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末期的气候变暖和海岸带水涝灾害发展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刚上大学的时候,就常常听教授们讲,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过去这几十年,科学家们一直在喊“狼来了”。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去年的报告甚至为人类生存拉出了红色警报。
尤其是,全球有大约10亿人口居住在海岸带低地。而过去的地质记录告诉我们,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带会面临被海浪侵蚀、被海水淹没的风险。
但大家似乎又觉得,“至少我这辈子应该不会怎么样吧”。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一种想法,是因为海平面变化是一种非常大尺度的过程。
根据IPCC在2021年第六次评估报告中给出的预测,在SSP-8.5情景下,21世纪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可能达到12.6 mm/yr。如果只看这个数字,并把尺度降到我们的个人时间,海平面上升似乎变成了微乎其微的事件。
但是,全球海平面的年平均上升速率,是一个非常理论化的数字!把这个理论化的数字具体到某一个地方、某一个人群,将意味着会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只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知道“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我们的切实联系。
(一)良渚文化末期的海岸带水涝灾害发生过程
中国东部海岸带有长达数千年的新石器文化,期间曾经历多次气候和海平面波动。如果我们可以揭示这段历史中气候、海平面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具体过程,必将十分有助于应对当前的气候形势。
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是这些新石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良渚,已经被证明是东亚最早的史前国家。在浙江省杭州市北部的瓶窑镇,有一座大约5000年前的良渚人修建的古城,在邻近的众多山谷的出口,良渚人还修建了水坝,形成一个大型水利系统。
深蓝色为高坝系统形成的库区,浅蓝色为低坝系统形成的库区
然而,良渚的精英们在大约4400年前放弃了他们的王城,远走他乡,良渚古国随之崩溃。是什么原因导致良渚人突然放弃王城?
我们曾经在前期研究中提出,大约4500年前、良渚文化的末期,发生了一次相对海平面加速上升事件。根据我们的估算,当时杭州湾东南沿岸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大约为7.9±4.3 mm/yr,与我们当前形势非常相似。我们还提出,海平面上升及伴随的极端风暴事件增多,是触发良渚崩溃的重要环境因素。
接着,我们用数值计算技术,证明了导致鱼山遗址被废弃的台风事件,发生在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中,并且进一步模拟了该超强台风的可能情景。
然而,在完成这些工作后,我们得到的仍然只是一个模糊的画面。
因为鱼山遗址良渚文化时期堆积的地层,顶部被台风风暴浪严重侵蚀,导致我们无法重现从海平面开始上升、到这个遗址最终被海水淹没的完整过程。
宁绍平原上的良渚遗址,大多存在和鱼山遗址相似、即地层不连续的现象,因此我们把目光转向位于湾顶的良渚古城区域。
我们在古城东南部、内城墙和外城墙之间,获得了一个钻孔。良渚古城位于被天目山半包围的C型盆地,再加上城墙的保护作用,我们推测,良渚文化末期的超强台风不会对钻孔所在位置产生侵蚀作用,因此有望获得连续的地层记录。
钻孔的结果没有令人失望,我们获得了一个优质地层剖面。
在钻孔0.7-1.0 m深度,我们观察到有机质含量丰富,还有红烧土和陶片,测年结果显示,这是形成于良渚晚期的文化层。
在这个文化层的上方,覆盖了一层厚度约20 cm的异样沉积。首先,有机质含量非常明显地减少;其次,地层中包含了丰富的细砾和岩屑,这些粗颗粒沉积物和细颗粒的泥混杂在一起,说明是特殊事件的快速堆积。我们因此对这个钻孔的沉积物开展了细致的分析。
总有机碳(TOC)测量显示,在良渚晚期文化层,TOC含量自下向上明显增加,并且在顶部达到峰值。在氧化的环境,有机质很容易快速降解、难以保存。因此良渚文化层TOC的增加,反映了钻孔所在位置从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的转变,这种转变,应该是当地的水位上升所致。
碱土金属元素分析进一步显示,文化层顶部伴随TOC含量的快速上升,同时出现了Sr元素的逐渐增多(图中高亮的地方)。Sr元素主要富集于海洋环境,它的增加暗示了海水的入侵。由于此时Sr的含量仍明显低于海洋沉积物,因此我们推测这主要是咸潮入侵的结果。说明由于海平面的持续上升,杭州湾沿岸的咸潮入侵界面在向内陆地区推进。
文化层上覆的事件层,Sr含量继续上升但波动剧烈。与此同时,另一个碱土金属元素Ba的含量也增加并且在事件层的上部出现峰值。Ba元素主要富集于淡水环境,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富含Ba元素。因此,我们认为是台风事件形成了这一沉积:
一方面,台风造成的风暴潮增水(即潮水位显著上升)和海水倒灌,使来自海域的泥沙到达良渚古城从而使Sr含量增加;另一方面,台风强降水很可能造成天目山的山洪,洪水带来的泥沙也到达钻孔所在位置,由此造成Ba含量的增加。
因此,由于海平面的加速上升,良渚古城所在的位置,变成了容易被海水倒灌和洪水淹没的地方,良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的城池。
上述三个阶段,即从水位上升、到咸潮入侵和台风淹没,发生在距今4.6-4.3千年前、大约200余年时间内,甚至很可能发生在距今4480-4380年前的百年时间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有可能经历这三个阶段(或许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第二阶段!)。因此,水位上升和咸潮入侵可以作为海岸带洪涝风险的重要预警信号。
(二)良渚文化末期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良渚古城的地层记录,不仅再次证实了我们对于良渚末期海平面上升事件的猜想,而且给我们重现了海平面上升大背景下、海岸带水涝灾害的发展过程。但我们还有疑问:是什么驱动杭州湾沿岸良渚文化末期相对海平面的上升?这是一次局地性的、还是全球性的事件?
