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中国百年考古史(下)
1962年吉林省博物馆对吉林集安高句丽墓葬进行清理;这里保存着高句丽文物山城、陵墓、碑石、上万座古墓和众多的出土文物,构成令世界瞩目的洞沟文化。从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开始,集安市作为高句丽政权的都城长达425年之久。
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被称为“洞沟古墓群”。其中至少有17座王陵,已知壁画墓30余座,中大型贵族墓数千座,1928年,集安工商各界集资修成木结构碑亭,好太王碑得以保护。连同国内城中的高等级建筑遗迹和丸都城宫殿遗址,展现了高句丽崛起过程中政治、文化、军事、经济、风俗的多方位变迁轨迹。
江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并发掘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附近的小荷山脚。是一处罕见的世界级洞穴遗址,年代距今约20000年至9000年,具有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向新石器时代早期过渡的特征。
60年代初到90年代由北京大学考古学系、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美国安德沃考古基金会(AFAR)组成联合考古队先后进行了五次发掘,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蚌器等人工制品和动物骨骼等。其中最特别的是年代超过万年的夹粗砂条纹陶、绳纹陶,是世界上发现年代最早的陶器标本之一。此外,还发现了12000年前的野生稻植硅石和一万年前的栽培稻植硅石,这是现今所知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揭示了人类社会由旧石器时代的攫取经济过渡到以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生产经济为主的新石器时代的历史进程。
1962年,考古所组建汉魏洛阳故城工作队调查发掘汉魏洛阳城遗址;这里就是司马光写的“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的洛阳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城东15公里。
汉魏洛阳故城是中国历经朝代最多、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遗址,始建于西周时期,经过长期的修缮和增筑,规模不断扩大,北魏时期达到顶峰,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是当时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城市,也是这一时期丝绸之路东端最重要的国际性商贸大都市,即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至唐初时被废弃,建城史长约1600年。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由三个城圈组成,从内到外依次是宫城、内城、外郭城。其中轴线的萌芽和形成,是都城规划发生的一次转折性变化,影响后代都城规划长达千年,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作用。是位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核心地区的重要古都遗址。
琉璃河考古工作队第一次发掘北京琉璃河西周燕国都城遗址与墓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西部,是周昭王八年(前1045年)燕国的初都所在地,是西周考古中发现的一处集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为北京城的发源地之一。琉璃河遗址的发现,将北京的建城史上溯至3000多年前。
20世纪40年代,琉璃河遗址被发现。琉璃河遗址经过发掘发现了城址,还发掘出了燕国贵族墓葬区,并出土了一批带有燕侯铭文的青铜器,对研究燕国早期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1963年北京大学考古系等首次发掘山西曲村-天马遗址;位于山西省的曲沃、翼城两县境内,是西周时期晋国的早期晋侯墓地,年代为距今2800~3000年。其埋葬时代几乎贯穿整个西周时期。
总面积约10平方公里,已揭露面积达2万平方米。遗址内现已发现8组17座晋侯及其夫人墓葬、陪葬墓4座、祭祀坑数十座,并探明车马坑5座。出土有华丽精美的玉器、青铜礼器等随葬品以及陶器、石器、骨器等遗物万余件。墓内随葬的玉器种类繁多,装饰华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西周时期等级最高的玉器。
敦煌艺术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发掘清理莫高窟殿堂遗址。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发现藏经洞以后,斯坦因、伯希和、奥登堡等人对敦煌石窟进行调查、记录、测绘和拍摄。20世纪40年代,中国学者纷纷来到敦煌,如张大千、谢稚柳、王子云、向达、夏鼐、石璋如、劳幹、阎文儒等都对敦煌石窟进行了考察、记录、测绘和研究。
1962年宿白在莫高窟作了题为“敦煌七讲”的系列讲座,在理论和方法上为敦煌石窟考古奠定了基础,同年,敦煌文物研究所正式设立考古组。1963年,敦煌文物研究所迎来北京大学考古专业毕业的樊锦诗、马世长,敦煌石窟考古工作得到了加强。1988~95年,由彭金章领队对莫高窟北区243个洞窟进行了全面科学的清理发掘,发现了不同类型和功能的洞窟,出土了大量珍贵的遗物,基本弄清了北区石窟的全貌和内涵。
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陕西蓝田公王岭发掘出蓝田人头盖骨;位于陕西省蓝田县东公王岭和县西北陈家窝村。1963年9月,在陈家窝村厚30米左右的红色土层底部,发现了一个老年女性下颌骨化石。1964年5月又在公王岭红土底部的钙质结核土中,发现了一个不完整的中年女性头骨化石,两地相距约30公里。经测定公王岭发现的古人类化石距今约100万年,陈家窝距今60万年。
考古所调查发掘黑龙江宁安唐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唐代渤海国(689~926)都城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镇西约3公里处。20世纪初,日本和俄国人作过调查。1933~1934 年日本原田淑人等对宫殿殿址、门址、寺址等进行大规模发掘,1939年出版了发掘报告《东京城》。
