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男女夏天都可穿裙子,为何男人后来不穿,有生理原因?
古代夏天的裙子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在夏天了,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古代夏天的裙子。
裙子,是现代女性夏日最流行的服装,但不是现代才开始有的。在秦汉之前的中国,人们不论贵贱、不分男女,都是“上衣下裳”。所谓“裳”系“遮蔽下体的衣裙”,也就是说,古时男人也是穿裙子的。

为什么后来男人不再流行穿裙子?这是因为裤子出现了。裤子,早期是下层人或者说劳动者的工作裤。而作为主要劳动力,男人穿裤子就成了日常装束。而裙子因为劳作不便,就是女性下田时,都会换下裤子,穿上裙裤子。
实际上,虽然男人后来流行穿裤子,但裙子也没有放弃,在唐宋,甚至明清绘画上,仍可以看到男人穿裙子。至今,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男人还是与女人一样,日常要穿裙子,如在新疆便有男人夏天是穿裤子的,欧洲的苏格兰男人也流行穿裙子。


相反的话题是,为什么女人一直穿裙子,因为女人在古代多居家,穿裙子比穿裤子舒适,所以裤子在过去是不受女人,准确地说是贵族女人欢迎的。而且,裤子的款式单一,裙子则变化多样,丰富多彩,这对天性比男人更喜欢臭美的女人来说,更有吸引力。
当然男人放弃穿裙子,和女人坚持穿裙子,还与男女下体的生理结构差别有关,裙子对女人更合适和方便,有利于健康。
既然女性这么喜欢裙子,古代的她们在夏天怎么穿?

古代女性最经典的装着方法,是“襦裙套装”。襦裙本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山国流行的一种服装款式。襦,是一种短上衣,长至腰间,紧身窄袖;裙,即裙子,由多幅布制成,上面多织有方格花纹,常与襦配穿。
这种短衣长裙的一种搭配服式,对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影响极大,现代女孩子都喜欢这种搭配。

就朝代而言,不同的朝代都有自己的款式。在汉代,普通人穿的裙子不用任何纹饰,不加边缘,因此又名“无缘裙”。无缘裙是当年农家女孩子眼中最漂亮的夏季服装,长及膝部,外罩围裙蔽膝。
汉乐府诗《陌上桑》中描写的采桑女孩秦罗敷穿的,就是这样:“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宋代女性喜欢细密褶叠的裙子。最时髦的裙子叫“旋裙”,前后身开胯,便于骑马乘驴。据说本是京城青楼女子的“招牌裙”,因为既美观,又实用,遂为宋代女性青睐。
明代女性裙子花样更多,如“月华裙”、“凤尾裙”、“合欢裙”,以及用整幅缎料摺成的“百褶裙”。这种裙前面平展无折,周围加有装饰的花边,里面填以彩绣花纹,左右两边打细折,最多的有一百五六十折。

如果以颜色来讲,女红裙子最受古代女人喜爱,特别是唐代女人,对红裙子最心仪,为什么?因为唐玄宗李隆基贵妃杨玉环喜欢一种叫“石榴裙”的红裙子,引领了一时风尚。
石榴裙在南朝时已出现,上窄底宽,颜色鲜红,对比强烈,诗人白居易称之为“血色罗裙”。
在唐朝,娱乐场女人特别喜欢穿这种大红裙子。当时的诗人万楚在《五日观妓》诗中所记艺伎,穿的便是石榴裙——
西施谩道浣春纱,碧玉今时斗丽华。
眉黛夺将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
新歌一曲令人艳,醉舞双眸敛鬓斜。
谁道五丝能续命,却令今日死君家。

杨贵妃爱穿石榴裙,为色所迷的唐玄宗甚至规定,臣僚见到杨贵妃要行跪拜之礼,权色交易中的“拜倒在石榴裙下”说法,就是这么来的。
长沙古墓中的文物 拿起就瞬间消失(文物损坏)
文物提取不注意会严重损坏。大家都知道,考古工作人员在进行考古发掘的时候,非常的注重运用技巧,尤其对于千年古墓。毕竟想要历经千百年的东西重见天日,如果没有很好的保护措施,势必会造成不小的损失。马王堆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3-20 15:10:100000汶川地震重建发现古墓 棺材是金丝楠木(四川古墓)
汶川地震后重建是找到的一座古墓有重大发现。2010年汶川大地震后重建时,施工队无意间发现一座千年古墓,得知消息的考古队立即赶往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当一名考古专家看到现场显露的部分棺盖时,一股兴奋之情油然而生,因为他发现这就是传说中的金丝楠木棺材,同时这也意味着墓主人的身份非富即贵。随后,考古队请来吊车将古墓中的棺材吊起。金丝楠木棺我要新鲜事2023-10-15 20:34:280000古墓挖到一半发现是自家祖宗 队长:继续挖 全部交给国家
对于普通人来说,考古这项活动可能会引起一些排斥情绪,认为它涉及挖掘他人的坟墓,具有一定的冒犯性,甚至可能招致阴德不利。必须认识到,考古与盗墓行为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盗墓贼的行径是不道德的,他们追逐的只是金钱,而考古队通常是经由上级机构指派,对无意间发现的古墓进行有保护措施的挖掘,以避免古墓受到不必要的损害。考古活动对于深入研究历史意义重大,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需要后人来加以佐证和揭示。我要新鲜事2023-08-18 20:48:010000日享一书BGl01《柳州白莲洞》
前两天讲宁波,今儿来个柳州的。这本书不属于我所了解范围内的,是月初同学找我要的一本书,一看名字就没听说过,既然找到了不妨大致翻一下。我要新鲜事2023-06-01 07:11:5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