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了,资深盗墓者能“听”出地下是否有宝物,师傅说出了其中秘密
盗墓者的“听功”
本文作者 倪方六
国庆长假到了,首先祝读者们国庆愉快!
好几天未谈盗墓了,今天这篇来说说盗墓。为什么不谈?主要是没有时间,再是不能瞎谈,得谈出东西来。盗墓是需要技术的,比考古还复杂。考古是合法的,至少在精神层面没有负担,没有压力,不怕被抓。
盗墓不同了,每天都担惊受怕的,每次活来都紧张,盗墓时都要求“速战”,就是这原因。

图:海昏侯墓随葬财宝
上次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仅仅慢了一步,事发了,干了那么多天,在最后取宝时失利了。海昏墓失手,现在成了地下盗墓圈最遗憾最后悔的事情。试想,如果那些财宝让盗墓者拿到了,这辈子洗手不干,也够吃几代人了!
废话说了,聊正题儿。接着以前的那篇,继续开聊盗墓工具。
短柄锄,是南派盗墓者土夫子最擅长使用的工具,与北派河南帮的洛阳铲不太一样。
短柄锄是地表探查工具中最灵活、最有效的一种工具,打造成本和工艺难度要比“洛阳铲”低许多,规格也不太讲究。
但是,它与上述所说的钢钎、下文将要说的“洛阳铲”一样,能否发现古墓、辨出异常,还是要靠使用者的经验。
可以说,短柄锄成为民国时期长沙一带盗墓贼的利器,不在锄头本身,而在使用者的经验。

图:影视中的“土夫子”
使用铁钎探墓,其绝在“嗅功”,使用短柄锄的秘诀在哪里?除了要学会基本的看土本事外,其绝在“听功”,要能从声音上“听”出来,全凭一副耳朵吃饭,即所谓“一看二听”法。
使用短柄锄,时时要看着锄头,不要大意,通过锄头吃土情况和用力变化,来发现地下异常。
由于古墓的封土与自然土(老土)密度、软硬度均不同,封土(回填土)即便经过夯打,其密实度也远不及老土,锄头挖上去发出的声音就会与老土很不一样:
封土密实度小,发声哑;老土密实度大,发声脆。民间传说长沙土夫子能听出地下古墓,秘诀就在声音的哑、脆变化间。如果说洛阳盗墓贼有两只“入地眼”,那长沙盗墓贼则有一副“顺风耳”了!

图:罕见的“双耳朵”
当然,短柄锄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缺点,适合在丘陵、山区地带使用,要求墓穴埋得比较浅,如果探查深一点的土层,短柄锄便吃力了,没有钎、“洛阳铲”这类工具好使,作用有限。
所以,短柄锄的使用主要在以湖南长沙为代表的南方盗墓贼中间流行。
好多读者不知道土夫子发明出的这件盗墓利器,大概与短柄锄区域性太明显、影响不广泛、没有“洛阳铲”名气大有关。
以土夫子为代表的长沙盗墓贼是相当能干的,现在考古界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考古发掘经验。
如在发掘马王堆汉墓时,当时墓内四个放置随葬物的“箱子”太深,伸手够不到,人又不能下去,民国时做过土夫子的探工便腰系绳带,上面用人拉住,侧着头将手伸进去,把里面的随葬品一件一件完好地取了出来。

在抬那具著名的名为辛追的汉代女尸时,探工更显示了他们以前的土夫子的智慧。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几个人拉手拽脚用力往外拖,极容易弄坏古尸,是他们出了一招,建议用五夹板斜插进去,将内棺侧起,把女尸小心移了出来。
除了短柄锄,土夫子还发明了一种寻找宝物更为简易又能确保宝物安全的工具——竹签子。

图:马王堆汉代女尸,被取出后放到尸台上检查
竹签子虽然不值钱,但作用不小。如果遇到棺椁、尸骸早已腐烂无遗的墓葬,竹签子就派上用场了:用签子在泥土中一下一下地戳,就是很小的印章也能找到。
竹签子既坚硬,又不会损伤文物。如果用铁制作就难说了,搞不好就把宝物戳毁坏了。
由于这个优点,目前考古界也借鉴起了土夫子的做法,在寻找散土中的随葬品时,也用上了竹签子。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号:jsnjnfl
观展: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
今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创建110周年,国博考古已走过百余年春秋。“积厚流广——国家博物馆考古成果展”即将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让我们一起保持期待和关注。我要新鲜事2023-05-28 16:24:120001黄河河道出现汉代古墓 专家发现宝物(汉代古墓)
黄河河道发现的汉代古墓当中出现了大量陶俑。我国的丧葬文化从封建王朝时期一直流传到了现在,虽然有所不同,但是一直以来讲究的都是死者为大,尤其是在古代贵族人家下葬的时候总是会有着很多的陪葬品,这是因为家人希望死去的人在来世也能够将这些财富带过去。也是,因此我国在过去几十年的考古当中发现了不少的古墓。发现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8-02 19:12:460003古墓发现“超前科技”,或比“越王剑”还要先进,专家却不肯相信
我要新鲜事2023-04-25 00:15:490000近日,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孙阳、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王长明和
“龙头神鸟协助玉米神重生”的雕刻。龙头神鸟的头部,被当地群众称作“中国龙”。科潘8N—11号贵族居址。李新伟(右)与洪都拉斯考古工作者在隧道内讨论建筑演变。宏伟的金字塔型庙宇、宛若图腾的神秘文字、繁琐而精准的玛雅历……隐没在中美洲丛林深处的玛雅文明,至今给人们带来无限惊奇。而它与中华文明之间“奇妙的相似性”、可能存在的“亲缘关系”,更让当代中国学者魂牵梦萦。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2:42:230000中华文明起源的浙江回答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由各地、各族群创造的灿烂文化日益融合,逐渐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考古发现证明,浙江是稻作、蚕丝、茶叶、漆器、瓷器等的主要起源地,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起源于浙江,在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中扩散开来。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04:4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