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554

过去判断一个女性是否结婚为什么不会弄错?只需要看一个地方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29:550

过去女性打扮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大家现在可能都有这个感觉,就是见到一个年轻女子,你不知道她结婚了没有;看到上了年纪的,又不知道是喊大妈还是叫奶奶。这种情况在过去是绝对不会出现的,因为已婚与未婚、年轻与年长均有严格的标志,其最为准确的判断依据就是发式。

也就是说,只需要看一个地方——头,就能判断出准确情况。如何判断?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说这事。

(现代女性)

旧时有个流行语叫丫环,便源于过去女孩子的发式。其实应该叫“丫鬟”,鬟是古代女孩子专用发式,在头上或额旁梳成环形髻,故名"鬟"。因为做供人使唤的婢女,大都梳成这发式,久之成了这类女孩子的代称。

与丫环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个“丫头”,也是因为女孩子的发式。

古代小孩子是男角女羁。婴儿出生3个月后,不论男女都要行剪发仪式,剃成环形,仅留头顶一块,四周毛发全剃掉。头发长长后,就集中束于头顶,编成两个小髻,左右分开,看起来似牛角,故有“总角”一名,也称“总髻”。

女婴在头发长长后,不是左右分开,而是梳成“十”字形,纵横各一,称为“羁”。因为有这一风俗,所以《礼记·内则》中,才有“男角女羁”的说法。

(新生儿剃发)

在告别了男角女羁的孩童时光后,发式又要变化了。

男孩子的头发多合成一把,竖于头顶。女孩子则辫成两个小髻,左右各一,形如“丫”字,称为“髻丫”、“丫髻”。南宋陆游《浣花女》诗称:“江头女儿双髻丫,常随阿母供桑麻”,诗里反映就是小女孩的发式。髻丫俗称“丫头”,把未婚女孩子称为丫头,就是这么来的。

起初,梳这种丫头的小女孩并无贵贱之分,不存在尊卑问题,后来才指身份低贱的女孩子,把婢女也称为丫头。

丫髻与丫鬟发式,都是分辫两侧,不同的是,前者辫成实心,后者是空心;前者向上翘,后者垂下来,长可抵两肩。

梳丫髻的女孩年龄大 了,都会改成丫鬟,扎成辫子。出于美观,辫根和辫梢处还会用红头绳密密缠绕一寸多长,逢年过节时,辫根上还会插些红花,显得活泼、喜庆。

(丫环)

丫鬟是女孩子未婚的标志,但是仅凭丫鬟也不能完全说是未婚女孩子,还要看前额。

女孩子前额都要留一些短发,向前垂下,这叫“刘海”。刘海长不过眉,如果长了,就要将缘眉的上边修剪整齐,俗称“齐眉箍”——有“齐眉箍”也是未婚标志。

如果看辫子、齐眉箍还拿不定是否结婚了,那最后就得她的脸上毫毛(汗毛)多不多,如果多毛,一定未婚。为什么这么绝对?因为过去女孩子不结婚是不能把脸上的毛绞掉的,所以,人们又用“毛脸子”或“黄毛丫头”来称未婚女孩子。

辫子、齐眉箍、毛脸,这三者都有,喊她姑娘肯定没错。

如果结婚了,情况又大不一样。

(开脸)

一直到今天,农村婚礼上都有“开脸”风俗。就是把脸上的毫毛绞掉,再放开辫子,改换发式,将整个头发拧到一起,盘于脑后,俗称“鬏”——这就是过去典型的“媳妇”形象。

鬏是盘起来的,又名“盘龙鬏”。在做盘聋鬏的同时,前面的“齐眉箍”也要修改:在左鬓角留一小缕长发,下垂至耳下剪齐,再从由左向右,以一寸宽左右的头发,整齐地梳拢到右鬓角卡住,成九十度角,下垂至右耳下,剪齐。

这种叫“凤凰箍”,又称“喜鹊箍”。因为凤凰箍是从左向右横行的,俗话又说是“歪箍”。

如此打扮,看到后是不会喊错嫂子的。而且,前额突出,人显得漂亮。因为两鬓垂发遮掩了部分脸,脸变成为长方形。俗话说“长脸不丑,圆脸不俊”,现在脸看来成了鸭蛋型,自然多了几分俊俏。

(剪纸:小媳妇回娘家,鬏上插花)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妇女还会将鬏进行装饰,在鬏的右上角最外层一缕上,用红头绳密密缠绕一寸多长,俗称“鬏拐”,用黑色细线结成一个网,把全鬏约束的很整齐,叫“鬏网子”、“鬏幕子”、“包网子”。

过去,一般还会在鬏上除横插点翡翠、左右斜插两支玉兰钗外,正中再插一个“如意”形银质“鬏芯”,鬏芯四角各安装一个豆大银铃。做新娘或逢年过节时,还会在歪箍卡上及鬏的四周,插满绒制的绿叶红花,满头花枝招展,走动时就会发出清脆悦耳的银铃声。

打扮盘龙鬏在风俗上也有讲究。如果年纪大了,就不能太鲜艳。少妇可以用红鬏拐,老大妈、老奶奶级别用黑鬏拐,否则就会被笑为“老来俏”。

(老年鬏)

从鬏拐颜色上,还可以知道一个妇女的家庭和婚姻状况。

如果公婆去世了,第一年是红鬏拐,第二、三年是蓝色,第四年才恢复红色;如果丧夫,则一律是白鬏拐,一直到子女长大结婚时才会变,为了吉利,将白色改为蓝色或黑色。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