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男女结婚少不了大雁,古人为什么说雁是阳鸟,象征夫妻之道?
“鸿雁”到底是什么雁?
本文作者 倪方六
“鸿鹄”是什么鸟?对于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为黄鹄,但南朝梁训诂学家顾野王持不同观点,其在《玉篇》中释“鸿”为“雁也”。
这又牵涉到了另一个古今常用词语——“鸿雁”。
鸿雁在古代很常用,如“鸿雁传书”、“鸿雁传情”、“鸿雁哀鸣”等,涉“鸿雁”的古诗文很多,中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多处提到了“鸿雁”,其中有一首《鸿雁》诗称:“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图:明殷偕绘《鹰击天鹅图》,天鹅即黄鹄)
在诗歌发达的唐朝,有关“鸿雁”的诗更多,如杜甫《天末怀李白》诗称:“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卢照邻《好事近·鸿雁几时来》词称:“洞庭波起兮鸿雁翔,风瑟瑟兮野苍苍”……
何谓“鸿雁”?现代释为“大雁”,而古代则有人将之与“鸿鹄”等同。
这里有一个与“鸿鹄”同样的问题,鸿雁是一只鸟还是两只鸟,或者说,是一种鸟还是两种鸟?有人说是一只鸟,就是大雁。既然是大雁了,为什么还要称“鸿雁”?古人比现代人还要较真。这里的“鸿”并非形容词,汉朝人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指明“鸿”也是鸟,也就是说鸿雁是两只鸟。

(自然界中的天鹅)
西汉《毛诗传》最早给出了解释,称“大曰鸿,小曰雁”。唐朝学者孔颖达在其《毛诗正义》中,作了进一步说明:“鸿、雁俱是水鸟,故连言之。其形鸿大而雁小,嫌其同鸟雄雌之异。”
孔颖达怀疑这种水鸟是一公一母,鸿应该是雄雁,雁则是雌雁,即所谓“雄雌之分”。但不论是雄是雌,都有相同的习性,寒来暑往,秋去春回,所以古人并称“鸿雁”,用孔颖达的话来说,就是“知避阴阳寒暑者,春则避阳暑而北,秋则避阴寒而南,故并言之。”

(西汉铜雁鱼灯)
对于“鸿”与“雁”的区别,三国时吴国学者陆玑解释得较为清楚,其《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称,“鸿羽毛光泽纯白,似鹤而大,长颈,肉美如雁,又有小鸿如凫,色白,今人直谓之鸿。”
从陆玑的解释中,也反证“鸿鹄”是两鸟,而非一鸟。
那么“鹄”与“雁”又有什么不同?《本草纲目· 禽部》释“鹄”时称:“鹄大于雁,羽毛白泽,其翔极高而善步,所谓鹄不浴而白,一举千里,是也。亦有黄鹄、丹鹄,湖、海、江、汉之间皆有之,出辽东者尤甚,而畏海青鹘。其皮毛可为服饰,谓之天鹅绒。”

(甲骨文“雁”字)
相比较起来,鹄虽然体形,飞得更高更远,但古人对大雁更看重,更喜欢。
大雁民间又叫“火雁”,在古人的婚姻生活充当了不一般的角色,大雁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雁是“阳鸟”、“知时鸟”,鸿雁春归秋回,守时应季。正因为这样,才可以“鸿雁传书”,对于男女恋人来说,则是“鸿雁传情”。
古人还认为,大雁是“阳鸟”,成书于秦汉时的《小尔雅、广鸟》即称:“去阴就阳,谓之阳鸟,鸿、雁是也。”
飞行时成行成列,长幼有序,不相逾越,又雄雌配偶忠贞,这些“鸟德”正是人伦和婚姻生活中所需要所提倡的。

