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257

核专家研究中国古墓,获意外发现是古代风水大师绝对想不到的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8:03:290

原题:中国核专家研究古墓时的惊人发现

本文作者 倪方六

文首语:这篇文章我2007年做大陆核废料处理报道时,顺便写的一篇文章,首先公开发表于新浪博客,当时此文即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不少人惊讶于中国古代的风水术和古代的造墓手法竟然可以用于核废料库的选址、建造,这恐怕是风水大师也不曾想到的。这篇文章今天读来还是很有价值的,好多90年后网友也许没有读过,兹特发于头条号上。

图:核废料掩埋现场

墓,是人死后在阴间的居所,说白了就是处置尸体的地方。从学术的角度来看,对古墓感兴趣的应该是历史、考古学方面的学者,但让大家没有想到的,中国核专家也曾把古墓作为内部研究

对象,并有惊人的发现。这里就来聊聊,给大家透露一点信息。

古人除了对陪葬品的讲究和奢求外,对阴间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也很在意,这也是帝王耗费举国之资营建陵寑的原因之一。实际上,不只皇家对陵址的卜选和营建特别在意,在民间也不简单,与皇家一样,对“风水宝地”特别地渴求,筑冢也有一套。

图:汉武帝的茂陵,营建周期长达半个世纪。

墓址怎么选,有风水理论来指导,堪舆家自有一套。墓穴怎么筑?也很讲究,清末南京文人甘熙收集过这方面的资料,在其所著的《白下锁言》(卷10)中,甘熙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古人筑冢的方法——

古人葬法,以三和土为最善。司马温公谓:“三和土筑圹,能避凶趋吉,补地力之不足。”朱文公谓:“三和土,石灰得沙而实,得土而黏,岁久结为金石。”朱高安《家礼辑要》云:“地吉,要葬法又吉,方可永保亲体。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有益于亲,虽鬻身为之,不以为侈。三和土筑墙隔是大有益于亲体者也。”

魏青江《地学答问》云:“葬时于下棺后,用三和土如法筑坚,使四面地土融成一片,久后或遇盗贼掘发,坚凝滑硬,刀斧亦不能开。又,或坟冢塌平,有于此地开茔者,掘下遇三和土,未必不为之掩覆。恩深虑远,皆昧乎其言之矣。其法:观穴之大小,备土之多寡,大率以三分石灰、二分土、一分砂为准,而其土即以山穴士为之。三者先行捶细筛净,合而为一。择穴旁平地堆存以篷翼之。先期以羊桃藤熬浆,纳诸缸内,俟其浆冷定,揽之如胶漆,牵连不断,斯可用矣。

用时将三和土摊平地上约五寸厚,一人以木帚蘸浆匀洒,两人各持木掀,对面翻拌。捏不拢埏太干,再洒浆汁;撤不开着太湿,再加石灰,一次拌成。另堆篷未拌者,照前法拌之。

图:2011年安徽六安两座战国大墓,历2000年多腐棺完好无损,得益于当时高超的墓穴密封工艺到位

羊桃藤出徽、宁二郡,江宁朱门山乡中曾有之。今苏、浙一带则用蓼叶浆,浙之长安镇此物大行。其叶类榆,每包百斤,值洋二三圆。有香气似樟脑者真,可以辟蚁。

求浸五日,浆自出,稠黏异常,较羊桃藤尤善。金井开成,先以三和土作底,匀铺三寸许。工入以木杵筑之,筑至数万轩,则土性全融,吐出微润,谓之出汗。届吉时放棺毕,复于棺之四空隙处,逐层加土,以前法筑之,及至平穴口,则上凸下圆,铺土如蒸饼状,按层以小木椎坚筑,谓之作伞,以其形似伞也。伞之层数不拘,有多至四五层者,至是则上下四旁,结为一体,而冢成矣。”

先大夫谓葬法之善,无过于此者。昔安葬先大父母,又尝创一法:于结顶作伞之际,以雨花山细石数斗,杂以三和土中,加铺一层筑之,从为顶盖。诚以石性坚滑,刀斧遇之不能著力,可永远保无偷挖之患。此更前人所未筹及者也,计益善而心益苦也。

图:2015年6月于湖南汨罗市发现发现的2000多年前的战国古墓,埋葬深,封土全部经过人工加工,填埋有序,十分讲究。上图为墓穴发掘现场,下图为人工土地层特写

乃北地葬坟于下棺后,只以穴土掩之,并平加工坚筑,陋俗相沿已久,虽富贵之家,亦从无用三和土者。

为地师者,反谓北地风高,石灰性燥不宜用,苟简从事,殊为大谬。况美地难逢,大半土性枯松,夹杂砂石,葬之又不得其法,年久被掘之患未必不由乎此也。与其贻害于终,不若防微于始。果以三和土竖筑之法葬之,既可以尽人子之心,又足以弭盗贼之患。行费无多,所全实大,稍有力者,皆可为之。孟子曰:“惟送死可以当大事。”生人居室,犹且自固藩篱,而忍以父母之遗骸置诸荒烟蔓草间,竟漫不加意若此耶?愿以告世之不忘其亲者。

