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古代陶瓷专题:磁州窑系的发展
#头条创作挑战赛#磁州窑是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民间窑场,窑址主要分布在河北省磁县观台镇和邯郸市彭城镇二地。磁县古属磁州,故称「磁州窑」,而彭城镇曾与景德镇并称于世(南有景德,北有彭城),可见磁州窑在陶瓷史的地位非同一般。
此窑创烧于五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明代,长久的烧制时间发展出多样化的品类与艺术形式。本文择取五件代表性的器物,介绍宋金时期磁州窑的产品特色,与对其他窑口的影响。
1.白釉珍珠地线刻梅瓶

珍珠地线刻细小而密集地分布在主纹以外的地子上,可以发挥良好的衬托效果。(图一)图片来源:《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2河南》,页139。
五代晚期~北宋初年是磁州窑系的发展初期,产品以瓶、罐、枕、水注为多,器型浑圆厚重,保留不少唐代遗风,表面流行珍珠地线刻和白釉剔花等装饰。
珍珠地线刻是模仿金银器錾刻工艺所发展出来的技法,最早起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河北磁州窑和河南、山西等地窑址所生产的瓷器上,都可看到此一工艺的运用。
例如上图为北宋时期的白釉珍珠地线刻梅瓶,此器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宋代墓葬,造型呈小口折沿、短颈耸肩、腹部深长之状,胎体先敷上一层白色化妆土,再用阴线刻划缠枝花卉作为主纹,然后于缠枝纹外侧的地子上,压印细密的小圆圈纹,表面遍施透明釉后送烧定型。
成型的线刻小圆圈纹一个个紧密相连,密布在白色地子上,犹如洒落的珍珠而得名,是衬托效果很好的附属性纹饰。
2.白釉剔花罐

此器利用剔花技法产生褐色胎体与白色化妆土的颜色对比,突显表面纹饰的形状。(图二)图片来源:《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2河南》,页141。
白釉剔花又称「白搔落」,也是五代~北宋时期磁州窑系常见的装饰技法,普遍见于圆筒罐、水注及瓷枕等器物上,大多位于瓷器的主要部位,作为该器的主题纹样。
例如上图为北宋时期的白釉剔花罐,此器由河南省淮阳县宋代墓葬出土,罐口直而微敛,筒形深腹,腰部微微外鼓,口沿和腹底环绕一圈重瓣纹,以瓣尖相对的形式上下呼应,中间装饰硕大的缠枝花卉。
此器纹饰的做法,是先在胎体表面敷上一层白色化妆土,然后绘画纹饰,并将纹饰外侧的化妆土剔除,露出深褐色的胎体,施透明釉后高温烧制,形成白釉剔花类型。
由于剔去化妆土的地子露出原本的胎体,施釉之后烧成褐色,与白色纹饰形成对比,让纹饰显得更加立体而鲜明。
3. 黑釉剔花小口瓶

器表施黑釉,画上花纹,剔去图案以外的黑釉,露出灰黄色的胎体,烧成黑釉剔花纹样。(图三)图片来源:《中国出土瓷器全集5山西》,页162。
北宋中期到金代的这段时间,是磁州窑系发展的中期,产品以瓶、枕、罐、钵、碗较多,纹饰方面除了剔花之外,又增加刻画和釉彩二类,是剔花、刻画、釉彩三者并行的阶段,并且出现许多黑釉剔花产品。
例如上图为金代的黑釉剔花小口瓶,此器由山西省天镇县夏家沟村出土,造型呈盘形口、短颈、耸肩、圆鼓腹之状,肩部环绕一圈菊瓣纹,上腹部用四片大型叶纹构成钱纹式的开光,开光内部填饰较小的草叶纹。
此器纹饰的做法,是先在胎体表面敷上一层黑釉,接着画上花纹,剔去花纹之外的黑釉,露出灰黄色的胎体,送入窑内,经高温烧成黑釉剔花纹饰,又称为「黑搔落」。
部分剔花产品使用白色化妆土和绿色低温釉,衍生出白地黑釉剔花、绿釉剔花及绿釉黑剔花等品类,色彩表现趋向丰富。
4.白地铁绘孩童枕

