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秋虫叫得很好听,大家爱玩,其惊人生殖能力给古人一种想象
玩虫,古人喜欢的秋趣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序至秋天。
进入秋天,唐宋以后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大概要数“玩虫”,这是古人的秋趣之一。古人所玩之虫都是鸣虫,古人为什么喜欢玩虫?因为有“虫情结”。

(南宋苏汉臣绘《秋庭婴戏图》两孩子正在斗虫)
如何玩虫?有什么讲究?归纳起来有四:一赏虫鸣,其曰“听虫”;二观虫势,叫作“斗虫”;三则乐在捕,俗称“捉虫”;四工于蓄养和繁殖,谓为“养虫”。
鸣虫与中国古人的生活联系相当紧密,二十四节气中的很多节候,都是根据鸣虫的表现来定义的。如立夏“蝼蝈鸣”,夏至“蜩始鸣”、小暑“蟋蜂居壁”、立秋“寒蝉鸣”、秋分“蛰虫坯户”、霜降“蛰虫咸俯”,等等。

(古本《尔雅》插图中的鸣虫蟋蟀)
中国人对鸣虫的关注在先秦时即已开始,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多首诗写了虫子。《国风·豳风》的《七月》一诗,对大小动物在各个月份里的表现写得准确而又生动,其中便提到了蝉、蚱蜢、蝈蝈、蟋蟀等多种鸣虫。
如,“四月秀葽,五月鸣蜩”:阴历四月份植物远志结籽,五月蝉(知了)开始在树上鸣叫了。
再如,“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床下”:阴历五月蚱蜢开始伸腿鸣叫,蝈蝈则在六月动起了羽翅,秋七月田野里有很多蟋蟀,到八月份钻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十月钻到床底。

(明代王圻《三才图会》中的鸣虫)
从《诗经》描写的情况来看,先秦时鸣虫已融入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男女情感。《国风·召南》里的《草虫》一诗写道: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借鸣虫表达男女间爱的感觉——草虫喓喓在鸣叫,蚱蜢四处在蹦跳。久未见到心上人,心中忧愁不安宁……
古人为什么喜欢鸣虫?当然与其善鸣有关,也有《草虫》诗中那份缠绵和寄托,但更重要的是,虫子身上惊人的生殖、繁衍能力,带给古人的一种惊奇和一份想象。

(中国最早研究蟋蟀专著《促织经》,清朝刻版)
以螽斯(蝈蝈)为例,古人认为这是一种灵虫,“一生百子”,是多子的化身,崇尚生殖的古人自然十分迷信之。
《诗经》中的《螽斯》 ,全诗用螽斯来比意,均未离开“宜尔子孙”一语:“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蝈蝈张开翅膀,在低空群飞;子孙众多,预示家族兴旺。
中国古人因此认为“螽斯衍庆”。而繁殖能力超强,这是自然界虫家族的共同特点,即便令人讨厌的蚊蝇都有这本事,所以人们用表示子嗣众多的“昆”字来定义虫家族,称为“昆虫”。

(图:老北京玩虫用具,博物馆藏品)
此皇帝创有别秦陵的帝陵模式,意欲反盗墓,最新考古发现可能错了
汉文帝霸陵的考证与考古本文作者倪方六这位皇帝第一个提出了薄葬观,反对厚葬。据《史记》,他临死前这么说的:“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这位皇帝,就是创造中国封建社会第一盛世“文景之治”的刘恒,史称“汉文帝”。公元前157年6月,汉文帝在未央宫去世,享年46岁——23岁当皇帝,当皇帝23年,天意还是巧合?死后仅7天时间,汉文帝便速葬于霸陵。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38:000000回眸:詹姆斯和波什的选择——相聚迈阿密
现象:2011—2012赛季开赛月余,关于迈阿密热火一个有趣的数据:截至目前为止拥有无与伦比篮球天赋的热火三巨头总共扣篮数才136次,这个数字和今年的超级新星差不多。如果分开来看就更有意思了。在这136次扣篮中,韦德是59次,詹姆斯是47次,波什是30次。我要新鲜事2023-06-01 00:34:220000日享一书:BGc01《穿越长三角京沪、沪宁高铁江苏段》
分享没几本就该翻出压箱底的货了,今天分享的是,南京博物院编著的《穿越长三角京沪、沪宁高铁江苏段考古发掘报告》。说实话一般收集书,那些文集了,专著了真还不上眼,那些毕竟说白了都是二手文献。这种报告一般出版量很少,虽然不好看一般人都不看的,一旦你需要的时候里面那些遗址的资料真是得下功夫找。比如这本,问了一圈都没有,后来心一狠舍不得银子套不到狼,就直接拿下了。说白了要的也仅仅是其中一篇而已。aj1n我要新鲜事2023-06-01 09:27:580000早期男女夏天都可穿裙子,为何男人后来不穿,有生理原因?
古代夏天的裙子本文作者倪方六现在夏天了,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古代夏天的裙子。裙子,是现代女性夏日最流行的服装,但不是现代才开始有的。在秦汉之前的中国,人们不论贵贱、不分男女,都是“上衣下裳”。所谓“裳”系“遮蔽下体的衣裙”,也就是说,古时男人也是穿裙子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25:040000据考早期并无专用书橱书架,但藏书的方式很实用,还贡献了一个词
古人的藏书都放在什么地方?本文作者倪方六每个读书人都希望有一间书房。书房最重要最核心的东西,并不是书桌、书橱、几榻、香炉、盆栽什么,而是书籍。古人的藏书都放哪?早期人们的书与衣物一样,人们多藏之于箱(笈)里,珍贵图书的代称“秘笈”一词,便由此而来。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43:4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