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个发掘帝王陵并非北京明定陵,因盗墓贼先挖才考古
原题:南唐二陵被盗事件——新中国第一次发掘帝王陵
本文作者 倪方六
盗墓本身是一件坏事,但有时这件坏事能变成好事。著名古籍《汲冢书》就因西晋初年名叫不准的盗墓贼盗墓而意外发现。江南地区最大的帝王陵也是这样,因为盗墓而破解了南唐二陵的千年葬地之谜。
南唐二陵是指,南唐始主李昪[biàn]的钦陵、中主李璟[jǐng]的顺陵,陵址在风水宝地——南京南效的祖堂山。

图:钦陵

图:顺陵
此陵发现于1950年,发现时发现,二陵内的主要随葬品几乎都让盗墓贼盗光了。而到底是谁先盗掘了南唐帝陵,至今是谜。
曾国藩孙女南京夫子庙认宝
盗墓贼最近一次盗南唐帝陵,在1950年春天(一说1949年春天),当时没有外并不知道,而事发极有偶然性。
这有个背景,当时中华民国刚退守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刚诞生,正是改朝换代的混乱时期,整个国内的盗墓风都有抬头。在南京的江宁地区,此风似乎更盛,在同一时间,当地有多年古墓都被盗墓贼光顾了,当时仅牛首山一带被盗的古墓就达70余座。
意外的是,就是这次盗墓风潮中,南唐二陵露出了真容。
据年近八旬的江苏资深文物专家王引告诉笔者,南唐二陵,是时南京博物院副院长、考古学家曾昭燏与时南大教授、史学家胡小石二人意外发现的。当时,有操着江宁口音的乡下人抱了几个陶俑到夫子庙市场摆地摊,就如现在南京朝天宫古玩市场一样,自由买卖。

图:南唐陵出土木俑一

图:南唐陵出土木俑二
曾昭燏是晚清大臣曾国藩的孙女,一生世嫁。曾昭燏是胡小石的学生,当时她约老师到夫子庙一处老茶馆喝茶。那天,两人喝完茶出来,刚好看到了这个地摊。驻足一看,曾昭燏认宝,觉得此俑有唐代风格。江宁哪会有这东西?便问摊主这货是从哪弄来的。
江宁人自然不肯说。后来,围观的人恐吓摊主,声称不说清楚就带到军管会去。一个乡下人,哪经过这般场面,只得说了实话,称是从祖堂山的一座俗称“太子墩”的墓里抱出来的。事后分析,此人应该也是盗墓贼。

图:曾昭燏
当时,由刘伯承任主任的南京军管会知道后,结合当时江宁盗墓贼活动猖獗的实际情况,要求相关部门和人员予以重视,打击这股破坏文物的盗墓风。江宁区接到指示后,按此线索进行调查,一路追查下去,发现了盗墓的秘密。
“太子墩”上露出盗洞
“太子墩”在南京江宁区祖堂山西南麓的高山之下,此墩已很有年头了,当年人也说不清楚它的来历。
原来,当年春天几个当地农妇在墩上割草,发现墩上现出了一个深洞,她们不知道这是古代留下的盗洞,天长日久,在大雨冲刷下,便暴露了出来。出于好奇和探宝心理,几个人回家后,便找来铲子往下挖,不想竟然下面竟然是一座古墓。有人当时便中抱出了几件随葬明器。当时他们也不知道这是什么古董,便当破烂后,随便卖给了挑高箩的(收旧货的生意人),换几个油盐酱醋钱。

