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最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其实我们没弄懂,都搞错了?
“腊月”之“腊”音义考辨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明天(周四,2018.01.24.)我的《北京晚报》专栏“一方钩沉”中,我谈的是大家习以为常的腊月——就是现在这个月。
历书上都将阴历的第12个月份称为“腊月”。“腊”,是这个月里最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其实我们很多人并没弄懂这个字。腊月应该写作“蜡月”,而“腊”原本也不念là,更不是“臘”的简化字。
我们都搞错了?
说起来很复杂了,如果不是搞文字工作的,就是北大、清华的教授都未必能弄清楚。但是,这里面的文化关系和风俗成因,却是农民兄弟和小学生都应该知道的。所以我在明天的北晚专栏中,特别说了这个字,与大家一起学习。“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提前公开发表的,是专栏一部分。
我检索了一下,腊月之“腊”这个字,迄今在中国最古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已发现最早的“腊”字见于金文,写作——

(徐王口鼎上“腊”字)
出现于春秋早期的徐王口鼎上。在该鼎的内壁有铭文27字——

(很多字太生僻,打不出,截图 上来)
“腊”与“菜”并列,说明腊是食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之为“干肉也”。干肉为什么写作“腊”字?原来与“猎”字有关,制作腊的肉是从通过狩猎获取的。腊这种干肉用小的野兽整个晾干,系祭祀用肉。
先秦周代已有专门的“腊人”制作腊肉,《周礼·天官》即称:“腊人,掌干肉。”现在民间冬天制作腊肉风俗,就是这种先秦遗风。

(现代制作腊肉风俗仍盛行)
腊人之“腊”念作xī,音同“昔”,这是“腊”字的原本读音,而腊月之“腊”念作là,而不念x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音变化?我们当年的语文老师教错了?这里面较为复杂,但肯定与“猎”、“蜡”二字有很大关系,更与先秦时即已流行的“年终大祭”有关。
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腊”条引《礼传》:“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篇注引《五经要义》亦称:“三代名腊: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总谓之腊。”

(过去民间蜡月要祭祖祀百神,上面为年画中的如来佛、太上老君、孔夫子)
可见,先秦时各朝代年终大祭有不同的称谓,阴历十二月除了有“腊月”别称外,还有“蜡月”、“嘉平”、“清礼”等叫法,源头就在这里。
作为祭祀用的干肉“腊”读音xī转là,便在年终大祭不同叫法的变化过程中。周代改称夏代的“嘉平”、殷商的“清祀”为“大蜡”,“大蜡”又称“蜡”,活动举行的月份也被称为“蜡月”。

(篆书“蜡”)
因为“蜡”与“腊”字都和祭祀有关,概念上渐渐模糊和混淆了起来,到西汉时二字便可互用了,汉朝时“大蜡”改为“腊”,就是这么回事情。
既然“腊”与“蜡”可以互用,被念成là就是自然的事情了,本为名词的“腊”在字义与词性上,随之发生转化,成了动词,原意“干肉”变为“用干肉祭祀”;而“蜡月”也写成了“腊月”——年终大祭之月。

(篆书“猎”字)
实际上,腊月原本是“狩猎之月”的意思,早期应该写作“猎月”才对。《风俗通义》即称:“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可见,“腊”、“猎”、“蜡”三字之间是一种抹不断的关系——猎→腊→蜡:狩猎来的禽兽用来制作腊肉,制作好的腊肉是用来作蜡祭的。

(《北京晚报》“一方钩沉”版面截图)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个字“臘”,现代词典均称“臘”是“腊”的繁体字,其实是错误的,这两个原本是不同的字,早期读音、字形和写法都不一样的。“腊”的篆书写作与金文一样,而“臘”的篆书写作;“腊”是干肉,而“臘”是腌肉,但在后来两字也被互用了。
这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汉字简化运动中,便将“腊”当成了“臘”的简化字,这是简化字带来的一个意外麻烦。
读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只要弄清了“腊”、“蜡”、“猎”、“臘”四字的关系和渊源,“腊月”就全懂了。弄懂了“腊月”,就知道腊月应该做什么的了——忙年吧!

(篆书“臘”)
西汉有一年暴发传染病,所用防控手段至今有效,欧洲中世纪才使用
隔离,中国人最先使用的防传染手段本文作者倪方六就要过大年了,而“武汉肺炎”影响了节日气氛。引起中国武汉不明肺炎的原凶,早已确认是新型冠状病毒,而不是2003年暴发的非典或其变种。这一确认为疑似病人的确诊或已确诊病人的治疗提供了方向。如何对付新型冠状病毒?自然是药物治疗。而防止再次传染、交叉传染,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就是医学隔离和封锁疫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31:120000蚩尤“食沙石子”,传说还是真实历史?山东考古解开了谜团
汉代《龙鱼河图》记载:“黄帝摄政,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振天下,诛杀无道,不慈仁。”其中,蚩尤“食沙石子”的记载,着实让人难以理解,正常人不可能吞食石子,古代饥荒时有过吞食“观音土”的,但最终肚子发胀而死,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外星人介入蚩尤与黄帝战争的证据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9-27 19:45:000000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人物玉佩鉴定方法概述
中国古代先秦时期的人物玉佩是一段承载着历史变迁的艺术之旅。从新石器时期开始,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每个时代都呈现出独特的特征和鉴定方法。1、新石器时期我要新鲜事2023-08-30 21:07:150000蓝勇:有关先秦气候研究的方向问题
摘要:历史自然地理研究表明,潜水层深度是随文化层的增加而升降的。这种升降在雨量相对恒定的背景下,由于文化层的增厚,本身潜水层也在相对上升,与当时的雨量大小并无对应关系。从方法上如果仅是单纯主观地选择罗列一些冷暖记载来得出历史时期的冷暖,可能结论的信度都不是十分高的。研究先秦气候,目前从物候学方法,采取孢粉分析手段来研究可能更为科学一些。关键词:商代;雨量;文化层;潜水层0000国宝级别的青铜器 卖出百万美元高价(皿方罍)
商朝时期的皿方罍是我国青铜器文化的大成之做。1919年,湖南一村民艾青燕去地里干活时,在路边无意间发现。随后,艾青燕将童罐抱回家,仔仔细细的冲洗了一遍之后,发现罐身上满是怪异的纹饰,罐身内刻着莫名其妙的符号。艾清燕冥冥之中意识到此物绝非一般文物,于是收藏起来,准备找人出手。低价购买我要新鲜事2023-11-20 20:05:0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