1964年中朝联合考古队对部分遗址进行钻探和发掘。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黑龙江省文物考古部门又对宫城第一宫殿东、西廊庑遗址和若干门址进行发掘。证实渤海国都城是经过精心设计而建造起来的规模宏大的宫城,它的布局设计和建筑风格受到唐朝都城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都城设计的历史传统。
考古所等组建元大都考古队,调查发掘元大都遗址。位于北京市旧城的内域及其以北地区。是元世祖至元四年(1267)以金代大宁宫(今北海琼华岛)为中心创建的。对元大都的研究和考察始于20世纪30年代。50年代后,经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和考古调查、发掘、钻探,对元大都的平面规划作了复原。1964年进行了发掘工作。
元大都在规划中还注意促进商业的发展,并有发达的给排水系统和完善的军事防御、对内监督设施。在当时是世界上有名的大都市。元大都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元代都城的布局、结构及风貌,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965年中国地质科学院科考人员在云南元谋县上那蚌村附近发现元谋人牙齿化石;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1965年5月1日,国家地质部地质研究所的地质工作者钱方在元谋县上那蚌村发现两颗人类牙齿。
197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省博物馆、元谋县文化馆联合发掘了元谋人遗址。地层中出土了6件石器,3个层位中分布有大量碳屑,说明“元谋人”不仅能制造工具,而且不能排除会用火的可能性。1976年,中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的李普等人用古地磁方法,测定元谋人的时代为距今170万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发现甑皮岩遗址;位于广西桂林市象山区独山西南麓,1965年发现,总面积约260平方米,文化堆积最厚达3.2米,年代距今12000—7000年。甑皮岩遗址的发掘,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华南地区人类的生产生活面貌。
1965年发掘临淄齐国故城,总面积15.5平方公里。故城大体呈不规整长方形,分为大城与小城两部分。齐故城先后作为周代齐国都城与汉代齐国首府,为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早期城市之一,也是古代东方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古代都城和周汉文化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
1968年考古所等发掘河北满城汉墓。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陵山之上,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西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二月,刘胜薨,窦绾葬于西汉元鼎四年之后、太初元年之前,即前113~前104年之间。1968年5月23日下午3时许,解放军某部工兵团在满城县城西南约1.5千米处的陵山主峰东坡开凿隧道时,发现满城汉墓。
满城汉墓墓内除了华丽的陈设和棺椁外,发掘中还出土各类文物1万多种。其中仅金银器、玉石器、铜器、铁器等精品便有4000多件,各类铜灯19件,尤以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铜博山炉等最为珍贵。其中靖王、窦绾两套完整的玉衣,也是中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
1970年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金银器窖藏。
1971年陕西文管会等发掘唐代尉迟敬德墓、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
1972年湖南省博物馆等发掘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湖南省人民医院里,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马王堆汉墓于1972年~1974年先后进行3次考古发掘,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三座都是北侧有墓道的长方形竖穴,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墓底和椁室周围,都塞满木炭和白膏泥,然后层层填土,夯实封固。
二号墓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墓葬共计出土1具保存完好的女尸、棺椁、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西安半坡博物馆开始发掘陕西临潼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城北,地处临河东岸的第二台地上。1972~79年,西安半坡博物馆和临潼区文化馆合作,由巩启明等主持进行11次大规模发掘。年代为公元前4600~前4400年左右,史家类型为前3690年。遗址最上层,还有少量的陕西龙山文化遗存。
姜寨发掘的主要收获是:为研究关中地区仰韶文化的发展序列提供了重要依据;揭露了半坡类型的一处聚落遗址,其保存之完好,布局之清晰是前所未有的;发现的大量遗迹、遗物,了仰韶文化诸方面的内容。
山东省博物馆等发掘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市区银雀山西南麓,1964年被发现,1972年至1986年先后发掘一百余座墓葬,大多是西汉前期墓葬。1972年4月在银雀山发掘古墓两座,定为银雀山一号、二号墓。