(自然界中的大雁)
因此古代婚姻有“六礼”讲究,即从提亲到结婚的六个环节,除了其中的“纳徵”环节外,男家在行纳采、问名、纳言、请期、亲迎礼时,均必有主持者执雁前导,称为“奠雁”。
《仪礼·士昏礼》:“昏(婚)礼。下达纳采,用雁。”东汉学者郑玄注称:“用雁为贽者,取其顺阴阳往来。”
清人胡培翚[huī]《仪礼正义》也有解释:“用雁者取其随时南北,不失其节,明不夺女子之时也;又取飞成行,止成列,明嫁娶之礼,长幼有序,不相逾越也。”
同时也代表夫妻之道,象征男女双方象雁一样忠贞不渝,百年好合。

(古代婚礼,现代再现)
这种“奠雁之礼”在古代一直流行,如在宋朝,据《宋史·嘉礼六》记载,“士庶人婚礼。并问名于纳采,并请期于纳成。其无雁奠者,三舍生听用羊,庶人听以雉及鸡鹜代。”可见在宋朝民间,婚姻生活中也少不了大雁,是这样行雁礼的:“主人入门而右,宾入门而左,执雁者从入,陈雁于庭,三分庭,一在南,北向。”
即使到了离现代不远的清朝,不少有雁的地方仍用雁为礼。据同治五年湖北《长阳县志》,当地的婚俗是,迎亲日,婿家具彩轿、仪仗、鼓乐,抱家雁,婿戴花摄盛服往女家,曰“取亲”。

(秦汉婚礼)
江浙民间,还有用鹅代雁的执礼。在东北朝鲜族婚俗中则用木制的雁代真雁,称为“木雁礼”。中国这种奠雁礼俗,也影响到了周边地区和国家,如朝鲜半岛上的韩国,在年轻人传统婚礼上,至今乃少不了大雁,中国游客去韩国风俗游时,还将之当作一景来看。
值得注意的,雁不只出现在古人的婚姻生活中,在先秦时的高级社交场合,如卿大夫相见也要“执雁为礼”。
《左传·定公八年》有这样的记载:定公八年(公元前581年)夏天,齐国的国夏、高张进攻鲁国西部边境。晋国的士鞅、赵鞅、荀寅救援鲁国。鲁国在瓦地会见晋军,“范献子执羔,赵简子、中行文子皆执雁。”
执雁和执羔,都是当时人们的见面礼节。

(韩国婚礼上的奠雁)
陕西发现的乱葬岗 居然和秦始皇有关(秦始皇女儿)
乱葬岗可能是秦始皇女儿的墓。1976年,陕西考古队在对秦始皇陵进行勘察时,路过了一座叫做上焦村的地方,那里有一处乱葬岗,里面一共有17座破败的荒坟,看上去年代十分久远。当地人表示,这座墓群的主人是修建秦始皇陵墓的工匠,考古队决定对其中八座进行挖掘勘察,希望能够从中发现与秦始皇陵有关的线索。不过,这八座古墓的挖掘结果却令人意外,虽然说是八座古墓,却只有五男二女,其中一座墓中并没有人的人骨。陪葬墓我要新鲜事2023-03-20 15:22:460000嫦娥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汉朝普遍相信嫦娥奔月?考古揭开谜团
嫦娥奔月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的主人公嫦娥因为偷吃原本属于丈夫后羿的仙丹而飞升月宫,被称为“广寒仙子”。在科学普及的今天,我们都知道月亮只不过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天体,月球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月宫和仙子。但与西方神话不同,中国的神话传说往往有着故事原型作为背景,只不过被后人不断掺入附会的内容而神话化了。今天我们就拨开神话迷雾,来聊一聊嫦娥的来龙去脉。我要新鲜事2023-06-10 21:10:280000北京的清代王府知多少?关注清代王府遗址建筑的保护
作者:祁浩庭清代王府作为人类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精神和文化信息的载体,是包含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的混合体。尽管我国近些年在古建筑遗址保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文以北京的清代王府遗址为例,针对其历史背景、保护现状探讨王府遗址在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所存在的共性问题及应对策略。北京清代王府的保护现状及问题0000宋江宁:对考古学学科性质和中国考古学学科发展的思考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06:4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