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间谍工具有多牛?曾有四项技术领先世界
原题:揭秘中国人发明的四大间谍工具
本文作者 倪方六
这两年,自美国中情局雇员斯诺登事件后,间谍话题一直成为新闻热点。今天就与大家来聊聊间谍。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分别是造纸术、指南针、火药活字、印刷术。实际上,中国人发明的东西多得去了,比如中国人在间谍工具上的发明创造。
说到间谍工具,就不能不提一下间谍。间谍,就是所谓的“情报人员”,也叫特务、特工。西方学者认为,人类间谍鼻祖是公元前十世纪时名叫娣莱拉的菲利斯女人,实际上中国早在公元前二十世纪前后的夏代前期就出现了间谍,名叫女艾。
间谍出现都这么早,搜集情报的手段和间谍工具自然也不会落后。其中有四种为国际情报界人士瞩目,可谓间谍工具上的中国“四大发明”。
最原始的“窃听器”——听瓮
窃听是间谍搜集情报最古老的手段,也是现代特工必学教程。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发明了人类最早的“窃听器”——听瓮。
听瓮,其实就是一种口小腹大的罐子。使用时将听瓮埋在地下,在瓮口蒙上一层薄薄的皮革,有侦测需要时,侧耳伏在上面,“听”出周边的动静。需要的情况下,则直接让专业情报人员坐于瓮中,听辨声响,这叫“罂听”。为了减少情报失误,常会培训瞎子来执行“听”任务。瞎子眼睛不行,但听力往往超强,据说方圆数十里的动静,都能通过听瓮听出来。

图:听瓮
听瓮对付遂道攻城战,最为神奇。如清末曾国荃率领的湘军进攻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时,城内太平军便城墙脚下埋设听瓮,侦探城外敌军的动静,导致湘军一时无法得逞。不过最后天京还是让善于挖地道的湘军攻破了,这不是听瓮出错,而听瓮的人出了问题。
听瓮的发明距今约有2500年,《墨子·备穴》中对听瓮的制造和使用方法有详细的说明。在后来的使用过程中,听瓮得到了不断的改进,成为现代窃听器出现前最有效的窃听工具。如在唐代
,出现了葫芦状枕头形窃听器,休息时将窃听器枕在头下,外面一有动静便能察觉;到宋代时窃听器已相当实用,多功能窃听器——“矢服”,成为首选。

图:更高级的窃听器:矢服
沈括《梦溪笔谈·器用》中记载了这种窃听器。矢服,就是盛装箭(矢)的器具,矢服用牛皮来制作。当时侦察兵都会配备这种工具,需要当窃听时,拿出箭矢,吹足气,夜里枕在头下,几
里以内人马声都能窃听到。矢服利用的是空腔接纳声音的原理而发明的。另外,民间常用的窃听器还有“听管”,“隔墙有耳”就这么来的。
最难破解的“密电码”——反切码
现代间谍已离不开密码,这是保证情报安全的需要。中国人也是世界上使密码最早的,而且手法五花八门。
“阴符”,可以看作是最早的军事密码,它比较简单,使用时双方各执一半,以验真假。阴符依长短不同,代表相应的情报。因为上面没有文字,即便敌人缴获了,也不会知道是什么意思。

图:中国的密码专家、民族英雄戚继光
与阴符配合使用的还有“阴书”。所谓阴书,就是将一份完整的情报,写在三下,分别送出。在符书的基础上,后来又发明了代号、暗号、字验等间谍手段。特别是字验的发明,已与现代密电码原理十分接近,不同的是,它以字代替阿拉伯数字。
据《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记载,宋朝时官方便将常用的40个军事短语,分别用40个字来代替,然后编出一首40个字的诗,作为破译的“密码本”。
到十六世纪中叶,中国出现了真正的密码——反切码。其原理与现代密电码的设计原理完全一样,但却比现代密码更难破译,它使用汉字注音方法中的“反切法”,进行编码。
反切注音方法出现于东汉末年,是用两个字为另一个字注音,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切”出另外一个字的读音。“反切码”就是在这种反切拼音基础上发明的,发明人是著名的抗倭将领、军事家戚继光。