墓址开凿在岩石上,为长方形竖穴,均为一椁一棺。椁内有隔板一侧放棺、一侧为边厢,边厢内放置随葬器物。考古人员在边厢里发现的竹简。经专家整理,其中有中国古代四大兵法《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和《墨子》《管子》《晏子春秋》《相狗经》《曹氏阴阳》等先秦古籍。二号墓出土的《汉武帝元光元年历谱》是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历谱。失传1700多年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的同时出土,解开了历史上孙子和孙膑是否一人、其兵书是一部还是两部的千古之谜。
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调查发掘银川西夏王陵。1938年,德国飞行员乌尔夫·迪特·格拉夫·楚·卡斯特将他在中国航拍到的相片整理成《中国飞行》一书,其中在银川拍摄的照片中出现了西夏王陵。
1972年,中国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正式作出挖掘西夏王陵的决定。这次发掘活动的负责人为王冶秋,宁夏回族自治区展览馆承担西夏王陵的主要发掘工作。截至2014年,已经确定7号陵的墓主人为西夏仁宗李仁孝,182号墓主人的身份为梁国正献王嵬名安惠,其余墓主人的身份的确切证据尚在发掘之中。
1973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第一次发掘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河姆渡镇河姆渡村的东北,年代约7500~5300年前。1973年夏,当地农民建设排涝工程掘土时发现。同年,浙江省文管会、浙江省博物馆在这里进行了首次大规模发掘。
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上下叠压着四个文化层。河姆渡遗址出土陶片达几十万片,还有陶器、骨器、石器以及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等大量珍贵文物。证明当时的稻作农业水平已经处在中国稻作农业史上比较成熟的阶段,其干栏式木构建筑技术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最重要源头。
中国历史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发现并发掘湖北大冶铜绿山矿冶遗址。位于大冶市城区西南约4km的金湖街道办,是迄今为止我国保存最好、最完整、采掘时间最早、冶炼水平最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铜矿遗址。
从商代晚期一直延续到汉代开采和冶炼的古铜矿遗址,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地表积存了约40万吨古代炼铜渣。发掘出自西周(约公元前9世纪)至西汉末(公元1世纪)的采矿井、巷360多条(个),古代冶铜炉7座。其规模之宏大、采冶时间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冶炼水平之高,生产组织分工与管理之严谨,文化内涵之丰富在中国乃至世界矿冶史上都是十分罕见的。
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辽宁省博物馆等联合发掘辽宁营口金牛山遗址;位于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永安镇西田村村西的孤立山丘,海拔69.3米。山南有一大型溶洞,约26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溶洞里开始有远古人类居住。
1945年,在金牛山遗址境域开山取石时,发现了动物化石;1972年,辽宁省文物普查时,金牛山遗址被发现。1984年,遗址中发现了同属一个个体的人骨化石,被学术界命名为金牛山人。他是最完整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具有直立人向智人过渡的性状,为中国、东亚人类连续演化的论述提供了新的例证。
大葆台古墓发掘领导小组正式发掘北京大葆台汉墓;位于北京市丰台区郭公庄西南部,1974年8月至1975年6月进行考古发掘。这座大型竖穴土坑木椁墓主人为广阳顷王刘建及其夫人,首次通过考古发现证实了史料典籍中所记“黄肠题凑”。出土的“渔”字铁器为研究西汉燕国冶铁史提供了珍贵实物。
湖北省博物馆文物考古队等首次大规模发掘湖北黄陂盘龙城商代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处在盘龙湖半岛,东南西三面环水,是长江流域发现的夏商时期规模较大、出土遗存较为丰富的城邑遗址,也是武汉城市文明的源头。
遗址于1954年被发现后,发掘了城址、宫殿等大型建筑及多座高等级贵族墓葬,出土有数百件青铜器、陶器、玉器、石器和骨器等遗物。内城包括宫殿区、居民区、墓葬区和手工业作坊区几部分。通过盘龙城遗址的考古发现,认识到二里头及二里冈等中原文化在南方大范围的同一性,认识到夏商王朝的政治版图到达了长江流域。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平山战国时期中山王墓;位于河北平山县三汲村,1974年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在平山县三汲乡的南七汲村发掘战国墓葬,出土了为数庞大的车马坑与陪葬墓,并同时发现中山国的都城灵寿古城。
仅中山王一号和六号墓出土文物达19000余件,其中刻铭铁足铜鼎、铜方壶、铜圆壶、中山侯钺、山字形器、铜错金银龙凤方案、十五连盏灯、银首人俑灯、虎噬鹿器座、牛器座、犀牛器座、双翼铜神兽以及带有压划纹的磨光黑陶鼎、石制六博棋盘、鹰柱大盆,大量的玉龙、玉虎、玉人等,则以精巧的做工,独特的造型,反映了中山国手工业在铸造冶炼及工艺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术。出土文物还发现有两壶保存2200余年仍良好的酒,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酒。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临潼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宴寨乡西扬村的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后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
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坑内置放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秦始皇兵马俑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俑群,也是举世罕见的艺术珍宝。
