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气已过雨水,古人为什么用“春”字来定义四季中第一个季节?
古春字为什么写成“萅”?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转眼,年过过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雨水”也过了。也就是说,虽然现在仍寒意逼人,但已是确确实实的春季。

(雨水节气以后,雨天增多)
春季为四时之首,是一年中的第一个季节,是四季中最重要的季节,俗话所谓“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这个道理。就此,我在提前到正月初二发表的那期《北京晚报》“一方钩沉”上,专门谈了“春”与春天、春节的关系。
春、夏、秋、冬,从四季用字类型上看,“春”与“秋”是一组,常称“春秋”;“冬”与“夏”则是另一组,多说“冬夏”,两组虽均表示季节,但取义的角度完全不同——

(山东版画《春夏秋冬》中的“春”,农夫开始耕种了)
春、秋取自然物候来定义,强调长成;冬、夏则从自然气候层面表述,反映冷热——生长的“春”和成熟的“秋”,与严热的“夏”和酷冷的“冬”,构成了一个年岁的全部光景。
具体说到春季,此季节里草木萌生,叶绿如茵,繁花似锦,是名副其实的“花”季;与冬季相比,春季气温回升,阳光明媚,温暖宜人,称为“暖”季也未尝不可。那古人为什么非要将这样的季节称为“春”?这或许从汉字文化学中能找到答案。

(春天,如女人一样美丽)
“春”与“秋”一样,原本都是会意字。在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已发现了“春”字,仅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春”条下便收录了13个,虽然字形有所差异,但基本都由X1、X2、X3,这三部分变化而来。
X1即屮[chè],象征小草;X2即日,表示太阳;X3是小草萌芽,即屯[zhūn],上面的“一”表土地,下面的“屮”是小草,表示小草不畏困难破土萌芽。

(春天,读书的季节)
如此几部分结构起来,字面意思就很清楚了——
在温暖的阳光下,种子萌芽,草木生长,生机盎然,这样的光景只在春天有——可以说还没有哪一个字比“春”更适合用来表示这样的季节。

(最能代表春天的状态:发芽)
但是从现代汉语的“春”字上,根本看不出上述内涵。
春季的最大特点是花花草草,欣欣向荣,应该是“艹”头才合理。可不论是现代字典,还是清《康熙字典》,“春”字皆归入“日”部。其实这是汉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在早期汉字中,“春”字均有“草”,如从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上发现的——

(甲骨文“春”)

(甲骨文“春”)

(甲骨文“春”)
上述三字均释为“春”字,皆有草木。之后的金文“春”字便十分明显了,写作——

(金文“春”字)

(金文“春”字)
上述二字皆是“艹”头。篆字更进一步规范,大篆写作——

(篆书“春字)
可以看出,篆书的“春”字,也突出“艹”头。
与甲骨文比较起来,金文和大篆“春”字形趋向匀整,但结构作出了规范:上部是“艸”,中间是“屯”,下部是“日”,由此形成了标准字的“萅”,此即古“春”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将此字划归“艸”部,即“艹”部,释称:“萅,推也。从艸从日,艸春时生也;屯声。”
“萅”既表义又表音,是一个很完美的字。“萅”为什么又变成了“春”?与秦始皇嬴政有关。秦统一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进行标准化改革。在统一度量衡的同时,以秦字为标准,对六国用字进行规范,秦人用的“春”字与六国“春”字造型差异很大,从“日”从“X4”,但成为规定用字。

(秦国“春”字)
在字体隶变过程中,最后“萅”被定型为“春”。从考古发现来看确是这样,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甲)》中的春字便写为,与现代的“春”字造型相似——

(王羲之书“春”字)
越王勾践之剑再现,化身盗墓贼探秘全新大墓,墓内隐藏哪些秘密?
考古专家在湖北的一处古墓中挖掘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盗墓贼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地来到了这里,并留下了自己的作案工具。这让专家摸不着头脑:为什么盗墓贼总能比自己更早地找到古墓呢?墓中出现盗墓贼留下的痕迹是这个古墓和过去挖掘过的古墓有所不同的另一个方面。专家们还发现,这座古墓和他们所见过的其他古墓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最显著的一点是,这个古墓里竟然没有发现任何尸骨。我要新鲜事2023-04-11 21:42:250002观展:永恒的面孔——古埃及的黄金木乃伊
木乃伊有一种神奇的魅力,让世人产生诸多疑问和好奇。对于埃及人来说,来世非常重要。为了死后的永生,为了能够在来世活得更好,古埃及人制作了木乃伊。它们的“生命”可能已经消逝了数千年,但仍然以完好无损的“形式”存在于世上。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6:58:470005李零:中国的两次大一统
0000葛剑雄: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地名
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