伏羲真像)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05:1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