1974年春天,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发现乐都柳湾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由考古所青海工作队及青海省文物管理考古队经过连续六年发掘之后,清理墓葬1700余座,出土珍贵文物35000余件,其中各种形制的彩陶器皿达15000件之多,真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彩陶王国。
柳湾墓的随葬品有陶器、装饰品和海贝等。出土人面纹和彩塑人像彩陶壶。柳湾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马厂类型最丰富、珍贵,其数量之众,造型之美和花纹之繁缛,为其他古文化之冠。
1975年湖北省博物馆等发掘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位于中国中部湖北省的云梦县,1975年底,墓葬中出土了1100余枚秦代竹简(秦代包括秦统一前的秦国与统一后的秦朝),以及金属器物、生活用品,包括毛笔、石砚、墨块等文房用具。
竹简上的秦代隶书,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记载了秦代法律、医学等诸多内容,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197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河北省阳原县与山西省阳高县交界的许家窑-侯家窑遗址发掘出一批早期智人化石和石制品。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和邯郸市文物保管所正式发掘磁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武安市西南约16公里,1976年开展正式发掘,年代距今8000年左右。遗址中多个窖穴出土相当数量的粟,确认已经存在人工栽培粟和黍作物,被确立为世界粟的发祥地。
1977年开封亦工亦农文物考古训练班在河南新郑发掘裴李岗文化遗址;位于新郑市西北约8公里的裴李岗村西,遗址年代距今9000~7000年。
1977年,新郑县文管会又在裴李岗村发现了舌状形石铲和泥质红陶双耳壶,初步认识到是有别于仰韶文化的遗物。随即开始对裴李岗遗址的第一次小型发掘。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空白,被命名为“裴李岗文化”。
河南省博物馆等发掘登封王城岗遗址,位于中国河南省郑州市的登封市告成镇八方村东侧的土岗上,当地群众称“望城岗”。王城岗遗址现存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一处以中原龙山文化类型中晚期为主、兼有新石器时代早期裴李岗文化和相当于夏代的二里头文化与商周文化的遗址。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批重点六大都邑之一,龙山时代文化城址。最新的解读是,王城岗小城有可能为“鲧作城”,而大城才是“禹都阳城”。
1978年西藏文管会同四川博物馆、国家文物局第一次清理卡若遗址;位于中国西南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城东南约12公里的卡若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年代为距今5000~4000年,该遗存被命名为卡若文化。
卡若遗址于1977~79年、2002年进行过三次发掘,发掘面积达3040平方米,是考古界公认的西藏三大原始文化遗址之一。这里出土有房屋遗迹二十多座,还有许多石制生产工具以及谷物、兽骨等,对研究西藏早期历史有重要价值。
湖北省博物馆发掘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曾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岩坑竖穴木椁墓。无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长16.5米,东西宽21米,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
曾国是西周初期周天子分封镇守南方的重要邦国。墓中随葬以九鼎八簋和编钟、编磐为主的礼乐器,十二律俱全的64件青铜双音编钟、玲珑剔透的尊盘和完整地书写二十八宿名称的衣箱等,体现了先秦时期中国在艺术、技术、天文等方面的极高成就。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开始发掘甘肃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东北45千米处的五营乡邵店村东侧。1958年发现,1978~84年,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对大地湾遗址进行了七年连续考古发掘,距今7800~4800年。
该遗址出土出土陶,石、玉、骨、角、蚌器等文物近万件,发掘房址241座。最早的彩陶,最早的宫殿式建筑,神秘的彩绘符号和地画等,展现出西北地区史前辉煌的成就。
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河南省博物馆发掘淮阳平粮台龙山晚期城址。
1980年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系正式发掘台湾卑南遗址。位于台湾省台东市西北部,是台湾发掘范围最大,出土文物最多的遗址,年代大约距今两三千年前。卑南遗址居住区内的建筑遗存以板岩石板筑基为特色。墓葬区内出土石板棺近2000余具,是环太平洋及东南亚地区规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遗址。随葬品中除常见的陶质及石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外,更多的是各种玉器,在随葬品中数量最多,造型多样,制作精良。
1981年辽宁省博物馆发现并发掘凌源-建平牛河梁遗址群。位于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凌源市境内。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距今5650~5150年。
遗址于1981年发现,1983年开始发掘,牛河梁红山文化坛、庙、冢等遗址和珍贵玉器的发现,以确凿而丰富的考古资料证明,早在5000年前的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形态就已经发展到原始文明的古国阶段。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确是中华民族寻祖问源的圣地、东方文明的曙光。
