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810

王辉:考古学研究中的地貌问题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9:18:290

本文为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博望论坛”第165期“考古学研究中的地貌问题”的讲座纪要,现摘录于此,分享给大家。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辉主讲,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马志坤副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马志坤副教授向与会师生介绍了王辉副研究员及其主要研究方向,并对王辉老师的到来表达了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

王辉老师▲

本次讲座,王辉老师从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考古学研究中的地貌问题、地貌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概述以及相关案例分析四个方面对考古学研究中的地貌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

地貌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王辉老师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地貌、地貌单元、地貌结构、地貌变化等基本概念,强调地貌一直处于变化之中,但不同尺度的不同单元变化存在差异,其中与河流有关的地貌单元的变化更迅速和显著,而且与人类活动关系也更加密切。

与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类似,现在所见的地貌同样是作为遗存存在。由于地貌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而我们要研究的地貌情况是过去的状况,所以必须了解地貌演变的过程。我们在考古工作中直接面对的地貌位置、结构、形态、空间分布等,都是现在的状况,是过去的地貌经过侵蚀和堆积之后留存的,存在“幸存者偏差”效应,比如现在的一级阶地、二级阶地等都是地貌变化后的结果。

考古学研究中的地貌问题

地貌演变深刻影响着遗址的形成过程,同时地貌条件也是古代人类活动的重要环境因素。因此,对地貌的探讨无论是对于考古学研究中的田野考古实践还是人地关系综合解析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田野考古的应用来看,地貌演变首先可能会对考古材料本身造成影响,包括单个聚落、区域聚落形态、遗物分布状况等,如商代的盘龙城三面已被水环绕、古城寨遗址的西城墙被冲毁、内黄县的商代墓葬被黄河泛滥淤积叠压等现状均是考古遗存被地貌影响的体现。其次,地貌分析还可应用于调查、钻探、发掘等田野考古的各个环节。考古调查时,地貌和地层的分析有利于提高调查的效率,判断特定时期的遗存可能分布的地貌单元或地层;考古钻探时,地貌学的知识有助于综合的区域图景的建立;考古发掘时,沉积学和地貌学的综合判别,可分析一些特殊沉积物或现象的成因,可为遗址形成过程提供帮助。总的来说,地貌和沉积学方法的应用可以为田野考古的调查、钻探和发掘等各个方面提供支撑,对不同时期地貌特征的重建应该成为田野考古尤其是聚落考古中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从人地关系讨论中的地貌问题来看,首先不同尺度的聚落形态与地貌条件息息相关,比如西拉木伦河各阶地形成的年代不同,其上分布遗迹的年代也受到影响。其次,地形地貌控制下的区域小环境条件影响了不同生业模式的空间特征,如与晋陕高原的河谷地带相比,陕北的黄土塬梁更适合农业和人类活动。此外,还涉及到景观考古的诸多问题,如双墩遗址河流地貌的演化将过去十几米的高度差变成现今的平地,深刻改变了遗址景观。需要指出的是,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要放在人地互动系统的大框架中综合考虑。

总的来说,考古学研究中的地貌研究内容除了地貌位置以外,还包括结合区域自然地层的框架了解特定时期地层所分布的地貌单元和层位、以自然地层为参考研究考古遗址内一些地层的原生性、研究遗址及其周边的景观演化等;也可以通过了解特定时期的地貌特征,从而为聚落考古、生业考古、古环境状况乃至人地关系的研究提供重要支撑。

地貌研究的原则和方法概述

地貌研究需要遵循的原则包括相关性原则,地貌、沉积和第四纪地质相结合的原则,环境条件、动力过程和演化历史结合的原则。

地貌研究的具体方法有四种,一是了解研究区域的地貌状况;二是根据地形和考古勘探方法划分地貌单元;三是研究不同地貌单元中的沉积序列,包括序列中沉积物的性质和年代;四是不同地貌单元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

不同的沉积环境会形成不同的沉积相,表现为不同的沉积物特征,所以可以通过“将今论古”原则确定古代的沉积环境:从现代环境的研究入手,查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形成的沉积物的特征,然后与古沉积特征进行对比,恢复古地貌和古动力条件,重建古沉积环境。相标志法和沉积相模式法是确定沉积相的两种方法。沉积特征包括沉积物的颜色、沉积结构、沉积构造。沉积物颜色主要受到铁的形态、有机质含量影响,比如红色的沉积物可能受赤铁矿影响,灰色和黑色的沉积物可能是受有机质含量的影响等等。