表面先涂白色化妆土,用铁着色剂绘画孩童的五官样貌与衣着,施透明釉后烧成白地黑花装饰。(图四)图片来源:《中国 磁州窑 出光美术馆》,页37,图54。
除了剔花之外,磁州窑系中期还有绘画和刻、绘并用的刻画工艺,纹饰题材大多取材于民众的生活小景,发展出富有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的风格。
例如上图为北宋晚期~金代的白地铁绘孩童枕,此器为日本出光美术馆藏品,造型做成孩童伏卧之状,它的胎体表面先涂一层白色化妆土,接着用铁着色剂绘画孩童的五官样貌与衣着,整体施透明釉后高温烧制,成为白地黑花装饰。
有些器物在涂上白色化妆土、用铁着色剂绘画纹饰之后,还会用比较尖细的工具在铁绘纹饰上面线刻轮廓或细节,细腻的工法使白地黑花装饰显得同中有异。
5.黑釉剔花梅瓶

此件灵武窑梅瓶表面以黑釉剔花为饰,技法风格都与磁州窑相同,所以归为磁州窑系产品。(图五)图片来源:《中国出土瓷器全集16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云南 贵州 西藏》,页136。
由于磁州窑产品深受世人喜爱,带动河北、河南、宁夏、内蒙古等地窑场的模仿,生产与磁州窑类似的器物,形成范围广大的磁州窑系。
例如上图为西夏的黑釉剔花梅瓶,此器由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磁窑堡窑址出土之残器复原而成,属于灵武窑制器。此窑创烧于西夏,经金代到元代而衰微,品类有白釉、黑釉、青釉、褐釉及茶叶末釉等等,部分器物融入剔刻技法制作纹饰,与磁州窑风格相似。
图中所示的梅瓶以黑釉剔花装饰,它的做法是先在胎体上面施黑釉,画上花纹,然后将花纹以外的黑釉剔除,高温烧制定型,技法和风格都与磁州窑相同,所以将此类器物划归为磁州窑系来讨论。
磁州窑系的胎质较粗,必须用白色化妆土来美化器面,因为掌握了胎土、化妆土、透明釉、黑釉以及绿釉之显色原理,运用剔刻及绘画技法制作纹饰,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在宋瓷中自成一格。
出土于三星堆遗址的宝物 几乎都算得上国宝(三星堆宝物)
三星堆出土的几件文物,每一件都堪称国宝。从三星堆遗址被发现之后,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个考古工作内容,并且在三星的机制当中已经发现了不少,几乎在里面挖掘出来的任何一件宝物都算得上是国宝,比如下面要说的几个,绝对算得上其中最为有代表性的。三星堆金仗我要新鲜事2023-07-03 21:20:160002河南一农民挖到古墓 给乡亲巨额封口费仍被出卖 现文物禁止展出
文物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藏,它们承载着过去的历史和文化,但是文物的保存也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古往今来,盗墓者都忙着挖墓,通过挖墓获取利益,这也导致文物的大量流失。现代考古学的发展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帮助,通过考古工作,可以找到古墓的位置,挖掘出未知的文物,使埋藏在地下的历史再次浮现,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拓展眼界。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5:18:300001揭秘殷墟甲骨三大造假手段!文物发现有功者原来是“造假第一人”
最牛的甲骨造假“天才”本文作者倪方六前面的文章说了甲骨发现的事情,本文继续来说这话题。文物造假,是古今都存在的现象。为商必奸,古玩商更奸,在甲骨文发现和收藏史上,同样出现了造假现象。(河南南阳镇平县玉器市场上的玉器,无一不是仿品)有“贩卖甲骨第一人”之称的山东商人范春清,便曾率先干了这种事情。当初,他为了防止甲骨出土秘密被别人知道,为了多赚点钱,先后干了两件不厚道的事。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7:00:350001中国可不止有北京南京,还曾有西京和东京,日本人直呼难以接受!
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44:5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