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游学:中国古车马博物馆通展
#头条创作挑战赛# 我国古代陆上交通工具以车、马为主,制车被誉为“一器两工焉者,车为多”,是一个集大成的手工业部门。我国古车以其优异的性能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骑乘所用马具中极为重要的构件——马镫,也是我国首先发明的,在这方面,我国对人类文明做出巨大的贡献。
临淄是先秦时代齐国的都城,对古代手工业进行全面科学总结的经典著作《考工记》,即齐国工官所撰写,临淄出土的古车正是其中关于车制之论述的光辉见证。

在不同的时期中,巍峨这些不同的用途,我国古车发展出多种车型,在系架方法上也不断改进,不断攀登当时世界上的技术高峰,留下了引人入胜,启人深思的历史轨迹。但随着封建社会走向衰落,人舁的辇、轿日益为统治者喜用,从而对制车技术的提高产生抑制作用,以致比起欧洲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车来,显得相对落伍,只是到了近现代,特别是新中国建国之后,我国制车业才在新的起点上谱写新的篇章。

夏代的车
《甘誓》是夏王启征伐有扈氏时,在甘地与军旅所作誓言。“左”,“右”和“御”指车上的三名甲士,说明这时已有乘三人的战车。《世本》和《左传》的记载进一步指出夏代有著名的制车者奚仲。但这时之古车的实物尚待发现。目前仅在相当于夏代晚期都城二里头遗址发现了车辙的痕迹。
商代的车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最早的车是商代的车。商代的车有两种,一种是两匹马驾的小车,一种是四匹马驾的大车。商代的车在安阳小屯、大司空村、郭家庄、孝民屯南地、白家坟西北地等处共出土20余辆。大多为一车二马,只在小屯宫殿区发现的一座车马坑中埋的是一车四马。商车均为木制,车身主要由一辀(即辕)一衡一舆(即车箱)、一轴和两轮构成,车身的若干关键部位以铜构件加固,另外在车和马上还有若干铜饰件,如铜制的軎、䡇、轭饰、軑饰、踵饰和马落头上的钢泡等物。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车均已腐朽,但车马上的铜饰件还都保留在原位置,为我们留下来珍贵的车实物资料。

商代的车主要结构特征是:单辕上曲,前端横置车衡,衡缚双轭,驾两匹马;车轮高大,车轴长,轨距宽大,轴和辕在车箱(舆)下作十字相交刻槽相含;车箱横向长,车门开在箱后。为了牢固和美观,车表面涂漆,常在一些重要部位加以铜饰件加固和装饰。商车多数是战车,用于作战或田猎,也可以作为交通工具。
商代金文中象形的“车”字将车子的结构反映得很具体,有些细节甚至在出士的商车上亦难见到。今以商<父己车鼎铭>中之“车”字为例(<美劫>A64),说明如下:

周代的车
西周时期的车其基本结构与商车相同,但盛行的是曲衡车。它和钩状辕首显示了西周车的时代特点。西周时期驾四匹马的大型车数量增加,构造更加华丽,出现了车盖、銮铃、马冠、笠毂等新部件。最高等级的马车上装有八个銮铃,引车时銮铃锵锵作响。《诗经·大雅》“四牡睽睽,八銮喈喈”(四匹公马跑得猛,八个銮铃响得欢),可以想象当时贵族们的马车是何等的富丽堂皇。西周时的车,四匹马的大型车数量曾多,盛行曲衡,辕首呈钩状。特别是在轴与厢之间增加了一块垫板叫伏兔(相当于今天汽车上的减震器),更提高辕和轴的抗折强度,是西周制车技术的又一项重大的改革。

春秋时期随着列国间间争霸战争的加剧,春秋时战车的数量明显增加。商末,在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中,仅动用战车300乘,而这时已出现“千乘之国”的称号,有些大国的战车达4000乘以上,每辆战车上载甲士3名: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车之首,称“车左”,又叫“甲首”;右方战士执戈或矛,主击刺,称“车右”,居中是驾车的御者,只佩带卫体的剑。除车上的甲士外,还有随车的步卒和徒役,他们编在一起构成车战中的一个基本编制单位。

春秋车在山东临淄后李官庄及河南三门峽市上村岭,淅川下寺、洛阳中州路、新郑唐户和山西太原金胜村、侯马上马等地均曾出土,若干大墓的陪葬坑中殉有整排的车马,多数应为战车。
车战是古代中国特有的战斗形式,双方于行进中在车与车之间作近距离格斗,从而对车的性能有较高的要求。西方的战车一般用于奔袭或追击,接近地方时则下车步战。所以西方虽有战车,却不流行战车。战国时期,战车的制造更加精工,且讲轨距减小,车辕缩短,以增强其灵活性,有的战车在车与四周装大型铜甲片,驾车之马,防护更为严密。战车上配备的武器更加多样化,车軎上的尖刺也改成刀矛状,以杀伤接近战车的地方士兵。

