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郑云飞:《稻作文明探源》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全世界有一半以上人口食用稻米,与玉米和小麦一起,占据世界粮食作物产量的前三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资料统计,在三大作物中稻作收获面积与总产均占世界第二位;单产仅次于玉米,占第二位。我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水稻收获面积和稻谷产量占世界首位,全国 65%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稻作是亚洲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的核心特征,是中国以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大多数国家的传统主流文化。由于地理位置和区域的环境差异,在亚洲各地孕育出丰富多彩的稻米文化风格和多样性。

人类之所以选择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作为主要粮食作物栽培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一,禾本科籽实不仅含有丰富的淀粉,也含有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类、维生素等,可以说是生命之源泉,通过磨粉、水煮等加工,就可提供高效的能量。其二,种子含水率低,适合储藏,长时间不会变质,不同季节收获的大量种子可收纳于陶器、谷仓等合适的储藏场所,全年均能取之食用,而且在迁徙时候容易随身携带搬运。其三,禾本科植物经常会在宽广地域内形成草原,可以在一定空间中大量栽培,土地单位面积产量非常高。目前世界上有 33 种禾本栽培作物,水稻在其中有独特的优势,除了单位面积产量高外,营养成分也较为丰富和完全的,特别是必须氨基酸-赖氨酸,含量比小麦更高,是谷类作物中蛋白质利用价值最高的作物。总而言之,水稻是人类发展历史长河中对生存环境、产量、食物营养、储藏特性等特点的综合选择结果。
距今一万年前世界发明了农业,人类走上了以饲养动物、种植植物为特征的文明社会发展之路。农业是人类社会向高级形态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农业, 人类就不能摆脱穴居和从逐水草而居的游猎采集转入了定居生活,从茹毛饮血进入饭稻羹鱼时代,就不可能有剩余的产品,社会就不会向前发展,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城市革命和工业革命,现代社会丰富多彩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就无从谈起。正如大小麦成就了两河流域文明,大米、小米孕育了中华文明,玉米、土豆等造就了美洲文明,高粱则是非洲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世界各地的文明社会发展无一不是立足于农耕系统成立和发展基础之上,可以说农业起源是人类历史中的一次革命性事件,是世界一切文明发展和形成的出发点。2019 年 7 月 6 日,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43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用经济支撑、伟大成就、全面发展高度概括稻作文化在良渚文明社会形成中的作用、内涵和推动力,一直认为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稻作文明发展基础上的产物。稻作既是中国文明社会形成的物质基础,也是是稻作文化圈交流、共享的载体,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
20 世纪 70 年代,浙江省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大量的栽培稻谷实证了中国是稻作起源地,颠覆了稻作起源印度之学说,同时也确立以稻作农业为特色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21 世纪以来的中国考古工作成绩斐然,在许多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一些新发现、新成果填补了中国文明史的许多空白,不断更新了文明起源和稻作起源的认识,在阐释中华文明进程和文明社会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多学科的应用和参与到考古工作中,长江下游地区的稻作农业起源、农耕遗迹等考古研究取得了重大进步,诸如浦江上山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把稻作之始追溯到距今 1 万年以前,确立了长江下游是世界稻作的起源地;发掘出世界上最古老的河姆渡文化稻田,再现了距今 7000 年前的稻作农业景象;发现具有完善灌排设施的大规模水田系统,重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成熟稻作农业等。丰富的稻作农业起源考古和研究成果引起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和认同,也为稻作起源和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实证数据。
考古学自从诞生以来就是一门实证科学,从地质学汲取营养建立地层学,受生物进化学影响建立类型学,物理学进步带来了年代学,最近现代多学科知识广泛应用正在不断赋予更多的活力,进入了新考古学时代,中国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也从盲人摸象跨入到数据解析的实证时代,相信随着中国考古事业的发展,在不久将来会呈现出史前稻作农业起源及其发展的更为清晰图像,在世界农业起源研究做出中国考古的贡献。
作者长期从事长江下游地区的考古工作,本书叙述的具体内容也以该区域的材料为主,在稻作起源这个宏大问题的叙述讨论中可能会有产生一些偏颇,甚至谬误,希望后人纠偏正谬,把中国的稻作起源考古研究继续向前推进。如果本书能够给今后研究稻作农业起源的学者提供一些研究素材和启发,作者甚感欣慰。
郑云飞 2022年9月
历史有1500年空白期 无史料记载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华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部落时期。炎黄子孙在这些部落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这一历程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随着商朝的兴起和商纣王的倒台,我国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随后又经历了秦朝的统一和汉朝的文化繁荣。然而,一些外国人认为我国的历史只能从商朝开始计算,认为我国的文明只有3500年,而不是5000年。1、仰韶文化的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8-20 21:02:000000山上冒“宝气”,找宝人顺气找来,有一墓,墓下有洞,洞内有人骨
神秘的冒“宝气”崖墓本文作者倪方六曾在中国南方流行的崖洞葬风俗,现在已经消失,但关于崖墓的传说依然存在。说法最广的是,这些崖墓有宝物,是藏宝洞。崖墓太高,又很少有人能上去,“藏宝洞”的传说有鼻子有眼的。有经验的找宝人,还能通过观察“宝气”,寻找到藏宝洞。真有“宝气”?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就来聊一座冒“宝气”的崖墓——广西岜旺山崖墓。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59:120000滥食龙:生存年代最早的恐龙(长1.3米/距今2.28亿年前)
在恐龙时代,阿根廷是大型恐龙的乐园,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就生活于此。不过除了大型恐龙外,阿根廷也生活着许多小型恐龙,其中比较特殊的有滥食龙,它是生存年代最早的恐龙,因为体型小的缘故,它有什么吃什么,是一种小型杂食性恐龙,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滥食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2:37:380000加拿大的博物馆里 居然有清朝古墓(贩卖古墓)
加拿大里的清朝古墓是被中国人卖给了洋人。在加拿大的安大略博物馆,竟然展示着一座中国明末清初的古墓。墓主人名叫祖大寿,由于家道中落,急需用钱养家糊口,但世道兵荒马乱,迫于无奈只好将自家祖坟给卖了。洋人花巨资通过水路将整座墓园托运到了加拿大,最终落户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古墓雕刻我要新鲜事2023-12-28 16:20:480004汉武帝陵墓有“压石冢”传说,风水师推荐理由仅4字,刘彻动心了
汉武帝茂陵选址因素本文作者倪方六汉武帝刘彻的茂陵,营建始于公元前139年。汉朝皇帝有即位第二年就营建寿陵的制度和风俗,《汉旧仪》上是这样说的:“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将营陵地。”汉武帝也不例外,公元前140年,他接了老爸汉景帝的班,当上皇帝。第二年就组织、招募民夫,给自己修造陵墓。汉武帝“寿陵”基址选在槐里县茂乡。为什么选在这里?这就要说说汉朝皇陵的选址制度了。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2:20:5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