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与小寒到底哪个更冷?现代气象统计发现与大家感觉不一样
大寒与小寒,到底哪个节气冷?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本周六就是“大寒”节气。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00度。大寒位序腊月,意味着一年将尽,谚语“小寒大寒,一年过完”,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大寒节气里,古人会做什么?今天(周四,2018.01.18.)出版的《北京晚报》上我的”一方钩沉“专栏谈的就是这事。

(大寒,冰天雪地,寒气逼人)
这篇文章就是其中一部分,请”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网友先行阅读。
冬季的6个节气分别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可以分为三组,立冬、小雪一组,分在阳历11月;大雪、冬至一组,分在阳历12月,小寒、大寒一组,分在新年1月。
从温度的变化来看,一组比一组冷,这与现代气候观测结果是一致的。最冷的当然是阳历新年元月,这个月基本上相当于阴历的十二月,即俗话说的腊月。

(《授时通考》释“大寒”、“小寒”)
但具体到小寒与大寒,哪个节气最冷?古籍上认为是“大寒”。如清代鄂尔泰《授时通考·天时》“十二月”条引《三礼仪宗》:“十二月小寒为节者,亦形于大寒,故谓之‘小’,言时寒气犹未是极也;大寒为中者,上形地小,故谓之‘大’。自十一月一阳爻初起,至此始彻,阴气出,地方尽,寒气并在上,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也。”
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就是,小寒之所以叫“小寒”,因为还没到极为寒冷的时候;而大寒之所叫“大寒”,因为是最寒冷的时候。东汉郑玄注《易纬稽览图》称:“冬至之后三十日,极寒”,就是这意思。

(大寒天赶集)
但是古人这一解读,与现代气候观测结论是有矛盾的。
据中国气象局数据中心的数据,大陆65年(1951-2015)来最寒冷的天气出现在“小寒”的最多,占37%。其次是“冬至”,23%;“大寒”,22%; “立春”,13%。如果仅对比“小寒”与“大寒”的绝对低温,那小寒时节更冷,极冷天占42%,而大寒仅占24%,余下的24%年份,小寒与大寒的气温“差不多”。
这么说来,是不是古人把“小寒”与“大寒”弄反了?其实不是。

(烤火,是过去人大寒天最常见的现象)
极低气温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感觉和表现并不同步和相符,也就是说,气象学上气温最冷的时候人们并一定感到最冷,人们感觉“最冷”的时候,往往是积累起来的低温天,小寒后的连续低温,到大寒时已“冷得不行了”,这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道理。
比如,冬天刚来时,人们就会觉得“太冷了”,这是相对热天的反应,实际上这才是冷天的开始。
古人在设计时序和节气时,初衷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而非仅考虑气温高低变化,应辩证地理解“气犹未是极也”、“寒气之逆极”的意思。

(北方冬捕)
再说,从中国三千年气温变化来说,在二十四节气正式确立的秦汉时,也许比现代冷多了。更重要的是,从冬至后便开始的“数九天”给人们带来的寒冷伤害,累积到大寒时节最为严重,相对于小寒自然是“大寒”了。
可见,“小”与“大”的辩证关系是成长和积累的关系,而不是温度绝对值反映,这与小暑与大暑的情况是一样的。所以,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卷上)“谏诤”条有这样解释暑寒变化原理的:“夏至阴始起,反大热何?阴气始起,阳气推而上,故大热也。冬至阳始起,阴气推而上,故大寒也。 ”

(冬天北方烧炕)
而古代的阴阳家则从“阴阳变化”的角度来理解大寒,汉代儒家编撰的《孝经纬》中有这样的说法:“小寒后十五日斗指丑,为大寒,至此栗烈极矣。律大吕,吕者,拒也,言阳气欲出,阴拒之也。”
古人认为,大寒时阴阳较量最厉害,阴气特活跃,过了“大寒”就是“立春”节气了,“阳气”将渐占上风,也就是说温度将持续上升,寒气渐远——春天越来越近了!

(严寒挂冰)
盗墓贼进入战国古墓 可是很快原路返回(战国古墓)
战国古墓当中的尸体让盗墓贼也很害怕。在1997年我国的河北邯郸出现了几个盗墓贼。他们在河北地区挖掘到了不少的古墓,甚至于他们还找到了一个战国古墓,一旦能够挖掘出来里面的文物,可能让他们发大财。他们在古墓里面走了一段距离之后发现了几个尸体,最有威望的那个盗墓贼,赶紧让他的同伙们离开这个古墓。古墓里的尸体我要新鲜事2023-03-05 13:40:410000「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王因遗址
▲王因遗址位置图中国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大汶口文化为主的遗址。位于山东省兖州县城西南的王因村南。面积约6万平方米。1975~1978年由高广仁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7次发掘,揭露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主要收获是清理出大汶口文化早期的墓葬899座。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年代约为公元前4100~前3500年。在底层还有少量北辛文化遗存。▲彩陶钵▲彩陶盆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3:41:430001《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编后记
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将10种十佳图书、10种优秀图书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们以高质量的内容和形式,反映出我国文化遗产学术研究的杰出成果,展示着欣欣向荣的文博行业风采,也启示着文化遗产图书的未来发展方向。《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获得2020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编后记还原出图书的策划、编辑和制作过程,以飨读者。《中国考古学:永远在路上》张忠培著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54:200001铜铙:浙江最早的三件青铜礼乐器
这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器形像铃,但是形体更大,口部向上呈凹弧形,主体部分像是两个瓦片相互覆盖的扁圆体,横截面呈阔叶片形,两侧的角比较尖锐,被我们称为铙。器物主体正中下部为一管状的柄,被称为“甬”,甬通常中空,与主体内部相通,甬内通常有木段。因《周礼·地官·鼓人》有“以金铙止鼓”之说,所以有学者认为铙是退军时用来指示停止击鼓的。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4:520001博物馆里为何只展出铜镜背面 原因其实很简单 铜镜背面大有乾坤
博物馆里的铜镜展示常常只呈现出它们的背面,引发了许多人对古代铜镜正面的好奇。人们怀疑古代的铜镜是否真的能够清晰地照出人的形象。毕竟,在博物馆展出的铜镜看起来黑黢黢的,有的甚至带有铜锈。然而,古代人所使用的铜镜本来是非常明亮的,足以照出人的容貌。古代人已经掌握了铸造铜镜的合理比例,并且在铸造时加入反射材料,使得铜镜非常光亮。早期使用铅粉进行磨光,而东汉时期开始使用水银进行磨光,以增加反射效果。我要新鲜事2023-09-20 21:47:3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