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女博物馆馆长曾昭燏
#我眼中闪光的她#翻开南京的“画卷”,一群开阔大气、意志坚韧的女性向我们走来。新中国成立70年来,南京的光辉成就离不开她们作出的贡献。她们与共和国同呼吸、共命运,在漫漫岁月中闪烁着璀璨夺目的光华。

曾昭燏,中国第一位女考古学家,也是中国第一位女博物馆馆长,为我国考古、文物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上世纪50年代,曾流传着这样一段关于曾昭燏的佳话,一位苏联专家在来访时,善意地问道:“曾小姐准备何时出嫁?” 曾昭燏早已对这种问题轻车熟路,笑着回答:“我早就嫁给博物院了。”女性与生俱来的柔弱与情感依赖,似乎早已被她抛在了事业之外。
留洋:首位出国学习考古的女性
曾昭燏生于1909年,为曾国藩的大弟曾国潢的曾孙女。在母亲陈季瑛的影响下,她自幼便对书画有着浓厚的兴趣。14岁时,她进入堂姐曾宝荪创办的长沙艺芳女校,后考入中央大学。在这里,曾昭燏遇到了胡小石,一位对她影响极为深远的老师。曾昭燏曾这样回忆老师胡小石:“其时,师在金陵南雍讲甲骨文及金文课,余往听课,惊其引证之渊博,说理之致密,自是有课必往听,亦尝登门请益。”自此,但凡胡小石开课,曾昭燏必前去听讲,课余时间也会登门请教。这位古文字学、诗词、书法无不精通的国学大师,为曾昭燏奠定了深厚的学识修养。毕业后,曾昭燏在哥哥曾昭抡的支持下留学英国,成为当时首位赴海外学习考古的女性。就在她结束伦敦大学学业到德国柏林进行考古实习之时,“卢沟桥事件”爆发了。眼看战争频频,国内需要大量的枪炮弹药,她开始有点痛恨自己为什么要学历史考古,和哥哥一样学化学多好。但在悲痛之余,她知道,自己只有将分内的学业完成后再归国,才是对国家的最大帮助。1938年实习结束后,她放弃唾手可得的聘书,毅然回国。陪伴着她的,是从上海《新闻日报》头版上剪下的照片:一个幼童坐在日军轰炸后的废墟里大哭,旁边是其母亲的遗体。这张照片,曾昭燏保存了多年,直到抗战获得胜利。

归国:从国民党手中夺回文物
回国后,曾昭燏受聘于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担任专门设计委员会委员之职。由于南京沦陷,筹备处辗转于川、滇一带。期间,曾昭燏利用自己在国外的学习成果,投身于考古研究和发掘工作,参与了云南大理苍洱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四川彭山江口汉代崖墓等发掘工作,学术地位日渐上升,成为本不被人看好的女性考古学者中的佼佼者。抗日战争胜利,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回南京。曾昭燏参与战时文物清理工作,整理未被日军破坏的文物,先后举办了汉代文物展和院藏青铜器展。就在中央博物院的建设逐步迈上正轨时,一场危机悄然而至。随着在战场上的溃败,国民党欲逃往台湾,并拟将博物院的珍贵文物一同运走。曾昭燏闻讯立刻站出来反对,致函当时的筹备处主任杭立武:“运出文物,在途中或到台后万一有何损失,则主持此事者,永为民族罪人!兹对此事虽无责任,然为本院保管文物已七八年,对于诸物有浓厚之感情,知有各种危险,岂可缄然。”时至1949年4月,她又联同徐森玉、陶孟和等人联名上书国民党当局。在他们的坚持下,三批运到台湾的852箱文物全部运回大陆。历史转折关头,她以一位考古学者的初心,坚定地选择留在南京,站在保护民族文化的一边。

奉献:她将自己“嫁给了博物院”
新中国成立后,曾昭燏对文博事业的热情愈加高昂。在日记里,她兴奋地写道:“这里有无限前途的博物院的新生,也是我自己事业的起始。”1950年,中央博物院改名为南京博物院,曾昭熵被任命为该院副院长,不久升任院长。从陈展设计大纲、选择藏品,到文字说明和现场布置,每一道工作程序,曾昭燏都亲自审查,与同事们斟酌再三,力求展览能让不同文化层次的观众接受。至今,南博还存有她用蝇头小楷写下的藏品目录,娟秀而富金石气。