从甘熙所记中看,古人筑墓确实太讲究了。这种方法搞起来的墓穴严密坚固,再加上古人喜欢在墓内使用木碳、石灰等有干燥剂功能的物质,墓内形成了一个长期与空气隔绝的稳定的封闭空间,对尸体的保护十要有效,还可防止盗墓。

图:2001年3月,在安徽省砀山县发现的清代女尸。尸体保存异常完好,女尸体香扑鼻——故称“香尸”。

从考古中发现。尸体在这个小环境中,确实不至于很快腐烂,成为一堆枯骨,如上图中的“香尸”。

1994年3日,在湖北荆门葛家岗一号墓中,就出土了一具战国时期的女尸,历二千多年不腐,原因也是因为墓的内部“小环境”好。时同济医科大学武忠弼等多位专家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

棺木密封深埋,尸体内外的腐败菌难以继续生存,使得古尸免遭破坏,而得以长期保存。基于同样的观点,有考古专家大胆推测,秦始皇赢政的尸体很可能仍然保存完好在秦陵地宫中。

尸体可保百年、千年不腐,面容如生,衣饰如新……盗墓中发现的这些“活见鬼”现象,引起了中国核科学专家的注意和极大兴趣。在对古墓进行深入研究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一直被不少人看成是迷信的“风水术”在指导现代核库的选址方面很有效,古墓的构造方式也大大启发了核库的建设。

在20世纪九十年代,大陆相关方面就将古墓葬中尸体不腐的现象,列入内部研究课题,希望从古墓中找到安全的存放核废料的地点和工艺。大概在2005年底,我曾就中国核废料库选址问题,采访过大陆几位一线核专家(采访报道后来发表于我供职的香港《凤凰周刊》上),其时获悉了这个信息。

图:2004年于陕西西安财院新校区挖出的“秦始皇祖母墓”,呈高等级的亚字型。其当年选址和建造不是一般的讲究,都经过“高人指点”,设计上也极有工艺(航拍图)

受访核专家中有一位是范智文先生,范先生的学问、谦虚和真诚都给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与谷存礼、黄雅文等,于1995年在内部刊物上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报告的题目是《中低放废物陆地浅埋处置类似物——古墓葬的研究》。从报告的关键词中,就可以看出这份研究的初衷——“古墓葬”、“中低放废物”、“陆地处置浅埋”、“类似物”、“回镇材料”。

我这里把这份研究报告的导语部分透露一下,更多的内容和参数因涉及安全机密不便公开:“本文将我国古墓葬和中低放废物陆地浅埋处置在选址、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和施工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类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古墓葬对中低放废物陆地浅埋处置是很好的类似物。古墓及其随葬品长期保存的完好性说明了选择适宜的场址、合理的工程结构和良好的回填材料及科学的施工方法后,中低放废特陆地浅埋处置是安全的。”

图:美国的一处核废料库

据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推荐的标准,中低放废物陆地浅埋场址应具有下述水文条件:1、地表水少,地貌稳定,无洪水纪录,也不存在成为潮湿地带的可能性;2、有足够厚的、能阻止核素迁移的地质层,地下水与公用水系、可用岩层或断裂层阻断;3、水文条件简单,可预测性好,并能保证核素在迁移到生物圈前有足够长的时间衰变到无害水平;4、地下水位要比处置单元

底板低几米,并无大幅度涨落的可能。由此可见,核库址选择的核心水文条件是能避开水的侵入。

中国古代墓葬也十分注意“避水”,下葬的最佳地点是“风水宝地”。这种所谓“宝地”既能防水,又能排水,可防水浸害棺椁。IAEA推荐的核库选址标准要求,与中国古代的“风水宝地”所具有的条件,竟然惊人地一致!

这份研究报告特地提到了出土完好女尸的长沙马王堆汉墓,该墓就是选择在一个三级台地上。该台地为北东—南西方向延伸的椭圆形,长约500M,宽约230M,高出浏阳河平均水位15M。核专家认为,在类似这样的地方埋藏核废料会比别的地方更安全。

不只“风水宝地”是建核库的最佳场所,如上面甘熙《白下锁言》中所记的筑冢方法,也与核库的工程结构、设计原理和施工方法相当吻合——

图:深埋于地下的2000多年前战国古墓考古发掘现场,封土全是人工土

棺要深埋,秦汉时期墓穴一般都挖在十几米深的地下;拟在中国西部沙漠里建筑的核库也是“深挖”,深在百米以下。古墓回填时的土也有讲究,如《地学答问》中的方法——“葬时于下棺后,用三和土如法筑坚,使四面地土融成一片”,这样筑成的墓“久后或遇盗贼掘发,坚凝滑硬,刀斧亦不能开”;通常在古墓葬考古时可以见的是白膏泥,核专家研究,这种粘土抗渗性特强,可使墓室密封隔水,建核库选择建筑材料时也是类似的考虑……

迷信的“风水术”,在现代核专家眼里竟然是不失科学的理论,并在核库选址和建设时作“理论参考”,运用于实践。这样的巧合,到底是中国现代核专家的惊人发现,还是天文地理无所不通、生老病死无所不知的古代堪舆家们的先见之明,现在还说不准。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 是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的私家史,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使用请联系作者!作者微信:nifangliu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