图:南唐二陵位于南京江宁区祖堂山西南麓,图为陵园景区入口
另一种说法是,1950年春天,当地一群放牛的小孩在“太子墩”这个大土堆上玩耍时,发现了这个盗洞,小孩子天生好,便钻了进去,就手捡些明器和陶俑出来。随手卖给了古董铺,据说每件可得三元。
事情不瞒人,太子墩有“宝”的消息很快传了出去。这里本来就是盗墓贼的常出没的区域,有一盗墓贼听说后,便悄悄地从洞口钻了下去,盗出了不少随葬物品,这才有拿到南京夫子庙出售的事。曾昭燏、胡小石他们看到的,很可能就是此人。
新中国第一次发掘帝王陵
当时,盗洞仅容一人从里爬进去。负责调查的江宁区文教股长等三人也进入洞内查看了一下,发现盗洞正好打在一个耳室上方,相当准确。
在靠近墓顶的砖砌或石刻的柱、枋和斗拱上,依稀可以看到精美的彩绘壁画。墓内不时发出叮咚的怪声,还散发出一股奇异的香气。三人既感到惊奇,又觉得恐惧。根据洞内所见,初步判断这座是一座大墓,年代当在六朝与唐末五代之间,他们马上将情况上报到南京市。

图:钦陵地宫入口门楣上有雕龙
虽然太子墩被盗的情况大致弄清楚了,但这是谁的墓,当时尚不清楚。依“太子墩”的传说,胡小石一度怀疑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之墓。
为了确认墓主,取得第一手资料和确切证据,时刘伯承主政的南京市人民政府,主动向中央文化部文物局呈报了发掘申请,并得到批准。南京博物院遂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于1950 年冬至1951 年春,对“太子墩”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全面考古发掘。
这次发掘,也是新中国第一次发掘帝王陵寝,后来才有北京明定陵的考古发掘,也就是说南唐陵是第一个被新中国考古发掘的帝王陵。

图:明定陵(位于北京昌平区)
时为南京大学历史系老师的资深考古专家蒋赞初、在南博工作的张彬夫妇,同时参加了当年的发掘工作,两人当时都是20几岁,才从大学毕业。据蒋赞初后来撰文回忆,当时发掘的条件很差,又是冬天,雨雪连绵,墓内极端潮湿。
有关南唐二陵的考古发掘情况,下面文章将继续聊。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焦南峰:临其穴,惴惴其憟——秦陵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讲座内容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秦陵的考古研究历史,二是秦陵的具体考古发现,三是针对秦陵进行的相关考古研究。。我要新鲜事2023-05-29 03:46:510000重磅!“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揭晓!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优秀项目公布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值此中国现代考古学百年之际,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北京周口店遗址、河北阳原泥河湾遗址群等100项发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1:29:150002嫦娥究竟什么来头,为什么汉朝普遍相信嫦娥奔月?考古揭开谜团
嫦娥奔月是中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故事的主人公嫦娥因为偷吃原本属于丈夫后羿的仙丹而飞升月宫,被称为“广寒仙子”。在科学普及的今天,我们都知道月亮只不过是地球的一颗卫星天体,月球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月宫和仙子。但与西方神话不同,中国的神话传说往往有着故事原型作为背景,只不过被后人不断掺入附会的内容而神话化了。今天我们就拨开神话迷雾,来聊一聊嫦娥的来龙去脉。我要新鲜事2023-06-10 21:10:280000宋镇豪先生学术小传——光大甲骨绝学 开启古史天地
甲骨文,自1899年被认识起直到现在,已经有了110多年的历史。这种3千多年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已知最早的成熟的中国文字,对它的研究逐渐形成了一门学科——甲骨学。正因为它具有的重要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发光的瑰宝,所以一直为海内外学者所珍视。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55:310002王克林:骑马民族文化渊源初探——兼论与日本古坟时代文化的关系
骑马民族文化,把它置于一个考古学文化类型来研究,以期揭露古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又一种社会经济形态。近年来世界一些国家的学者,对此已有所尝试,并有著述披露于世。但是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在我国还有待于去开发。之所以有如此局面,在笔者看来,是由于人们对游牧或畜牧民族和骑马民族一词的提法不明所致,即在对文化性质的界定上,什么是骑马民族文化,它与畜牧或游牧民族文化有什么区别,今之学术界,尚未给予一个明确的厘定。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9:43:1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