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建业: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
韩建业老师首先围绕仰韶文化的基本情况、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梳理。理解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起源的关系,首先要厘清“仰韶文化”与“中华文明”这两个基本概念。

1921年,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开始考古发掘。此次发掘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开端,也是中国考古学的开端。此后,中国考古学家对仰韶文化开始了长时间的调查、发掘和研究。在地域上看,仰韶文化分布空间广,主要集中在黄河中游,涉及10多个省、市、自治区,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从时间上讲,仰韶文化大约存在于公元前5000到前2500年,典型器物有瓶、钵、盆、罐、瓮等。“中华文明起源”涉及标准和概念问题。同是“文明”一词,不同语境下定义不尽相同。恩格斯说:“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布罗代尔则认为,“一个文明既不是某种特定的经济,也不是某种特定的社会,而是持续存在于一系列经济或社会之中不易发生渐变的某种东西”。考古学家冯时认为,文明指人类以修养文德而彰明,而社会则得有制度的建设和礼仪的完善而彰明。韩老师认为,“中华文明”是以华人或华夏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明,也是中华民族所创造的高度发达、长期延续的文化实体或者文化圈。“文明”虽与国家密切相关,却并非单单指“国家”,还包括社会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前人亦有多重研究和看法,至今未有定论。安特生认为,“仰韶文化是中华远古之文化”,即是从文化角度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上世纪80年代中期,学者开始从社会复杂化与早期国家起源的角度去理解新石器时代的发展进程。夏鼐先生认为,文明起源是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或铜石并用时代;严文明先生表示,探索中国文明起源自然要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而在苏秉琦先生有关仰韶文化的研究中指出,距今6000年之后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是“从氏族向国家发展的转折点”。

接下来,韩建业老师沿着仰韶文化和中华文明的起源的关系展开论述。基于苏秉琦先生所提出的理论,韩建业老师认为,中华文明起源可以推前到8000多年前。距今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时代,中华文明进入了文明起源第一阶段;距今6000年前左右的庙底沟时代,中华文明起源进入第二阶段,社会逐渐走向复杂化。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一阶段,社会开始出现系统的知识和祭祀活动,奠定了后世中国的宇宙观、世界观的基础。比如在河南舞阳贾湖墓地出土的龟卜等器物,象征着“天文历法”等系统知识的形成。此时,社会已经出现了初步分化,墓葬有一定的大小之别。

关键转折出现在大约公元前5000年左右,关中和汉中地区的白家文化发展为仰韶文化初期的零口类型,并迅即东向“大出崤山”,扩展至晋西南豫西地区,形成与零口类型大同小异的仰韶文化枣园类型。其影响至少见于华北平原、内蒙古中南部和豫中等地区。这是黄河中游一次非常重要的文化整合,继裴李岗文化之后再次确立了黄河中游文化的中心地位,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约公元前4500到前4200年,仰韶文化半坡期可能延续了前期文化的宇宙观和知识系统,比如濮阳西水坡“龙虎墓”可能与先民所掌握的天文知识相关;作为酒器的小口尖底瓶,可能与祭祀活动有关;最近在甘肃天水的张家川疙瘩川,发现了距今6000年左右、约8万平方米大的环壕聚落,遗址中发现有大粮仓与权杖头,或有助于帮助我们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



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即距今6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时代,正式形成了一个三层次的文化的共同体,也就是“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上的“早期中国”,社会开始复杂化。同时出现大型聚落、大型宫殿建筑以及近20平方米的大型墓葬。韩老师认为,中华文明的形成时间应该与埃及和西亚一样,在距今约5100年的仰韶文化的后期。在这个阶段,从西辽河到长江中下游、黄河流域等地区出现了地方性的中心,呈现出古国林立的态势。其中黄河上中游地区至少有3个“古国”,也就是陇山古国、崤山古国和河洛古国。

距今5000年左右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是陇山古国的中心之一。遗址中出发现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可能与特殊的祭祀礼仪活动有关。其中最大的一座宫殿式建筑(F901)占地约400多平方米,有着前堂、后室、东西厢的结构,三门主次分明,地面采用特殊的三合土,与现代100号水泥的强度相同,并出土有大量仪式性器物。

