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王子今:读白云翔著《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
如果以秦汉历史文化考察为关注领域,可以看到近年问世的学术论著颇多,似有目不暇接之感。其中颇多精彩之作。而以秦汉考古为主题的专著亦可见多部,而白云翔著《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是学术质量相当高的一部。
文物出版社2019年10月推出的这部学术专著,编入作者28篇论文。据作者自述,“主要是从创新性、综合性和代表性以及篇幅适当等方面考虑而选定的”(7页)。作为对论述主题多有兴趣的读者,经拜读学习,我感受到这部论著从多方面体现了作者持续多年的学术努力,以及富有进取、开拓、创新意识的追求。其中若干学术见解,以科学的考察和深刻的思索为基础,或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或表现出对原有认识予以充实、提升、更新的贡献。在有些方面,作者已经站立在学术制高点上。
《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所收论文分为五组:秦汉考古的理论与方法;秦汉社会文化的考古学研究;秦汉产业史或说生产史的考古学研究;秦汉物质文化若干重要问题的考古学研究;秦汉文化外传与舶来的考古学研究。作者历年所论述的内容,大都属于前沿性课题,成果多实现了重要的推进,往往具有标志性意义。不仅在今天有可以提供启示和借鉴的学术价值,今后依然会有影响,将长期展示其学术生命力。
比如《战国秦汉时期瓮棺葬研究》《汉代积贝墓研究》《秦汉时期的铁器与铁器工业》《汉代临淄铜镜制造业的考古学研究》等,都是为考古学界普遍重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已经带有标范性意义的研究成果,其学术价值由自作者的多年积累和长期思考。而《从里耶古城论秦汉物质文化的统一性与地域性》《西汉王侯陵墓考古视野下海昏侯刘贺墓的观察》则都是面对考古最新发现,考察主题体现出鲜明的前沿意识和敏锐的学术感觉。作为关心这些选题的读者,在深心钦佩之余,也得到了学术激励。
收入《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一书中的《汉式铜镜在中亚的发现及其认识》《汉代中国与朝鲜半岛关系的考古学观察》《三韩时代文化遗存中的汉朝文物及其认识》《战国秦汉和日本弥生时代的锻銎铁器》等论文,都成功选择了非常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化了科学认识,取得了学术收获。而我们知道,进行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体系之间的考古学比较,是要克服很大的困难的。而《从韩国上林里铜剑和日本平原村铜剑论中国古代青铜工艺的两次东渡》这样的工作,进行了多个文化实体的历史比较,作者在语言方面的优越条件自应佩服,这对于资料的采集可以得到一定的方便,而整个研究工作所下苦功,我们是可以想见的。
云翔先生是考古学专业出身,但是他非常重视秦汉历史文献的认真研读,努力发掘其中的文化信息,用以认识、理解和说明考古发现。在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的结合方面,坚持了实证原则,表现出优异能力。云翔先生多年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在秦汉史学界因品德和学识享有非常好的声誉。这部《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更表现出考古学知识和历史学知识相融汇的优长,理应受到秦汉考古研究者和秦汉历史研究者的共同欢迎。收入本书的《考古学所见战国秦汉时代/弥生时代的中日文化交流及关系》,就对战国秦汉时期史籍记载进行了全面的搜寻和充分的理解,与考古发现结合,就这一时期战国秦汉诸政治实体与倭地诸国的文化交往进行了切近历史真实的说明。
作者对日本考古资料及相关研究动态的熟悉,不能不令人佩服。“徐福东渡”是近年丝绸之路交通史成为学术热点以来许多学者共同关心的话题。白云翔先生判断“黄海—渤海—黄海”的“环黄海水路”是主要路线之一,“当时从渤海沿岸出发,渡海穿越渤海海峡到达黄海的西朝鲜湾沿岸是一条重要的水上交通线”,同时指出,“与此同时,经由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再渡海南下的‘辽东半岛—朝鲜半岛陆路—黄海水路’也逐步形成,并且成为一条重要的通道。”白云翔先生认为,“可以说,这一时期中日交流的路线是水路和陆路并举。”
这样的认识,是基本符合实际的,对于丝绸之路史研究、交通史研究、海洋史研究,也都有所启示。我们还可以通过军事史现象予以比照,汉武帝击闽越、击南越、击朝鲜,汉光武帝击交阯、九真,楼船军远征,也都取“水路和陆路”并进的方式。
对于战国秦汉时期中日文化交流,作者进行了分期考察,所论有据,说明得体。云翔先生还借助考古发现提供的信息,就弥生时代前期后半和弥生时代中期前半文化遗存中发现的秦汉文物在日本的地域分布有所分析,确认“主要分布在九州北部地区以及与之邻近的山口县一带,并且出土地点数量有限;就其种类和数量而言,主要是钱币、铜镜和铁器,并且数量也不多”。由此显示了中日文化交往的阶段性特点。作者指出,“秦代和西汉前期中国大陆和日本列岛的交流主要局限于九州北部及其邻近地区,并且其规模和程度还有限。”(578页)这样的评断,与有的研究者喜欢对于所论说问题往往有所夸大的倾向不同,表现了客观、科学的态度。