1983年考古所对兴隆洼遗址进行首次发掘;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乡兴隆洼村东南。1983年春到2000年,对兴隆洼遗址先后进行了8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房址153座,最大的房址总面积达140平方米。
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器是中国年代较早的磨光真玉器。确立了兴隆洼文化的命名,完善了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序列,为其后的赵宝沟、红山文化找到了直接源头。它是国内第一个全部揭露出房址、灰坑、环壕等生活遗迹的史前聚落,确立了西辽河流域与黄河流域平行发展、相互影响的历史地位。是世界范围内小米的独立起源地之一。
考古所发现河南偃师商城遗址;位于洛阳偃师,是一处二里岗文化(商代早期)时期的遗址,夏商文化界标。为商汤灭夏后所建,总面积约2平方公里。北靠邙山,南临洛水。
洛阳偃师商城遗址,覆盖在地面下1-4米。1983年春在配合基建工程中发现,考古所进行多次发掘,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提供的系列测年数据,其始建年代被推定为约公元前1600年;偃师商城第三期早段的年代被推定为公元前1400年前后,则这座城址由兴到废经历了约200年时间,被学界视为夏商文化界标。
洛阳偃师商城遗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南北长1700余米,东西宽1215米~740米,包括大城、小城、宫城三重城垣。城址内发现有城门、道路、宫殿、居址等遗迹,并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铜器、玉器等遗物。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首次到舞阳贾湖遗址试掘;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距今约9000~7500年,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
出土我国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骨笛和家养猪以及原始刻画符号,在我国乃至世界音乐史、汉字起源研究中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陶器壁残留物的分析表明贾湖当时存在有经发酵而成的酒精饮料,可以称为迄今我国发现最早的酒。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等正式发掘广州西汉南越王墓;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的象岗山上,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赵眜是赵佗的孙子,号称文帝,公元前137年至122年在位。该墓于1983年6月被发现,挖掘完毕即在原地建立西汉南越王博物馆。
1983年发掘时,出土文物中有“文帝行玺金印”一方以及“赵眜”玉印,证明陵墓主人的身份。是岭南地区所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唯一汉代彩绘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万余件,其中“文帝行玺”金印、玉角杯、错 金铭文虎节、印花铜板模、平板玻璃铜牌饰等文物具有重大历史、科学、艺术价值,集中反映了两千年前岭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
邺城考古队对邺城遗址进行调查发掘;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县。历史上的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都城遗址,由南北二城构成。邺北城是建安九年(204)曹操封魏王后营建的国都,曹丕代汉移都洛阳后,以此为北都。毁于隋代。
2012年1月,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北吴庄邺城城墙附近发现了佛造像埋藏坑,挖掘出土2895件东魏、北齐石造像及残件,是已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最多的佛教造像埋葬坑。
临安城考古队发掘南宋临安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部凤凰山东麓一带,为南宋首都历时近140年。老虎洞官窑窑址位于杭州市凤凰山与九华山之间一条长约700米的狭长溪沟的西端,发现有龙窑、素烧炉、采矿坑、练泥池、釉料缸、辘轳坑、房基等一大批制瓷遗迹,出土了大批精美的南宋时期瓷片,大部分学者认为老虎洞南宋窑址就是文献记载的南宋修内司官窑。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景德镇御窑厂窑址。位于景德镇市珠山区,面积约54300余平方米。御窑厂是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和供奉瓷器的皇家瓷厂,是我国烧造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工艺极为精湛的官办窑厂。自上世纪70年代起,在御窑厂遗址范围内先后进行了30余次考古发掘,揭示了御窑厂自明初创立至清代的不同时期遗迹,出土了一大批明代各朝的落选、贡余、试制御用瓷器,发现了始建于明代初年的东、西、北围墙,洪武至万历时期的葫芦形和馒头形窑炉,埋藏瓷器的堆积坑和文化堆积层,不同时期的制瓷作坊等遗迹。明清御窑厂是中国古代制瓷手工业的集大成者,代表了当时世界制瓷业的最高水平。
1986年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四川广汉三星堆商时期祭祀器物坑;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距今4400~2950年,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
1927年发现,勘探面积12.09平方公里,发掘面积1.8万平方米。出土的青铜大立人、青铜面具、青铜神树等,都是旷世神品。而以金杖为代表的金器,以满饰图案的边璋为代表的玉石器,亦多属前所未见的稀世之珍。