韩建业老师还向我们介绍了最新发掘的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的成果,这个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文化面貌和大地湾四期接近。遗址中发现有大型的宫殿式建筑,其布局有中央“宫殿区”,中央“主殿”约630平方米。在“宫殿区” 东部出土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这些器物大多比较特殊,推测为祭器或者礼器性质。约公元前2700到前2500年的庙底沟二期,处于仰韶文化末期或龙山文化早期,黄河流域文化格局发生大变化,黄土高原地区强势崛起,陇东、陕北等地聚落数量很多,石城突然涌现,河北、郑洛等地相对衰落。

最后,韩老师总结道,仰韶文化是中国发现最早、范围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考古学文化。早在距今8000多年前,仰韶文化的前身裴李岗文化、白家文化等当中已经出现较为先进的宇宙观、宗教观、伦理观、历史观,以及较为先进的天文、数学、符号、音乐知识等——这标志着中华文明起源进入第一阶段。距今6000年以后的仰韶文化庙底沟期,早先形成的思想观念和知识体系进一步发展,社会开始了普遍复杂化的过程,仰韶文化率先迈入前早期国家状态,进入中华文明起源的第二阶段。距今5000多年已经正式进入文明社会,仰韶文化晚期出现了南佐、双槐树等大型高等级聚落。仰韶文化中晚期的社会有着稳定内敛、生死有度、重贵轻富、井然有礼、朴实执中等特质,可称之为中华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
周大鸣:薪尽火传 万古流芳——深切缅怀黄淑娉教授
恩师黄淑娉不幸于日前与世长辞,享年九十三,不惟门下弟子沉痛哀悼,中山大学乃至中国人类学界民族学界都深表哀悼。今天,我们在这里送别先生最后一程,缅怀先生为民族学人类学学术所做的贡献,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中国人类学学科建设所做的贡献!先生之学,学贯东西,派兼南北,经世致用,历久弥新我要新鲜事2023-05-25 09:30:160002古代的战役死了那么多人,为啥考古没有挖掘出大量尸骨?
在我们世界古代史上,曾经发生过数以千计的战斗战役,有一些聪明的小伙伴就会有疑问,为什么在那些大大小小规模的战斗战役中牺牲了那么多的人们,但是现在却很少发现他们的尸骨呢?那些尸骨会去哪里呢?难道都被土壤中的分解者都分解了吗?其实人类发现过那些牺牲者的尸骨,只是留心关注这些事儿的人很少,所以大部分的人是不知道的。我要新鲜事2023-05-23 19:43:480000鸠摩罗什:是他让佛的智慧在我们文化中扎根 只是一个翻译家吗
鸠摩罗什(Kumarajiva)不仅是一个翻译家,还是跨文化交流的使者。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的影响超出了一般的翻译家角色。作为一位佛教翻译家,为佛教经典的传播和理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使佛的智慧得以在我国文化中扎根。鸠摩罗什于4世纪末出生在印度,是一位出色的学者和翻译家。精通梵文和巴利文,并在佛教思想和经典方面有深入的研究。鸠摩罗什于401年来到我国,成为北魏朝廷的官方翻译家。我要新鲜事2023-05-28 20:21:010000孙殿英盗慈禧陵为何不炸开地宫?有这么一个说法,裸搜西太后细节
洗劫慈禧陵地宫原题:倪方六⊙皇陵门后的玄机或许有读者会问,封门有什么难的,把门上的锁砸掉不就能进去了?这又是一种想当然。过去从考古中确实发现过有封门上锁的现象。据传在下葬完毕,亲属臣僚退出,执事者将门锁好后,便会把钥匙扔进门内。这有两层意思:一是以示此门永远不再打开,让亡灵安息;二是防止钥匙留下隐患,让人产生盗墓恶念。图:四川明蜀王墓地宫,有四重沉重封门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5:19:3100012015年十大考古新发现海昏侯墓出土珍宝集锦(2)
今天继续海昏侯出土的珍宝,这一部分显然已经进入正题,出土的器物都是主棺内的青铜器、金器和玉器,在当时都是贵族才能拥有的礼器,以彰显身份。琥珀青铜鎏金、错金银盖弓帽青铜错金银轴饰件青铜包金盖弓帽青铜包银轭饰件青铜鎏金车軎青铜错金银衡饰件青铜错金银衡饰件顶部纹饰青铜错金银衡饰件轴面纹饰金箔节约青铜错金银当卢出土铜钱五铢钱编钟编钟编钟纹饰青铜钟虞细部青铜纽钟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