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最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其实我们没弄懂,都搞错了?
“腊月”之“腊”音义考辨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在明天(周四,2018.01.24.)我的《北京晚报》专栏“一方钩沉”中,我谈的是大家习以为常的腊月——就是现在这个月。
历书上都将阴历的第12个月份称为“腊月”。“腊”,是这个月里最常被大家挂在嘴边的一个字,其实我们很多人并没弄懂这个字。腊月应该写作“蜡月”,而“腊”原本也不念là,更不是“臘”的简化字。
我们都搞错了?
说起来很复杂了,如果不是搞文字工作的,就是北大、清华的教授都未必能弄清楚。但是,这里面的文化关系和风俗成因,却是农民兄弟和小学生都应该知道的。所以我在明天的北晚专栏中,特别说了这个字,与大家一起学习。“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提前公开发表的,是专栏一部分。
我检索了一下,腊月之“腊”这个字,迄今在中国最古的成熟文字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已发现最早的“腊”字见于金文,写作——

(徐王口鼎上“腊”字)
出现于春秋早期的徐王口鼎上。在该鼎的内壁有铭文27字——

(很多字太生僻,打不出,截图 上来)
“腊”与“菜”并列,说明腊是食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之为“干肉也”。干肉为什么写作“腊”字?原来与“猎”字有关,制作腊的肉是从通过狩猎获取的。腊这种干肉用小的野兽整个晾干,系祭祀用肉。
先秦周代已有专门的“腊人”制作腊肉,《周礼·天官》即称:“腊人,掌干肉。”现在民间冬天制作腊肉风俗,就是这种先秦遗风。

(现代制作腊肉风俗仍盛行)
腊人之“腊”念作xī,音同“昔”,这是“腊”字的原本读音,而腊月之“腊”念作là,而不念xī,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音变化?我们当年的语文老师教错了?这里面较为复杂,但肯定与“猎”、“蜡”二字有很大关系,更与先秦时即已流行的“年终大祭”有关。
据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祀典》“腊”条引《礼传》:“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汉改为腊。”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篇注引《五经要义》亦称:“三代名腊: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蜡,总谓之腊。”

(过去民间蜡月要祭祖祀百神,上面为年画中的如来佛、太上老君、孔夫子)
可见,先秦时各朝代年终大祭有不同的称谓,阴历十二月除了有“腊月”别称外,还有“蜡月”、“嘉平”、“清礼”等叫法,源头就在这里。
作为祭祀用的干肉“腊”读音xī转là,便在年终大祭不同叫法的变化过程中。周代改称夏代的“嘉平”、殷商的“清祀”为“大蜡”,“大蜡”又称“蜡”,活动举行的月份也被称为“蜡月”。

(篆书“蜡”)
因为“蜡”与“腊”字都和祭祀有关,概念上渐渐模糊和混淆了起来,到西汉时二字便可互用了,汉朝时“大蜡”改为“腊”,就是这么回事情。
既然“腊”与“蜡”可以互用,被念成là就是自然的事情了,本为名词的“腊”在字义与词性上,随之发生转化,成了动词,原意“干肉”变为“用干肉祭祀”;而“蜡月”也写成了“腊月”——年终大祭之月。

(篆书“猎”字)
实际上,腊月原本是“狩猎之月”的意思,早期应该写作“猎月”才对。《风俗通义》即称:“腊者,猎也,言田猎取禽兽,以祭祀其先祖也。”
可见,“腊”、“猎”、“蜡”三字之间是一种抹不断的关系——猎→腊→蜡:狩猎来的禽兽用来制作腊肉,制作好的腊肉是用来作蜡祭的。

(《北京晚报》“一方钩沉”版面截图)
值得注意的还有一个字“臘”,现代词典均称“臘”是“腊”的繁体字,其实是错误的,这两个原本是不同的字,早期读音、字形和写法都不一样的。“腊”的篆书写作与金文一样,而“臘”的篆书写作;“腊”是干肉,而“臘”是腌肉,但在后来两字也被互用了。
这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汉字简化运动中,便将“腊”当成了“臘”的简化字,这是简化字带来的一个意外麻烦。
读到这里,大家明白了吧。只要弄清了“腊”、“蜡”、“猎”、“臘”四字的关系和渊源,“腊月”就全懂了。弄懂了“腊月”,就知道腊月应该做什么的了——忙年吧!

(篆书“臘”)
新发现 | 北京密云地区发现西晋时期墓葬
2021年11月,北京市密云区季庄村村民在取土施工过程中发现一座古墓葬,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墓葬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墓葬临时编号M1。该墓未经盗扰,墓葬形制保存较好,因现场条件有限,并未对墓葬完全进行发掘,发掘工作结束后将其进行回填。墓葬清理过程中出土了一些时代特征明显的遗物,其年代初步推断应为西晋时期。M1出土陶猪M1出土铜弩机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44:450001农民挖出一条金虫 成为国家级文物(鎏金铜蚕)
农民发现的金虫是西汉时期的一枚鎏金铜蚕。1984年,陕西村民谭福泉在河道里淘金,无意间挖到一条金虫,开始时,他被裹藏在沉甸甸的泥土中,河边清洗过后,结果发现是一枚金灿灿的金蚕。之后,谭福泉挖到一个宝贝的消息在村里传开,很多当地的文物贩子也闻讯赶来。在看到这件精致的金藏后,有个文物贩子当即愿意出价8000元收购。捐赠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10-24 19:35:430000施劲松:成都平原先秦时期的墓葬、文化与社会
一前言成都平原西起都江堰市以西的邛崃山,东到金堂附近的龙泉山,北抵茂县的九顶山,南至新津县的熊坡山。这一面积不大的区域从史前至今一直是四川盆地的文化和政治中心。先秦时期,这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文化自成系统,宝墩文化的新石器时代城址群、三星堆和金沙等青铜时代的中心遗址、东周时期的大型墓葬等都集中于此。0002河南山里一户人家秘藏皇帝御赐镇宅“鬼画”,1998年被盗
“鬼画”被盗案本文作者倪方六说了很多盗墓,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聊个盗宝的故事。这盗宝是真盗——到藏有宝物的人家去偷盗。在20世纪八十九年,民间文物市场兴起,收购古购文物的小贩子,与卖小家电小百货的温州人一样走街串巷,骗、盗古董一类刑事案件,在农村不时发生。1998年,河南省发生了一起文物贩子盗宝案件,豫西山区一户人家的祖传“鬼画”,被人盗走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2:38:390001考古新发现:“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的新进展新发现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48:13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