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唐太宗有失眠之苦,画家阎立本献“听虫”方,后宫妃子玩上瘾了
古人如何玩鸣虫?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眼下正是流行玩鸣虫的时候,各地秋虫市场很热闹,不少玩家热衷聚斗。
古人喜欢鸣虫具体表现在“玩虫”上。如何玩虫?古人留下了丰富的虫文化。

(孩子斗蟋蟀)
玩虫第一是赏虫鸣,其曰“听虫”,这也是现代虫家的喜好之一。自然界善鸣的虫子很多,古人最喜欢的主要有蝉、蟋蟀、蝈蝈、札嘴、油葫芦、金铃子等,多属昆虫纲中的“直翅目”。
从史料记载来看,蓄养鸣虫似乎先在皇帝后宫流行。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唐玄宗李隆基的后宫就流行玩鸣虫:“每至秋时,宫中妃妾辈皆以小金笼捉,闭于笼中,置之枕函畔,夜听其声,庶民之家皆效之也。”

(唐朝贵妇)
从《开元天宝遗事》所记来看,每到眼下的初秋时节,唐玄宗的嫔妃们便开始捕捉蟋蟀,放进金质的虫笼子里,置于枕头边,夜听虫鸣。王仁裕所记之事,是中国最早的玩虫记载,有人因此推测中国人玩虫始自唐朝,实际应更早。
王仁裕所记是否可靠?应该不虚,后宫深似海,“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而唐玄宗的嫔妃尤苦。据白居易《新乐府·上阳白发人》诗原注,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别的妃子便别想再被临幸之美梦了,金笼里的虫鸣,无疑是嫔妃们孤眠之夜的最佳催眠曲,令人同情!

(杨贵妃,现代影视再现)
民间认为虫鸣可治疗失眠症。传说,唐太宗有失眠苦恼,画家阎立本献上“听虫”入眠秘方——夜听蛐蛐,果然见效,从此唐朝后宫妃子蓄养蛐蛐成风,竟然玩上瘾了,成了一种宫廷文化!
蛐蛐即蟋蟀,是古人蓄养的主要鸣虫之一,与蝈蝈、油葫芦并称为中国“三大鸣虫”,促织、夜鸣虫、地喇叭等别名皆因其鸣声而来。

(唐太宗,现代影视形象)
蝉鸣也是古人喜欢听的,唐诗中有大量的咏鸣蝉诗句就是说明。唐太宗李世便有《赋得弱柳鸣秋蝉》:“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
当年唐长安有如蓄养蟋蟀一样的买养鸣蝉之风,并出现了“斗声”现象:以蝉的鸣声长短来赌输赢,这与所谓“斗虫”,有异曲同工之妙。

(唐代捕蝉壁画,一女子正欲捕捉树上知了,知了见红圈内)
为了让鸣虫根据人的需要来鸣叫,古人发明了不少“诱叫”之术,利用鸣虫对异物、异体、声、温、光等敏感的现象,诱发虫鸣。如在雄虫中放进雌虫,出于表现,雄虫就会使劲地叫。
如想听到理想的虫鸣,还可在翅膀上点药,鸣声就会改变,行话称作“药叫”,这在明清两朝的京城虫家中间很流行。

(生活中斗蟋蟀场景)
吉林历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项目
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42:390000十分神秘的三星堆 到底是如何被发现(三星堆文明)
三星堆文明在1929年的时候已经被发现。对于我们中国来说,曾经出现过许许多多的朝代,也自然有着很多的地下文明。而中国人除了想要探寻秦始皇墓葬的秘密之外,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是想要探寻三星堆的秘密。三星对文明早在1929年已经被发现,但是当时正值战乱时期。而在我国建国之后的几十年,一直到了1986年才终于对于三星对文明进行挖掘,而在当时就找到了非常多的文物。三星堆文明我要新鲜事2023-10-02 19:14:420000从定居的生活策略到农产的萌生(蓝色革命之五)
【说明】本文为郭静云、郭立新所著《“蓝色革命”:新石器生活方式的发生机制及指标问题(东亚视角)》(原刊于《中国农史》2019年第4-5期),因全文内容较长,现分节摘发。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21:570000府城商城:三千多年前的焦作城市文明之根
2020年4月下旬我跑到了河南省焦作市郊区的一处被称为府城商城的遗址。学习过考古的人大概都听说过,当时商王朝建立早期,国内城址屈指可数仅有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垣曲商城、府城商城和盘龙城等几处城址。可以说与现在作为地级市的焦作比,当年位于焦作市郊区的府城商城是不折不扣的直辖市。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4:5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