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末期的气候变暖和海岸带水涝灾害发展过程
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刚上大学的时候,就常常听教授们讲,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过去这几十年,科学家们一直在喊“狼来了”。
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去年的报告甚至为人类生存拉出了红色警报。
尤其是,全球有大约10亿人口居住在海岸带低地。而过去的地质记录告诉我们,随着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海岸带会面临被海浪侵蚀、被海水淹没的风险。
但大家似乎又觉得,“至少我这辈子应该不会怎么样吧”。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一种想法,是因为海平面变化是一种非常大尺度的过程。
根据IPCC在2021年第六次评估报告中给出的预测,在SSP-8.5情景下,21世纪海平面的上升速率可能达到12.6 mm/yr。如果只看这个数字,并把尺度降到我们的个人时间,海平面上升似乎变成了微乎其微的事件。
但是,全球海平面的年平均上升速率,是一个非常理论化的数字!把这个理论化的数字具体到某一个地方、某一个人群,将意味着会发生哪些自然灾害?只有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才能知道“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与我们的切实联系。
(一)良渚文化末期的海岸带水涝灾害发生过程
中国东部海岸带有长达数千年的新石器文化,期间曾经历多次气候和海平面波动。如果我们可以揭示这段历史中气候、海平面变化对人类社会影响的具体过程,必将十分有助于应对当前的气候形势。
长江下游地区的良渚文化,是这些新石器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良渚,已经被证明是东亚最早的史前国家。在浙江省杭州市北部的瓶窑镇,有一座大约5000年前的良渚人修建的古城,在邻近的众多山谷的出口,良渚人还修建了水坝,形成一个大型水利系统。
深蓝色为高坝系统形成的库区,浅蓝色为低坝系统形成的库区
然而,良渚的精英们在大约4400年前放弃了他们的王城,远走他乡,良渚古国随之崩溃。是什么原因导致良渚人突然放弃王城?
我们曾经在前期研究中提出,大约4500年前、良渚文化的末期,发生了一次相对海平面加速上升事件。根据我们的估算,当时杭州湾东南沿岸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大约为7.9±4.3 mm/yr,与我们当前形势非常相似。我们还提出,海平面上升及伴随的极端风暴事件增多,是触发良渚崩溃的重要环境因素。
接着,我们用数值计算技术,证明了导致鱼山遗址被废弃的台风事件,发生在海平面上升的大背景中,并且进一步模拟了该超强台风的可能情景。
然而,在完成这些工作后,我们得到的仍然只是一个模糊的画面。
因为鱼山遗址良渚文化时期堆积的地层,顶部被台风风暴浪严重侵蚀,导致我们无法重现从海平面开始上升、到这个遗址最终被海水淹没的完整过程。
宁绍平原上的良渚遗址,大多存在和鱼山遗址相似、即地层不连续的现象,因此我们把目光转向位于湾顶的良渚古城区域。
我们在古城东南部、内城墙和外城墙之间,获得了一个钻孔。良渚古城位于被天目山半包围的C型盆地,再加上城墙的保护作用,我们推测,良渚文化末期的超强台风不会对钻孔所在位置产生侵蚀作用,因此有望获得连续的地层记录。
钻孔的结果没有令人失望,我们获得了一个优质地层剖面。
在钻孔0.7-1.0 m深度,我们观察到有机质含量丰富,还有红烧土和陶片,测年结果显示,这是形成于良渚晚期的文化层。
在这个文化层的上方,覆盖了一层厚度约20 cm的异样沉积。首先,有机质含量非常明显地减少;其次,地层中包含了丰富的细砾和岩屑,这些粗颗粒沉积物和细颗粒的泥混杂在一起,说明是特殊事件的快速堆积。我们因此对这个钻孔的沉积物开展了细致的分析。
总有机碳(TOC)测量显示,在良渚晚期文化层,TOC含量自下向上明显增加,并且在顶部达到峰值。在氧化的环境,有机质很容易快速降解、难以保存。因此良渚文化层TOC的增加,反映了钻孔所在位置从氧化环境向还原环境的转变,这种转变,应该是当地的水位上升所致。
碱土金属元素分析进一步显示,文化层顶部伴随TOC含量的快速上升,同时出现了Sr元素的逐渐增多(图中高亮的地方)。Sr元素主要富集于海洋环境,它的增加暗示了海水的入侵。由于此时Sr的含量仍明显低于海洋沉积物,因此我们推测这主要是咸潮入侵的结果。说明由于海平面的持续上升,杭州湾沿岸的咸潮入侵界面在向内陆地区推进。
文化层上覆的事件层,Sr含量继续上升但波动剧烈。与此同时,另一个碱土金属元素Ba的含量也增加并且在事件层的上部出现峰值。Ba元素主要富集于淡水环境,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富含Ba元素。因此,我们认为是台风事件形成了这一沉积:
一方面,台风造成的风暴潮增水(即潮水位显著上升)和海水倒灌,使来自海域的泥沙到达良渚古城从而使Sr含量增加;另一方面,台风强降水很可能造成天目山的山洪,洪水带来的泥沙也到达钻孔所在位置,由此造成Ba含量的增加。
因此,由于海平面的加速上升,良渚古城所在的位置,变成了容易被海水倒灌和洪水淹没的地方,良渚人不得不放弃他们的城池。
上述三个阶段,即从水位上升、到咸潮入侵和台风淹没,发生在距今4.6-4.3千年前、大约200余年时间内,甚至很可能发生在距今4480-4380年前的百年时间内!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一生有可能经历这三个阶段(或许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第二阶段!)。因此,水位上升和咸潮入侵可以作为海岸带洪涝风险的重要预警信号。
(二)良渚文化末期海平面上升的原因
良渚古城的地层记录,不仅再次证实了我们对于良渚末期海平面上升事件的猜想,而且给我们重现了海平面上升大背景下、海岸带水涝灾害的发展过程。但我们还有疑问:是什么驱动杭州湾沿岸良渚文化末期相对海平面的上升?这是一次局地性的、还是全球性的事件?