就研究方法而言,这部论著中各个专题的考察,作者都能够全方位地寻求资料。在考古发掘收获中,遗址遗迹现象,以及各种文物,都受到重视。涉及外国考古的资料,搜集的全面,分析的到位,尤其令人深心钦佩。而画像资料的多所使用,又是符合当今艺术考古和形象史学的新追求的。眼界之宽广,用力之勤奋,都达到了一流的水准。
《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一书所收论文是作者多年思考论说的成果,作者在“导言”中有所说明:“作为笔者从事秦汉考古学习和研究的阶段性回顾和梳理,为了客观记录当时的所思、所想、所论,收录的论著除了编辑成书的需要做必要的技术处理之外,从题目、内容、观点、材料、方法到结论及其图表和文字表述等,一概保持原貌,未做任何修改和补充”(7页),这样的处理方式,我是深心赞同的。由此保留了秦汉考古学术史的真实。读者通过云翔先生的“回顾”,可以察知一位勤奋努力的秦汉考古研究者学力提升、学识开拓和学养积累的脚步,也可以从一个重要侧面了解秦汉考古事业稳步前行的学术进程。
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秦汉史。我和我的学友们长期对云翔先生的研究工作予以密切的关注。学有疑问,也常常请教云翔,往往多有受益。平日研究的课题,有时或与云翔有所交集。读云翔先生的论作,每每可以得到启发。比如完成教育部课题“秦汉时期未成年人生活研究”时,参考过云翔《战国秦汉时期的瓮棺葬研究》。拙著《秦汉儿童的世界》对这篇重要论文有所引用。虽然未必完全理解其中学术内涵,但是认真学习的态度是端正的。
然而捧读这部《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则又不能不对自己平日心慵意懒、谫陋粗疏有所自责。比如进行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秦汉时期的海洋探索与早期海洋学研究”时,竟然没有拜读云翔的《汉代积贝墓研究》。进行教育部后期资助课题“汉代丝绸之路交通史”时,也没有参考云翔的《岭南地区发现的汉代舶来金银器述论》。前说《秦汉儿童的世界》有关儿童游戏的部分,也未能利用《考古发现与秦汉时期的体育活动》一文中的有关学术发现。这些遗憾,只能在今后认真学习这部《秦汉考古与秦汉文明研究》,在未来的研究工作中来努力弥补了。
感谢文物出版社推出这部好书,为读者查阅参考其中论文提供了方便。全书编排合理,配图精致,轻抚画页,细读美文,真的感觉非常舒服。谨此在致谢云翔先生的同时,也期待他未来新的论著问世。
浙江一人组织网友到安徽盗墓,并非盗随葬品,动机连办案人都意外
浙江人到安徽盗棺材板本文作者倪方六盗墓图的是什么?这还用问吗,看中的是珍贵随葬品啊。但有一浙江盗墓者盗墓,却是图棺材板——这东西送人也不要的,放家里也不吉利的。过去,制作棺材有“三大木”,即楠、杉、松。棺材档次高低体现于材质,楠木棺最佳,杉木棺次之,松木棺又次之。楠木耐腐,不容变形,还散发出一种特殊的香味,有防虫、防腐之独特功效。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39:560001高陵文物今起集中亮相 往事千年再说魏武遗风
发现曹操墓?说曹操,曹操到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字样的圭形石牌、剑残块、玛瑙饼……曹操墓出土文物在4月27日开馆的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首度集中亮相。博物馆以东汉、三国时期崇尚的黑红为主色调,外观借鉴汉代建筑的特点,肃穆大气。0000清朝时期雍正的塑像 还原了真实样貌(皇帝塑像)
皇帝塑像精准还原了雍正皇帝的样貌。清朝时期制作的一尊雍正皇帝塑像还原了雍正的真实样貌,他眼睛小,脸颊清瘦,神态自若地端坐在圈椅之上。这尊雍正皇帝的泥塑像发现与故宫敬奉子仙像的寿皇殿,经过专家考证,这是最接近雍正本人的泥塑。塑像全高32厘米,人物造型逼真,我们用这个塑像就可以看出来当年那个执掌大清几十年的帝王长什么样子。皇帝塑像我要新鲜事2023-12-02 11:47:390000为何不挖清东陵妃子墓?孙殿英当年盗陵细节曝光:个人不得私藏
原题:一次特殊的军事行动本文作者倪方六孙殿英盗墓清东陵,这事当时被他视为一次特殊的军事行动。在正式动铲前,孙殿英派员作了大量的调查工作,还进行了“战前”动员,各部分工相当缜密、落实到位。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5:23:080000湖北这个地方太传奇,随便挖挖都能出宝,穷人挖坑埋尸挖出大钱窖
在湖北,有一极富传奇的地方,就是位于长江边上的黄石市西塞山。西塞山当地人俗称“道士洑”,乃中国境内的“宝地”之一,非常传奇,随便刨刨都能出宝。历史上的西塞山曾6次现宝。这六次分别是——明万历二十六(公元1598年)发现一金窖,犁地犁出来的;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发现一钱窖,寻宝刨出来的;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发现一钱窖,挖坑埋死小孩子时挖出来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05:33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