1987年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正式发掘扶风法门寺塔基和地宫;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1987年5月5日至12日,舍利地宫打开期间共发现有4枚舍利。法门寺地宫是迄今所见最大的塔下地宫。
宝鸡法门寺地宫其出土了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铜浮屠、八重宝函、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佛教至高宝物,法门寺珍宝馆拥有出土于法门寺地宫的两千多件大唐国宝重器,为世界寺庙之最。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凌家滩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铜闸镇长岗村凌家滩,总面积约160万平方米,1985年发现,迄今已进行12次发掘,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它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时期最大的超大型聚落,出土的大量精美神秘的玉器,反映出其是中国史前制玉的第一个高峰,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
1989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江西新干商代大墓。该年9月20日,新干县大洋洲乡程家村村民在涝背沙洲取土修护赣江大堤过程中,意外地发现了十多件呈墨绿色的青铜器,后经科学发掘,出土物极其丰富,主要有铜器、玉器、陶器等,共1300多件,其中铜器475件,玉器754件,陶器139件,以青铜器最为引人注目。
青铜器类别繁多、器形复杂、年代早晚跨度达数百年。根据出土物推测,当时这一地区曾经存在一支与商文化并存发展的地方文化,墓主人可能就是当地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或其家族。
1990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清理发掘元上都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上都镇以东20千米处,占地25000多公顷。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元上都城址由宫城、皇城、外城和关厢四大部分组成。元上都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形成了以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层、放射状分布,既有土木为主的宫殿、庙宇建筑群,又有游牧民族传统的蒙古包式建筑的总体规划形式。它是蒙古高原南部、中国北方草原地带保存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地下埋藏文物最为丰富的草原都城遗址。
上世纪九十年代
1991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始发掘湖南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国南方史前大溪文化至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遗址,距今6500-4300年。迄今中国唯一发现时代最早、文物最丰富、保护最完整的古城遗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城市”。
1979年湖南省文物普查时,澧县考古工作者首次发现城头山遗址。1991年至2011年,由湖南省考古所主持,澧县进行了1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近9000平方米,先后出土有古城遗址、氏族墓葬、大型祭坛、灌溉设施完备的水稻田等大批珍贵文物。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代表了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古文明的发展高度,对研究人类文明的起源、早期城池的建立以及阶级、国家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1993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道县玉蟾岩遗址进行第一次考古发掘。位于湖南省道县寿雁镇白石寨村附近。遗址于1988年发现的,1993年、1995年湖南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先后两次对这个遗址进行过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棒器、动物骨头残骸、种子,栽培水稻的谷壳标本和陶器。
玉蟾岩遗址是一处文化性质单纯、文化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洞穴遗址。遗址内出土有制作粗糙的原始陶器、石器、骨器、角器以及穿孔蚌器。原始陶器火候很低,夹杂大量粗沙,质地疏松,复原后呈釜形器,这是中国已知最早的陶制品之一。
1994年 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联合发掘狮子山楚王墓。徐州地区的汉楚王陵从汉初一直延续到汉末,是我国汉代诸侯王陵中保存最完整的一个系列。自1972年正式发掘第一座崖洞墓以来,累计已发现8处17座墓葬,主要为崖洞墓,墓葬特点均为“凿山为葬,斩山廓”的大型崖洞墓。
1995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发掘金沙遗址;位于四川成都市区西北的金沙、黄忠等村,发掘面积30万平方米,时代距今4000~2500年,其中商周遗存是堆积主体。遗址内发现有大型建筑基址、祭祀区、一般居住址、大型墓地等重要遗存。金沙遗址极大地拓展了古蜀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再次证明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并发掘南越国宫署遗址。
山东青州博物馆正式发掘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的青州市。1996年10月7日,青州博物馆在青州龙兴寺遗址内勘探并抢救性发掘了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并在博物馆展出。龙兴寺约始建于北魏时期,元末明初废弃,是一处延续千余年的著名佛教寺院。