繁忙的博物院工作之余,她还亲自组织了对南唐二陵和山东沂南汉代画像石墓的发掘,编写了一系列重要学术著作,与北方考古界领军人物夏鼐并称为“南曾北夏”。虽身为院长,曾昭燏却习惯过着节衣缩食的简朴生活。一件多年的大衣日日穿着,掉在地上的饭菜捡起来洗了再吃,用过的旧信封翻过来折叠继续寄信……而省下来的工资,她多用来招待博物院来宾或帮助生活困难的员工。她还曾立下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凡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做考古工作的,不准私人收藏古董。她身体力行,将自己收藏使用的清同治年间御制茶具捐献出来。有她带头,当时院里的不少人都将自己的藏品捐给了博物院。

堂姐曾宝荪说过:要爱人如己,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一个人如果结婚,只能教育服务一家几个人;如果不结婚,便可教育服务无数人。许是受堂姐影响,曾昭燏也终身未婚,真正把自己“嫁给了博物院”。1964年12月,眼见政治气氛越来越压抑,曾昭燏在南京灵谷寺跳塔自尽。2009年,曾昭燏诞辰100周年,南京博物院举行了隆重的
山西挖出的晋国墓 墓主腹中居然有动物(古墓疑惑)
古墓中墓主肚子中的残骸是未出生的婴儿。之前一段时间,我国考古学家在山西挖出了一座千年古墓。在进入墓室后,专家惊奇地发现,墓主身怀六甲,姿势诡异,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肚中的孩子竟然疑似动物的残骸,专家至今都没能揭开墓主人的死因和身份。山西晋墓我要新鲜事2023-04-15 00:10:150000秦始皇陵墓到底被盗墓贼挖过没有?传清朝时有土匪摸进地宫
秦陵真的保存完好没有被盗?本文作者倪方六对不少网友来说,中国古代第一帝陵——秦陵的最大悬疑,恐怕并不是藏有多少宝物,而是到底被盗墓贼挖了没有。秦陵是历代帝王陵中,使用反盗墓手段最多\最丰富的一座帝王陵,而且明确记载地宫有反盗墓机关。我在写作《中国人盗墓史》时,曾对秦陵的反盗墓手段做过详细的研究。秦陵最基本反盗手段一是“深挖”,再是“加固”。(秦陵陵山)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4:30:010000新发现 | 安徽阜阳岳家湖遗址考古收获——皖西北地区首次发掘大汶口末期至龙山早期遗址
皖西北的阜阳亳州一带因地处黄泛区,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工作开展较少,在临泉、阜南、界首、太和等地的多次调查均发现有大量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但此前经过正式发掘的仅有亳州傅庄、后铁营、程井和蒙城尉迟寺等遗址,后者确立了大汶口文化尉迟寺类型。阜阳地区(颍河下游、汝河下游)则基本还没有开展过考古发掘工作,而阜阳三区(颍州、颍东、颍泉)新石器时代遗址更是鲜有发现。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0:20:030002盗墓贼偷盗无功而返 距离宝物只有十多厘米(古墓文物)
盗墓贼挖出的盗洞距离珍贵文物只有15厘米的距离。盗墓贼把一个盗洞丝毫不差的打在了主棺的郑中心,盗墓者的专业程度让见多识广的考古队员都叹为观止。不仅如此,考古专家在这座古墓里也发现了大大小小的不同年代的盗洞,我们就看到大大小小十几根部分的盗洞,但即使如此,古墓里还是出土了7000万的黄金、三千万五铢钱和数不清的各式各样的西世陪葬的。刘贺墓我要新鲜事2023-10-29 20:11:560000距今6500年时,中国一项“高科技”发明,改写了中国历史进程
2001年,在浙江宁波余姚三七市镇相岙村的田螺山周围,距离河姆渡遗址7公里之处,当地一家热处理厂,为了打井取水时,在地下挖出许多陶器、骨块等文物,随后考古专家现场勘察,发现了一座距今6500余年的上古遗址——田螺山遗址。田螺山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骨器、陶器、玉石等,器物形制与河姆渡遗址几乎一模一样,因此这是一座河姆渡文化遗址,但比7公里外的河姆渡遗址略晚一些。我要新鲜事2023-09-26 20:04:4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