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找了一个字,用来形容极热的夏天,如果换成别的字意境全失,目前文字学家找不到更为贴切的字来替代
夏季极热节气为何用“暑”字?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眼下,正处盛夏,再过两天就是“小暑”了,将进入一年中最难熬的三伏天。
在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中,“小暑”与“大暑”是一个夏季节气组合,与冬季的“小寒”与“大寒”相应对,分别代表一年中的“最热”与“最冷”两极时节。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把一年极热节气称为“暑”,而不用“伏”或“热”字?已有“暑天”了,为什么还要有“伏天”?

这里面有丰富的文化蕴意。
大家都知道,“小暑”前面的节气是“夏至”。有的学者理解,夏至的“至”是到达之意,意思是真正的夏天到来了。这样的理解未尝不可,但有问题的,“立夏”怎么解释!实际上,这个夏至之“至”是“极”或“最”的意思,表示天气极端的夏季时节,以提醒古代的农人在这一段日子注意生产和生活安全。
极端的夏季天气是什么?自然就是酷热的三伏天。三伏天是怎么算的?古人称“庚日必伏”。
明陈三谟《岁序总考全集·一年二十四节气详解》“小暑六月节”条有具体说法:“夏有三伏,五月夏至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这句话通俗说来就是: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至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止,分为“初伏”、“中伏”、“末伏”,俗称“三伏天”。

(图:南宋佚名绘《荷亭对弈图》中古人避暑消夏场景)
对应现代阳历,三伏天一般从七月中旬开始,到八月下旬结束。具体到2017年的三伏天,自7月12日开始到8月20日出伏,一共持续40天。
与“三伏”有紧密联系的,则是“三暑”,即24节气中的小暑、大暑、处暑,顺着三伏的概念,可以分别理解为初暑、中暑、末暑。区别是,“三伏”是相连的,而“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拖得时间比较长。
“三伏”与“三暑”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是一致的。事实上也是这样,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这里就有一个问题,古人为什么不直接用“小伏”、“大伏”、“处伏”做节气名,而要另外设计出“小暑”、“大暑”、“处暑”?或者说,是否可以将“小暑”、“大暑”、“处暑”分别易名为“小伏”、“大伏”、“处伏”?
节气的设计和安排,主要是反映气候和环境在不同时序里的变化,以利农时。仅从字体上看,使用“暑”字便比使用“伏”字贴切。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称:“暑,热也。”

(图:南宋佚名绘《卖浆图》,黑龙江博物院藏品)
而“伏”字没有热的意思,“伏”从人从犬,本义是人像夏天里的狗那样,趴伏于地,是极热环境下的行为表现和选择,有不同的解释——《说文解字》释称:“伏,司也。”《释名》释称:“伏,覆也。”《广雅》释称:“伏,藏也。”
可见,不论哪一家说法,虽然释读有差异,但“伏”都与气候环境没关系,古人在定节气名字时不用“伏”,而用“暑”是相当正确的。
实际上,古人选了这个“暑”字来命名极热的天气,与“暑”的原始含义有直接关系。“暑”是本意义是什么,里面比较复杂,下面会专文来谈此事。这里简单说个大概。
“暑”是“日”头,下面为“者”。“者”在甲骨文中是什么意思,是大家围坐在煮食的火边的场景。知道这个个就好理解了:下面用火煮,头上还有太阳晒着,这不就是“暑天”吗?用这个字定义极热的夏天,是不是太贴切了!
如果换成别的字意境全失,可以说,目前文字学家找不到更贴切的字来替代“暑”字。

(图:元代佚名绘《柳院消暑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品)
江苏工人发现千年古墓 尸体居然泡在水里(特殊古墓)
尸体泡在水里很快就会腐烂。在2012年有一个挖掘机的师傅本来在工作,但是他在工作的时候却被一个大青石板给挡住了,然后就叫的他的同事过来看,发现上面有字,这居然就是一个棺材板。然后就把这个事情报了公安局,公安局又找了考古的部门,这样就找到了一个上千年的古代墓穴,而且也让专家们看到了惊奇的一幕。水里的尸体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8:23:300000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长沙开幕 展现秦汉岭南地区历史文化
“帝国南疆——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18日在长沙博物馆开幕,展出了250件广州地区出土的秦汉文物。这些文物呈现出了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面貌与特色。我要新鲜事2023-05-20 20:59:100002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丨陕西西安秦汉栎阳城遗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物考古工作高度重视,我国文物考古工作取得巨大进步和辉煌成就。这十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推介活动,推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田野考古发掘项目。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0:11:410000新发现 | 山西洪洞县发现元代地震信息砖雕墓
2021年3-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在配合临汾市经济开发区关于临汾·甘亭新型工业园区第六大道道路建设项目所涉古墓葬发掘过程中,发现一座元代纪年仿木结构砖雕墓(编号M33),南北向,开口于耕土层下,距现地表约0.8米。该墓葬由墓道、墓门、甬道、墓室、耳室等五部分组成。M33俯视图M33墓内情况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7:39:000000广富林:上海城镇六千年文化之根
11月14日,因在上海大学参加学术会议,就跟着参观了广富林遗址博物馆。这个遗址是本世纪初大规模发掘的遗址,因发现距今4000多年来自北方的东西,所以被视为上海移民史的开端,更因为弥补了良渚之后的文化空缺,而被学术界广泛关注。但是对广大市民而言,则是多了一处文化、休息的好去处。上海有六千年人类活动的历史,松江广富林遗址是上海人连续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并且被基本完整地保留传续至今。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2:02:0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