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后代孔安国曾给汉武帝捧痰盂,古人养生家为何不提倡痰液?
“随地吐痰”是不道德的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现在,国际上有一种不太好的眼光,老认为中国(大陆)人不讲卫生,爱随地吐痰、大小便什么的。很显然,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是一种偏见,因为随地吐痰、大小便并不是大陆人才会干的,其他国家也有这种现象。

其实,从我在史料中的发现来看,中国人是很讲卫生的,不随地吐痰同样是古人所担提倡和积极执行的,早在先秦时就有禁止随地吐痰的规则。
我曾就此专门撰写了文章。
《礼记·内则》规定:“在父母舅姑之所……不敢哕噫、嚏咳、欠伸、跛倚、睇视,不敢唾洟。”这里的“不敢唾洟”,就是不敢随地吐痰的意思,“唾洟”,就痰液和鼻涕,随地吐痰是不道德的。

《礼记》要求不随地吐痰,是按照伦理道德标准来要求的。在古代医家那里,则是另一番理解。
隋唐时医药学家孙思邈在《保生铭》中有一个观点:“每去鼻中毛,常习不唾地”,意思要经常去除鼻毛,要养成不随地吐痰液的习惯。

虽然孙氏所谓“常习不唾地”,首先是出于养生和保健而需要提出来的,但在客观上有益于环境卫生,减少了病菌的传染。
如同厕所的出现可以证明古人反对随地大小便一样,痰盂的发明则是古人不随地吐痰的重要物证。
痰盂,古人又称“痰壶”,有瓷质、玉、金属等各种质地,至晚在在汉代时已是家居必备之器,据《西京杂记》,当年广川王刘去盗魏襄王墓时,便曾盗出一只“玉唾壶”。到清代,痰壶还是皇家的标配之物。

(古代手持式痰盂)
古人常用的痰壶,与今天常见的痰盂明显不同,可以把玩,有条件的人家由下人捧着,随时取用,并不放在地上(当然有放地上的)。
孔子的后代孔安国,便曾捧过痰盂,《汉官仪》即记载,汉武帝时,“孔安国为侍中, 以其儒者, 特听掌御唾壶。”
让孔安国捧痰盂,还是汉武帝高看他一眼,因为他是知识分子(儒者),一般人还没有这机会。

(孔安国画像)
如果需要,古人外出或到一些重要场合,可以带着痰壶,藏于长袖、身上。
对在重要场合随地吐痰,古代有相应的管理手段。
如明朝专设“监督员”,一般由后勤兵卫、司礼监一类人出任“监督员”,没人敢吐。据《大明会典》,监督员对“咳嗽吐唾者,即时纠举”。明林尧俞《礼部志稿》也载:“百官自入午门内 不许吐唾,如朝参近侍御前,有病咳嗽者即许退班。”

在古代,如特定场合随地吐痰被发现,要倒大霉的,会被治罪。如皇帝在天坛祭天时,吐痰是大忌讳,要约束行为,“如有饮酒食荤,及随侍入坛而唾地者皆罪之。”
看来,在这种场合随地吐痰,比现代酒驾入罪还狠。

(清朝天坛祭天仪式,现代再现)
当然,随地吐痰不只不卫生,不文明,在古代更是不礼貌,如果在皇帝面前乱吐,则是“大不敬”,搞不好把命吐掉。
据《魏书·李栗传》,北魏太祖拓跋珪时,左将军李粟常在拓跋珪面前随便吐痰,即所谓“咳唾任情”,结果被拓跋珪找理由诛杀了。
湖南工人挖出一枚20字竹简,揭露关羽死亡的真实原因,并非是大意
上世纪九十年代,湖南长沙市中心五一广场东侧的走马楼,一处工地和往常一样,工人们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施工建设。此地历史悠久,在汉代的时候,已经是长沙郡的中心,后来虽历经时代的变迁,但它依然稳坐中心的位置。到了明朝时期,走马楼还成为了吉王府的故地,走马楼便是府内的地名,这名字也被延续到今天。我要新鲜事2023-06-06 20:52:200000没钱供念书,他靠读书成江蕙御用作词人!方文山的书,你看过几本
天下文化2016年11月10日17:50方文山透过阅读建立更充实的自我。(图/天下文化提供)这几年,歌词创作人方文山,有了另一个新的舞台,就是编导影视作品。继2013年的爱情文艺电影《听见下雨的声音》后,方文山近期正紧锣密鼓的筹备一出五十二集的连续剧,很特别的是,他将书法做为贯穿全剧的主题。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5:05:240001泰平洋上的泰蒙岛 有什么诡异诅咒(小岛墓穴)
泰蒙岛上的死亡诅咒还没有被解开谜题。泰蒙岛乍一看是没什么特别,但是岛上却有一个惊人的建筑群,那就是历任酋长的坟墓,共计89座。他们矗立在珊瑚礁的浅滩上,由巨大的玄武石修建成。外界称这座墓葬群为南马特尔遗迹,只是令人不解的是泰蒙岛上并没有什么玄武石,这些石头是来自遥远的波纳佩岛,可是这么大的石头他们是怎么运输过来的呢?小岛墓穴我要新鲜事2023-03-23 19:50:580002马未都“捡漏”古董,还假装镇定,出门后仰天大笑:捡到宝了!
所谓古董,是被人所珍视的古代器物,也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每一件古董身上,都有着不同的意义,而每一件古董,都是历史的承载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上面所沉积的无数的历史、文化、社会信息等等,是其他的东西所不能够取代的。我国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不清的“古董”,而收藏古董,自然就成为了那些有闲钱的人的投资方式。相比于其他的投资,古董显然是风险最小,升值空间最大的一种方式。我要新鲜事2023-07-24 20:20:350000打棺材不论是男棺还是女棺,尺寸一定要落在“六”上,有何讲究?
过去打棺材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有网友说,制作棺材手艺将绝传,说是现在兴火葬,不允许用棺材土葬了,也是啊,现在见过棺材铺的年轻网友恐怕都没有几个。但作为风俗文化,还是存在的。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再来聊聊中国民间制办寿材的风俗——最忌讳的六件事情。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19:450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