戚继光专门编了两首诗歌,作为“密码本”:一首是:“柳边求气低,波他争日时。莺蒙语出喜,打掌与君知”;另一首是:“春花香,秋山开,嘉宾欢歌须金杯,孤灯光辉烧银缸。之东郊,过西桥,鸡声催初天,奇梅歪遮沟。”
图:西方人发明的现代密电码机
这两首歌是反切码全部秘密所在。取前一首中的前15个字的声母,依次分别编号1-15;取后一首36字韵母,顺序编号1-36。再将当时字音的八种声调,也按顺序编上号码1-8,形成完整的“反切码”体系。
使用方法大概是这样:如送回的情报上的密码有一串是5-25-2,对照声母编号5是“低”字,韵母歌编号25是“西”字,两字的声母和韵母合到一起了是di,对照声调是2,就可以切射出“敌”字。戚继光还专门编写了一本《八音字义便览》,作为训练情报人员、通讯兵的专门教材。
被广泛使用的“密写术”——明矾水
中国古人的情报研究工作,其实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这可能与中国多战事,时分时合有很大的关系。不论是阴符阴书,还是字验、反切码,都是眼睛能看到的,为避免这种情况,在很早的时候,中国人又发明了“密写术”。
图:普通的明矾水竟然有特殊奇效
密写术是借用于一种特殊墨水,达到写字看不出的目的。这种特殊墨水并非什么高科技,虽然一般人都不知道,但来源却非常方便,其实就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明矾水。明矾水写出的字,干后在纸上根本看不出来,但如果浸入水中,字迹顿现。至于其显字原理,现在初中化学课本上都有交代,这里就不多说了。
明矾水这一特性的发现,虽然说现在算是小儿科,但在当年中国人这一发现还是相当了不起的。
中国史书上有不少秘写案例的记载。据《金史·宣宗本纪》记载,金宣宗贞佑四年(公元1216年),蒙古人围攻太原城,时太原最高军事长官(宣抚使)乌古论礼,“遣人间道赍矾书至京师告急”。这句话的意思是,乌古礼派间谍带着用明矾水写的密信,到京师告急,请求援兵。
康熙年间的“矾书案”,则是废太子胤礽利用密写术这种间谍手段引出的。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春,康熙亲征准噶尔,得到消息的胤礽决定利用这次机会解禁。他用重金买通了常为老婆(福晋)看病的医生贺孟頫,请贺带一份用明矾水书写的密信,潜到宫外。谁想这事让辅国公阿布兰侦知,矾书被截获,恢复皇太子地位的计划失败。
密写技术在现代的间谍活动,仍被广泛使用,但“墨水”的成份更为特殊,也不是水便能显现的,要用一种特别配制的药水(显影剂)才能读出。另外,除了明矾水,中国古人还用食用的米汤来写密件。
构造最简单的“无人机”——纸鸢
间谍能搞到情报是本事,如何将情报传递出去也是功夫。邮驿、烽火台都可以传递情报,但这并不满足所有间谍活动,特别是由交通员递送风险很大。在被盯上,一时无法脱身的情况下,自已亲送也不可能。
为此,中国人想了很多法子,如利用鸽子来当交通员,此即明人何守法《投笔肤谈》书中所记的“封鸽代谍”。但鸽子要训养,一般特工也用不了。中国古人就是聪明,发明了不需训养的“鸽子”——纸鸢,作为间谍情报传递工具。
鸢读yuān,通俗说就是老鹰。纸鸢是什么?这就是现在大家都会玩,且爱玩的风筝,“纸鸱”、“鹞子”、“木鸢”、“飞鸢”,都是纸鸢的另外叫法。
飞鸢相当于最原始的无人侦察机,其造价成本极低。而在纸鸢出现之前,中国人倒是真的设计也了一款无人侦察机——木鹊,这也是人类最早的航天飞行器。据《墨子·鲁问》记载,“公输子削竹木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木鹊不需要空中加油,就能飞行72小时,这是现代高技制造出的无人侦察机也无法做到的。
如果用于间谍活动,当是超级棒。可惜,这种技术早已失传,否则中国早成为航天大国了,美国人的间谍飞机也不敢随便飞到中国上空。
图:出于传递情报需要而发明的风筝
纸鸢发明于公元前的汉初,距今也有2000多年了,发明人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淮阴侯韩信。韩信是军事家,他是怎么想到发明纸鸢的?原来当时列侯陈豨造汉高祖刘邦的反,韩信与陈豨勾结,制作了纸鸢作为里应外合的信号,这也是最早用纸鸢来传递情报的实例。