有一种猜想是,随着杭州湾两岸古地形、古岸线的演化,杭州湾的潮差可能发生变化,因此,良渚文化末期的海水入侵,是否由潮差增大、高潮位上升所致?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恢复了杭州湾两岸的古地形演变过程,并且模拟当时地形条件下的杭州湾天文潮情况。我们的模拟结果显示,从7600年前到4500年前,古宁波湾的平均大潮高潮位基本不变、甚至略有下降。因此,这一次相对海平面上升事件,必定不仅仅局限于杭州湾沿岸地区。
于是我们继续寻找世界其他地区同时期的地质记录。我们发现,格陵兰岛的最早定居者出现于距今4500年前!说明那个时候比较温暖的气候使格陵兰岛的部分冰盖融化、并形成适合人类定居的水土资源。
我们还发现,全新世东南极冰盖接地线(基岩、冰层与海水三者相接之处)的最后一次后退发生在大约4300年前(Prothro et al., 2020)。冰盖接地线的后退,意味着发生了重要的冰盖融化事件。
上述南北极证据,很好地证明了良渚文化末期的海平面上升是一次全球性的事件!当时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盖加速融化,从而导致全球的海平面上升。另外,气候变暖也使影响/登陆杭州湾沿岸的台风事件增多、增强。良渚的崩溃,就是发生于这样的一个大环境。
因此,如果将我们当前的气候形势与良渚末期比较,我们会发现,我们正处于和良渚末期非常相似的气候变暖情景。良渚文化末期7.9±4.3 mm/yr的相对海平面上升速率,在百年时间尺度内就导致杭州湾沿岸频繁的水涝灾害。那么,我们很快也将面临相似的情形:即更加频繁或更加强的台风、更加高的风暴潮潮水位、更容易发生的暴雨积水,我们是否已经做好准备?
【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明中都城遗址
明太祖朱元璋在其故乡临濠所建都城的遗址。位于安徽省凤阳县。朱元璋即帝位以后,建都南京,而以临濠为中都,于洪武二年(1369)开始兴建,至洪武八年停建。由于兴建和使用的时间短暂,未形成政治中心,但它城市规划上的某些布局,包括宫城内的宫殿布局,却影响了明北京城的规划。该址在1949年以前,未引起学术界的重视。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0:51:130001楚国超级大墓,墓穴深到让盗墓贼绝望,官方动员2万人才找到墓室
在中国的古代历史长河中,众多的古墓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历史记忆。其中一座引人瞩目的楚国超级大墓,以其巨大的规模和深不可测的墓穴而闻名于世。这座位于湖北省的包山大冢,被誉为“楚国的百科全书”,不仅是古代楚国文化的珍贵代表,也是一段扑朔迷离的历史之旅。早在1986年,湖北省荆门市准备修建一条铁路,一场偶然的意外引发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历史探索。我要新鲜事2023-09-22 19:46:280000祁连山出土千年古墓 专家根本不敢看墓志铭(出土古墓)
甘肃发现的墓葬是吐蕃吐浑王的墓。在2019年,我国考古工作人员在甘肃工作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大型的墓葬,连忙召集了全省的多个考古队前来帮助,考古队在发掘之后已经发现了。这里应该是一个唐朝时期的墓葬,虽然已经过了这么长时间,不过真题保存的非常好,并且也没有发现盗洞,也就是说还没有盗墓贼来到过,于是他们在得到了上级的批准之后就开始了对于这个墓葬的发掘。墓中文物我要新鲜事2023-05-05 21:02:290000这个盗墓贼太倒霉,和同伴内讧被封于唐代古墓中,墙角枯坐上千年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封建时期,古人的迷信表现的各个方面,首先很多站在权利中心的君王他们选择相信这个世界上有长生不老药,甚至不惜花费重金,浪费人力、物力到很远的地方去寻求长生不老药,而后来在发现无法改变生老病死这一现象的时候,很多的君王就选择修建庞大恢弘的死后地宫。我要新鲜事2023-05-19 18:29:490000霍巍:西藏早期游牧文化聚落的考古学探索
一、早期游牧文化聚落考古理论的提出本文所称的“早期游牧文化”,是指中国古代游牧民族文化。就本文所具体讨论的西藏高原这一区域而言,包括了从吐蕃王朝兴起之前的史前时代以及吐蕃王朝时代这样一个年代范围之内,主要集中于汉唐时期,大致可与考古学界所提出的西藏“早期金属器时代”和吐蕃王朝时代这两个时空概念相对①。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1:58:1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