窖藏坑位于寺院遗址最北部,南北长8.7米、东西宽6.8米,坑内有规律地埋藏着北魏东魏、北齐至隋、唐、北宋时期石灰石、汉白玉、花岗岩、陶、铁、木及泥塑等各类佛教造像400余尊。
1997年考古所和香港古物古迹办事处联合发掘香港马湾岛东湾仔北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香港马湾岛东北角东湾仔沙堤北端,遗址总面积3000平方米,属珠江口地区典型的海湾上升沙堤遗址,约距今5700~2500年。在墓葬中保存较好的古代人类遗骸,是香港以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
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现上山遗址;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黄宅镇渠南、渠北和三友村之间,目前已进行4次发掘,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分下、中、上层三个阶段堆积。主体遗存是下层,约距今11000~8600年,是东亚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定居群落,是中华万年农业定居的实证,被学界认为是世界稻作农业起源地。
二十一世纪
2001年考古所等联合对喇家遗址进行第一次发掘。位于青海省民和县官亭镇喇家村,占地面积约67.7万平方米,距今约4000年。1981年发现该遗址,以齐家文化为主的大型聚落遗址,其保留的史前地震和黄河大洪水或山洪等多重灾难遗迹,是国内首次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史前灾变现象,遗迹现场有母抱子、大护小、人们相拥相护的感人场景。
2002年“南海Ⅰ号”水下考古队对沉船进行试掘;沉船位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现。该沉船是迄今为止中国水下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亦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遗迹。沉船的船体结构基本较好地保存于海泥之下,发掘提取的文物种类丰富,至今出土文物已逾18万件,主要有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等,其中瓷器达16万件套,金器200余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其蕴藏的文物船体、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信息总量极为庞大,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外物质文化交流的直接桥梁和宝库。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发掘湘西里耶古城,发现秦代简牍;位于湖南省湘西自治州龙山县里耶镇,残存部分面积近2万平方米。发现秦代简牍三万七千余枚,为秦朝时期的官署档案,简牍数量远远超出过去所出秦简的总和。秦简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户藉、开垦、田赋、徭役、奴隶、仓储、津渡、邮驿、军备、司法、刑徒、祭祀、日常事务等等,真实呈现出秦代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制度和当时的社会风貌,从根本上改变秦代学术史的面貌。
2004年启动国家“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200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甘肃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进行发掘。位于甘肃张家川县城西北,总面积3万余平方米,为战国晚期至秦代西戎墓葬。墓地以大型墓葬为中心,中小型墓葬拱卫排列的布局。墓葬均呈东西向,墓内皆有殉牲现象,出土了车马饰、车马器、日常生活用具、武器、工具、人体装饰和服饰等3600余件组随葬品,文化内涵丰富。马家塬墓地以独特的墓葬形制、华丽的车辆、复杂的人体装饰以及蕴含多种文化因素的遗物而闻名于世,该墓地的考古发掘为研究西戎文化、秦戎关系、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古代车舆发展、演变以及古代工艺技术等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2011年考古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辽上京考古队对辽上京遗址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勘探和发掘。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是我国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都城遗址之一。辽上京是辽代五京中营建最早、地位最为重要的都城,标志着中国北方草原地带古代游牧民族在政治、经济上的初步整合,为后来元朝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政治基础。作为都城,辽上京更是草原城市文明的标志,融合了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特征,通过独具一格的城市格局,创造性地实行双重政治制度,对后世金、元、清三代北方民族的政治制度及其都城营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3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发掘金上京遗址。上京会宁府遗址,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南2千米,东临自南流向北的阿什河,是金朝修筑和使用的第一座都城。它地处我国东北腹地,是我国古代兼具渔猎文明和农业文明特征的一处重要的大遗址,初步揭示出宋辽金三代都城建制的联系与渊源。
2015年江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江西南昌西汉海昏侯刘贺墓。位于南昌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是一个以紫金城城址为核心,包括四代海昏侯墓园、贵族和平民墓地在内的汉代海昏侯国都邑遗址。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是考古发现的一座以“汉制”为代表的列侯标本墓,是目前中国考古发掘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列侯墓葬,也是中国长江以南地区发现的唯一带有真车马陪葬坑的墓葬。迄今已出土的1万余件(套)文物,形象再现了汉武帝时代高等级贵族的奢华生活。