纸鸢一般人都能制作,也方便控制,所以一经发明,便在军事、间谍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南北朝时期的“侯景之乱”中,当时被叛军侯景围困在都城建邺(今南京)台城内的梁太子萧纲,便是用纸鸢传递情报,搬来救兵的。
纸鸢也相当实用性,可以飞得老高,即便被敌方发现,也奈何不了,那时没有高射炮、导弹什么的,弓箭根本无法击落。唐朝时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谋反,围攻临洺城。守将张伾遂放纸鸢与朝廷援军取得联系。田悦当时也发现了飘过营房上空的纸鸢,知道是城内传递军情,赶紧找来“善射者”,但根本无法射落,纸鸢飞得“高百余丈”。
说明:梧桐树下戏凤凰·私家史,由著名历史学者、新浪亿万博主倪方六主持,内容以历史、考古、盗墓、风水、收藏为主,真相考证,秘闻杂陈,旧事重提,古事新说,提倡无负担阅读。文章除注明外,均为倪方六原创,有版权,请勿擅用!微信:nifangliu
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浙江余杭跳头遗址
发掘单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项目负责人杨金东跳头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中泰街道跳头村东北,遗址西南为天目山余脉,东北为杭嘉湖平原,遗址处于浙西山地丘陵区与浙北平原区的交界地带,遗址北侧南苕溪自西向东流过,地理位置十分独特。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6:04:270000中国考古百年 | 重庆考古的起点与百年回首
白九江今年是中国考古事业起步发展100周年,重庆最早的考古发掘至今100年的喜庆年份。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举办了《重庆考古百年图片展》,以示庆祝。一、重庆考古的起点为什么将重庆考古的起点确定在1921年呢?这是由于重庆考古与中国考古起步有极为密切的联系。我要新鲜事2023-05-07 15:11:460000一个学生问道:“老师,胡清是什么人,照这些符号看,他应该在这
苗君儒点了点头,他虽是考古学者,但对历史精通,看过不少有关唐史方面的书籍,他想起在一本野史上看到过胡清这个名字。唐昭宗时期,宦官刘季述弄权,紫金光禄大夫胡清曾在金殿之上痛骂刘季述。后来朱温逼唐昭宗迁都洛阳时,曾大开杀戒,杀了不少李氏皇族和大臣,还杀了胡清一家。自那以后,历史上就再也没有关于胡清的记载。不过民间传闻,胡清是受昭宗之命,携传国玉玺带太子出逃的。我要新鲜事2023-05-15 03:29:540000妃尸翻遍,玉骨凌乱,棺内宝物全被盗走,谁最早掘清陵?至今成谜
原题:民国最大规模盗皇陵运动上面几篇文章,说了民国时期北京昌平一带盗墓贼盗明朝皇家园陵的事情。从这篇开始,就来聊聊好多网友都知道的一些的清朝皇家陵园被盗的事情。一提起清朝皇家陵园,大家都会想起孙殿英,其实,最早盗清陵的,并不是孙殿英他们,最大规模盗清陵的也不是孙殿英他们,都是谁?图:位于河北遵化境内的清朝皇家陵园东陵,现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6:12:480000李学勤:谈“信古、疑古、释古”
前几年我应邀在一次小型学术座谈会上作了发言,后经友人整理,发表在《中国文化》第7期上,标题为《走出疑古时代》。1995年辽宁大学出版社印行我的小书,书名便移用了这个题目。对于有关问题,我本已没有新的话可说,只是发言中引到冯友兰先生的一个提法,未能详细说明,有些遗憾。这里想略谈几点,作为那次发言的补充。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