沉积结构由沉积物的颗粒特征反映,对于研究沉积环境、恢复搬运动力特征、古流向具有重要意义。沉积物的构造特征是沉积物的宏观特征,有助于分析沉积环境。还有,与沉积介质无关的因素造成的痕迹,如层面结构,如泥裂、冰楔、分叉的细沟流痕等等因素。此外,沉积物的层理构造也是重要的分析对象。上述判断方法可以在野外观察时分析沉积环境,形成大致的判断,而细致研究则需要在实验室中进行。比如,通过碳十四、光释光等方法判断沉积物的绝对年代;通过沉积指标分析、土壤微形态分析、地球化学分析、生物指标分析等环境代用指标判断沉积物的成因。

确定了不同地层沉积物的特征和年代,就可以对不同地貌单元之间的关系进行判断,进一步研究其演化过程,比如河流的沉积和侵蚀等。

相关案例分析

1、西周时期的周原

周原遗址所处的地貌单元是山前倾斜的黄土台塬。周原的G6TG10剖面以及附近的刘家沟沟谷剖面显示,底部为砾石层、上层为黏土粉砂层堆积的G6打破了一个早期形成、但已经被大体淤平的古沟谷。综合考察刘家沟、美阳河、姚家、王家沟、大水面遗迹等不同地点的地层序列以及古沟谷堆积,通过砂砾石层、红色古土壤层、淤土堆积等等不同堆积的形态和相对位置判断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年代早晚。可以推测出古沟谷中的淤积从晚更新世开始堆积,在遗址北部的淤积时代可延续到西周时期,淤积结果使姚家、刘家附近的古沟谷与台塬面大体持平,并最终完全废弃;而在双庵一带的王家沟、祁家沟沟谷的淤积层在河流下切之后成为河流阶地。

周原遗址许多深切沟谷由于持续的淤积已经与台塬面大体持平,从浅表砾石层可知,在西周时期或其前后,山前地带没有固定冲沟,而是以冲积扇过程为主;在历史时期,周原遗址出现了多条新生的沟谷,随后还发生了大幅下切,逐渐形成现在的沟谷格局。据此还可以对周原遗址沟渠水系的功能、聚落分布与环境特点的关系等问题做更多研究。

2、河南双洎河流域的环境与人类活动

双洎河现代的河流地貌与古地貌不同,通过考察周边的地层序列可以分析双洎河地貌的形成与演变。综合考察马良沟遗址、古城寨遗址东南的丘陵岗地、新郑人和的河湖相沉积、双洎河代湾村西的河流二级阶地、柿园剖面、曲梁水库剖面等地点的地层情况,可以得出双洎河河流地貌大致经历了5个阶段的演化:首先,在晚更新世时期,谷底河道不断淤积;其次,在早全新世时期,河谷发生了下切;然后,结合柿园遗址、曲梁水库南侧台地的河湖相沉积分析可知,河谷在距今8500-2500年的中全新世时期发生了堆积;随后,在晚全新世时期,河谷发生下切;最后,晚全新世时期,河谷下切加剧及横向摆动,及至历史时期河谷继续堆积,乃至历史时期晚期河谷又进一步下切。

河流地貌的演化影响着该区域可利用的土地资源的范围,双洎河古河流的泛滥使得该区域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影响人类的活动,而河流的下切则让原来的台地面变成更稳定的地貌单元,能够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另外,在以往的解释体系中,水稻生产多强调暖湿气候,但实际上就其所需的热量条件来说,郑洛地区的气候并非限制水稻生产的因素,能否方便地管理和利用水资源才是关键因素,而这与当时河流地貌的状况密切相关。在台地与河谷堆积的高差较小的时期,对水资源的管理更加简便和有利,从而促进水稻的生产。所以生业的研究也需要考虑地貌演化的影响。

报告结束后,马志坤副教授对王辉老师的精彩讲座做了总结,并就冲沟年代判定等问题展开了讨论。线上的老师同学们也就田野考古中的地貌学问题积极交流互动,王辉老师一一作答。最后,在线上同学们的感谢留言中,本次讲座圆满结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