2016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掘陕西凤翔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雍城遗址由城址、秦公陵园、国人墓地、郊外离宫建筑遗址、祭祀遗址等部分组成,总面积约51平方公里。城址是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秦国都城所在地。城址发现有宫殿、宗庙、凌阴、市场、制陶作坊和铜器窖藏等。秦雍城遗址西北雍山血池秦汉祭祀遗址总面积达470万平方米,共发现建筑、场地、道路、祭祀坑等遗迹3200余处。
2017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正式发掘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原名“江口沉银遗址”,位于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岷江河道内,为明末江口之战农民起义首领张献忠沉银处。发掘面积26000平方米,出水各类文物60000余件。国内第一次内水围堰考古,国内第一次考古发掘直接与民间传说相印证的最高级别沉宝遗址发掘,发现数量最多的明代官银等。
2018年考古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发掘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是公元6至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出土的大量文物有力地证明了从北朝至隋唐时期,青海道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条重要的干线,都兰则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
2019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发掘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遗迹,面积约425万平方米,距今4200~3900年。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垣组成,城外分布数座人工修筑的哨所类建筑遗迹,是河套地区一处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的超大型中心聚落。城墙上类似后代的瓮城、马面、角楼等等防御设施,最高处已具备早期“宫城”性质的皇城台,皇城内石墙底部发现的数十个兽面石雕,以及出土的大量精美玉器等。
2020年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双槐树遗址进行发掘,位于河南省巩义市河洛镇双槐树村村南的高台地上,现存面积达117万平方米。是一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中晚期面积巨大、遗存丰富、具有都邑性质的中心聚落遗址,也被称作“河洛古国”。大量农作物和正在吐丝状态牙雕家蚕的发现,证明5300多年前中原地区已形成较完备的农桑文明形态。
王巍: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历程与展望
一、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回顾作为世界考古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考古学,其产生、发展、繁荣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与其同国际考古学界的联系相伴随,也与国际考古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这一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孕育期(1899~1920年):列强涌入,争先恐后;文物遭掠,民族之殇。0000神秘古墓惊现清水棺材!山东小山村掀起考古热潮!
要是对于考古以及古墓等比较有兴趣的朋友,肯定都听说过,有一说法叫做十墓九空,大概的意思是当我们现在挖掘的时候,十个墓穴里面有九个都是空,这些空的墓穴自然因为已经被盗墓贼光顾,其中被挖掘最多就是一些汉代的墓穴,主要因为汉代的时候非常流行厚葬,不光有着很高的规格,而且会有着很多的陪葬品,才会让那么多的盗墓贼惦记上。汉代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8-17 17:45:560002方勤:荆楚故事——从石家河谈起
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1:50:2800031999年唐代著名宦官高力士墓被发掘 打开墓室专家大骂 禽兽不如
唐玄宗,盛唐的名君,其唯一的陪葬墓位于陕西省蒲城县,仅相隔2000米便是他的墓室。然而,这座陪葬墓的身份却显赫得引发了无数人的觊觎,导致墓室上方出现十几个盗洞,甚至有人试图埋炸药破坏墓室。为了挽救这座珍贵的墓室,考古专家于1999年7月10日决定进行抢救性发掘,却意外地在墓室内发现了令人生气的事情。我要新鲜事2023-08-01 18:27:250000日享一书TLw01《五色炫曜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
今天是世界博物馆日,所以就分享一个曾获得201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海昏侯墓在首都博物馆做得成果展所出的书。如对这本图录感兴趣可携此码5iki点击文末链接。这本图录共分为五部分,即海昏侯墓园、车马坑、祔葬墓、主墓及出土文物。具体文物的展览,之前已经分享过,可以参考: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玉器漆器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2)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1)我要新鲜事2023-06-03 09:26: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