有一种猜想是,随着杭州湾两岸古地形、古岸线的演化,杭州湾的潮差可能发生变化,因此,良渚文化末期的海水入侵,是否由潮差增大、高潮位上升所致?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恢复了杭州湾两岸的古地形演变过程,并且模拟当时地形条件下的杭州湾天文潮情况。我们的模拟结果显示,从7600年前到4500年前,古宁波湾的平均大潮高潮位基本不变、甚至略有下降。因此,这一次相对海平面上升事件,必定不仅仅局限于杭州湾沿岸地区。
于是我们继续寻找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的地质记录。我们发现,格陵兰岛的最早定居者出现于距今4500年前!说明那个时候比较温暖的气候使格陵兰岛的部分冰盖融化、并形成适合人类定居的水土资源。
我们还发现,全新世东南极冰盖接地线(基岩、冰层与海水三者相接之处)的最后一次后退发生在大约4300年前(Prothro et al., 2020)。冰盖接地线的后退,意味着发生了重要的冰盖融化事件。
上述南北极证据,很好地证明了良渚文化末期的海平面上升是一次全球性的事件!当时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全球的海平面上升。另外,气候变暖也使影响/登陆杭州湾沿岸的台风事件增多、增强。良渚的崩溃,就是发生于这样的一个大环境。
因此,如果将我们当前的气候形势与良渚末期比较,我们会发现,我们正处于和良渚末期非常相似的气候变暖情景。良渚文化末期7.9±4.3 mm/yr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在百年时间尺度内就导致杭州湾沿岸频繁的水涝灾害。那么,我们很快也将面临相似的情形:即更加频繁或更加强的台风、更加高的风暴潮潮水位、更容易发生的暴雨积水,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中型食肉恐龙:肌肉龙 最原始的阿贝力龙科(体长6-8米)
肌肉龙是一种原始种属的阿贝力龙科恐龙,体长只有6-8米,属于中型恐龙的一种,诞生于白垩纪末期的森诺曼阶时期。第一批的肌肉龙化石是在阿根廷的内乌肯省发现的,其中包含了颅骨、脊椎碎片等。肌肉龙的外形特征我要新鲜事2023-05-09 02:23:000000朱棣迁都北京时 刘基已经死了28年 为什么说他参与了故宫设计
北京故宫的缔造始于一幅名为"八臂哪吒图"的设计图。据传,永乐帝派遣刘伯温和姚广孝两人前往北京筹划宫殿的设计。十天后,他们同时呈上各自绘制的设计图,结果令他们哈哈大笑:两张图都是八臂哪吒图!刘伯温在朱棣决定迁都北京时已经去世28年,他不可能亲自参与北京城池和皇宫的设计。但这个传说并非毫无根据。我要新鲜事2023-08-31 19:27:500000酋尔龙:阿根廷大型食肉恐龙(长6米/距今7000万年前)
阿根廷是恐龙时代草食性恐龙的乐园,这里气候适宜,植株茂盛,就连世界上最大的恐龙阿根廷龙都生活在此。而食草恐龙成堆的地方,自然少不了食肉恐龙,比如酋尔龙,它就是曾经生活在阿根廷的大型食肉恐龙,体长可达6米,以猎捕小型恐龙为食,接下来一起去认识看看。酋尔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2:46:270000新时代发展中的济南市考古研究院
济南市考古研究院为济南市文化和旅游局所属正处级事业单位,至今已走过25年的历程:1997年12月济南市考古研究所成立,编制8人;2000年9月,编制增至30人;2011年取得考古发掘团体资质;2021年6月,更名为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并逐渐增编至50余人。现有在编人员29人,其中考古项目负责人5人,高级职称8人,研究生以上学历15人。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21:210000李学勤: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我国的古代文明,是人类创造的有数几大远古文明之一,久已蜚声于世。尽管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古代社会性质有种种不同的见解,当时文明的辉煌绚丽,却没有人能够否认。我要新鲜事2023-05-29 21:33:3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