《考工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我官府手工业工艺规范的专著,书中包括六大工种三十个专业,对各类产品之部件名称的统一,用料及选材的标准、产品规格、生产流程与成品检验制度等,均提出明确要求。
<考工记>是齐国官书,书中多用古代齐国方言,所提到的水名如汶、济等多在齐地,其量制也是齐制。又如该书(筑氏)中说削“合六而成规”齐刀币的形制来自齐削,正可合六成规,而燕赵刀币却不同于此制。这些情况均可证明<考工记>是在齐国撰写的,据研究其成书的年代约为春秋末期。

秦代的车
秦代的原大车考古界至今没有发现,只在秦始皇陵的秦俑坑内发现了两辆按比例缩小的铜车马。秦铜车马出土以后与兵马俑共同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观,吸引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游人、专家、学者和领导人前往欣赏、考察、研究。我们根据二号铜车马将比数扩大了一倍,复原制作了这辆秦车。这辆复原车长3米,宽2.3米,高1.65米,基本接近十原大车的规格。
铜车由四匹马驾挽,中间两匹称左服、右服,两边的两匹称为左骖、右骖。铜骖(马脖子上套有金缕项圈,戴金铛卢,嘴街带刺的马衔。整个铜车马制作装饰的华丽精美,显示了秦始皇大一统国家的恢弘地位和雄厚力量。
轭上有铜垫,先秦车在轭下常附有一层软垫,以免磨伤牲畜的肩膀,因为它多用纤维类材料制作,不易保存。垫的存在从出土铜车马的铜轭处得到了证实。另外,这辆车的出土,最重要的意义是使世人了解了秦代的车马是如何系驾的。这种系驾方式在当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要先进许多。此时,我们凝望此车,不禁遥想起昔日“振长策而御宇内”的一代帝王秦始皇,驾御着如此华丽的车马巡游华夏,直抵位于山东半岛的天之尽头,是何等的意气风发,威武雄壮。

汉代的车
自战国晚期以来,战场上步骑兵种的重要性日益显著,车在战争中逐渐变为以运输输重为主。但在社会生活中,马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功能增强了,权贵出行时冠盖相望。西汉早期独辀车尚继续沿用,西汉中期以后,则多用驾一马的双辕车。

独轮车
我国的独轮车发明于汉代,当时名为“鹿车”,在三国时代的蜀魏战争中,诸葛亮使用的“木牛流马"也是一种独轮车。汉代的独轮车载重约100公斤,清代的独轮车最多可载重400公斤,而且能在狭窄的小路上行进,这是其它车辆不易作到的。在欧洲,到13世纪才使用还种车辆,李约瑟列举的“中国入独特地贡献世界上其它国家”的技术中,独轮车就包括在内。

蒸气机车
蒸气机车的研制始于18世纪末。19世纪30年代制成了实用的蒸气机车即火车。 我国在19世纪40年代制成机车模型。1880-1881年我国工人利用煤矿起重机的锅炉改制成第一台蒸气机车——龙号。1881年中国修建了唐胥铁路。完全由中国人自己筹建的第一条铁路,是1909年通车的京张铁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又发明了汽车。我国的汽车最早出现于上海,是在1902年由国外运进来的。辛交革命后直到1949年,我国的交通运输事业虽在缓慢发展,但基础薄弱,装备落后。新中国建国后,交通事业突飞猛进,铁路、水路、公路、航空航线和管道组成的运输网四通八达并日臻完善。

结束语
珍视中国制车业辉煌的历史,迎接中国制车业灿烂的明天!祝各位看官前程似锦,快马加鞭!

据考早期并无专用书橱书架,但藏书的方式很实用,还贡献了一个词
古人的藏书都放在什么地方?本文作者倪方六每个读书人都希望有一间书房。书房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并不是书桌、书橱、几榻、香炉、盆栽什么,而是书籍。古人的藏书都放哪?早期人们的书与衣物一样,人们多藏之于箱(笈)里,珍贵图书的代称“秘笈”一词,便由此而来。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43:430000「预告」“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第九期丨林瀚《泉州:10-14世纪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
“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水下考古系列讲座第九期,将于2022年12月7日(星期三)19:30准时上线直播。本场讲座由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副馆长林瀚为大家带来《泉州:10-14世纪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中国考古大讲堂内容介绍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6:14:100000白鹿洞书院石刻浅谈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南五老峰山脚下,东邻鄱阳湖,四面环山,贯道溪从院前流过,建筑面积7800多平方米。它肇基于唐、定名于北宋、盛于南宋、绍隆于明清,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景观庐山的重要景点之一。我要新鲜事2023-04-20 14:27:230000清官裹着草席下葬 300年后挖出珍宝(清官待遇)
清官王世裹草席下葬但是被明神宗重新修缮墓穴。在1956年的春天,浙江临海的一户村民在修建猪圈的时候,无意中发现了一块石板,石板的下面似乎潜藏着一座古墓,隐隐约约能够看到里面有许多金银珠宝。村民们见状赶紧的联系了村干部,之后村干部又联系了当地的文物局,很快就有专家带队赶到了现场勘测。经过了清点,墓中共出土107件文物,其中有22件被评为国家一级文物,价值甚至已经超过了10亿。明朝清官我要新鲜事2023-03-19 23:09: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