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秋虫叫得很好听,大家爱玩,其惊人生殖能力给古人一种想象
玩虫,古人喜欢的秋趣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序至秋天。
进入秋天,唐宋以后最喜欢的娱乐方式大概要数“玩虫”,这是古人的秋趣之一。古人所玩之虫都是鸣虫,古人为什么喜欢玩虫?因为有“虫情结”。

(南宋苏汉臣绘《秋庭婴戏图》两孩子正在斗虫)
如何玩虫?有什么讲究?归纳起来有四:一赏虫鸣,其曰“听虫”;二观虫势,叫作“斗虫”;三则乐在捕,俗称“捉虫”;四工于蓄养和繁殖,谓为“养虫”。
鸣虫与中国古人的生活联系相当紧密,二十四节气中的很多节候,都是根据鸣虫的表现来定义的。如立夏“蝼蝈鸣”,夏至“蜩始鸣”、小暑“蟋蜂居壁”、立秋“寒蝉鸣”、秋分“蛰虫坯户”、霜降“蛰虫咸俯”,等等。

(古本《尔雅》插图中的鸣虫蟋蟀)
中国人对鸣虫的关注在先秦时即已开始,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便有多首诗写了虫子。《国风·豳风》的《七月》一诗,对大小动物在各个月份里的表现写得准确而又生动,其中便提到了蝉、蚱蜢、蝈蝈、蟋蟀等多种鸣虫。
如,“四月秀葽,五月鸣蜩”:阴历四月份植物远志结籽,五月蝉(知了)开始在树上鸣叫了。
再如,“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床下”:阴历五月蚱蜢开始伸腿鸣叫,蝈蝈则在六月动起了羽翅,秋七月田野里有很多蟋蟀,到八月份钻到屋檐下,九月蟋蟀进门,十月钻到床底。

(明代王圻《三才图会》中的鸣虫)
从《诗经》描写的情况来看,先秦时鸣虫已融入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男女情感。《国风·召南》里的《草虫》一诗写道: “喓喓草虫,趯趯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借鸣虫表达男女间爱的感觉——草虫喓喓在鸣叫,蚱蜢四处在蹦跳。久未见到心上人,心中忧愁不安宁……
古人为什么喜欢鸣虫?当然与其善鸣有关,也有《草虫》诗中那份缠绵和寄托,但更重要的是,虫子身上惊人的生殖、繁衍能力,带给古人的一种惊奇和一份想象。

(中国最早研究蟋蟀专著《促织经》,清朝刻版)
以螽斯(蝈蝈)为例,古人认为这是一种灵虫,“一生百子”,是多子的化身,崇尚生殖的古人自然十分迷信之。
《诗经》中的《螽斯》 ,全诗用螽斯来比意,均未离开“宜尔子孙”一语:“螽斯羽,诜诜兮;宜尔子孙,振振兮。”蝈蝈张开翅膀,在低空群飞;子孙众多,预示家族兴旺。
中国古人因此认为“螽斯衍庆”。而繁殖能力超强,这是自然界虫家族的共同特点,即便令人讨厌的蚊蝇都有这本事,所以人们用表示子嗣众多的“昆”字来定义虫家族,称为“昆虫”。

(图:老北京玩虫用具,博物馆藏品)
明朝皇帝的陵墓 明十三陵墓葬群(皇室墓葬)
明十三陵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璀璨明珠。明十三陵是中国明朝时期皇帝的陵墓群,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陵园之一。明十三陵建于明朝永乐至崇祯年间,历时200余年,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共有13位明朝皇帝葬于此地。历史背景我要新鲜事2024-01-22 19:52:460004古代一学子考中进士后花重金找乐,谁知是骗局,学子接着的做法也让人意外
古代学子中榜后的聚会活动本文作者倪方六俗话说人生有“三大喜”:一“他乡遇故知”,二“洞房花烛夜”,三“金榜题名时”,如果再加上“久旱逢甘雨”,就成了“四大喜”,但这不属于人生喜事,只是大家凑个吉祥数罢了。实际上,不论是“四大喜”,还是“三大喜”,一般人最难有的就是“金榜题名时”,所以在古代科学应试中,能够达达录取分数线,即所谓“中榜”,是相当不容易的,当然是人生之喜事!(金榜题名)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8:07:020000陕西出现唐朝大墓 专家居然找到免死金牌(豪华墓室)
陕西出现的豪华墓室是一个藩镇节度使,还找打了丹书铁券。2000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位于陕西宝鸡的郊区突然传出了一阵巨大的爆炸声,附近熟睡的村民都被惊醒,并随着声响纷纷出来查看情况。很快,他们就来到了一个小土堆的旁边,只见上面多出了一个神秘的黑洞。唐朝墓穴我要新鲜事2023-04-15 00:14:470001郭静云教授答沈长云先生的信——并简要回复许宏先生的评论
【编者按】自郭静云教授《夏商周:从神话到史实》一书出版一来,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和争论。现受郭静云教授之托,刊发郭静云教授回复沈长云教授信件全文。感谢光明日报转来沈长云教授的信函。更多谢沈长云教授用心讨论拙著,对此本人感觉到很荣幸。因为拙著篇幅确实很长,沈先生来不及在短期时间内看得仔细,所以本人针对沈先生提出的一些问题说明如下:0002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森林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森林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平原地区的森林遭受到严重破坏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行将结束的时候,平原地区已经基本上没有林区可言了。(一)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55:3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