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0871

距今6500年的“中华第一龙”,出现在哪?墓主人又是谁?

我要新鲜事2023-05-29 19:54:491

国家博物馆古代馆,一进去就会看到一个蚌塑龙虎墓的局部,就是濮阳市文物部门1987年5月在配合引黄供水指挥部修建调节池时发现的,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堆积层里的45号墓(M45)。

依据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该墓主人为一中老年男性,身高1.84米,仰身直肢葬,头南足北,埋于墓室正中。 

其骨架两侧用蚌壳精心摆塑有疑补"龙虎"图案。蚌"龙"在右侧,头向北,背朝西,身长1.78 米,高0.6;蚌"虎"在左侧,头向北,背朝东,身长1.39米,高0.67米。

在人骨架脚端方向,发现人胫骨两根.和一组三角形的蚌壳堆塑。在墓室的东、西、北三面小龛内,埋葬有三具年龄较小的人骨架。整个墓穴平面形似葫芦,“南圆北方”。

据《考古》1989年12期公布的同位素14C测定的绝对年代数据为5800 110 年(3850B.C),校正后的年代为距今6460年 135(4510B.C)

墓葬平面图

一、1988年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89年12期)还公布了另外两组蚌塑图案:在第一组蚌图M45,南20米为第二组蚌图,又南25米,为第三组蚌图。

三组蚌图在一条直线上。原简报称第二组蚌图有龙、虎、鹿和蜘蛛等。龙头朝南,背朝东,其虎头朝北,背朝东,龙虎联为一体,其鹿卧于虎背上,特别像一只站立着的高足长颈鹿。蜘蛛摆塑于龙头东面,头朝南,身子朝北。在蜘蛛与鹿之间,还摆放一枚石斧。第三组蚌图(下图)为人骑龙与虎。龙头朝东,背朝北,昂首长颈,人一手在前,一手在后,面部微侧, 双腿骑于龙身并伸向腹下。虎摆塑于龙的北面,头朝西,四足微曲,呈奔跑状。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时期M4S号墓发现后,1988 年的《文物》、《中原文物》 、《华夏考古》、《人民画报》向国内外作了报道,新华社和各种媒介都发了相应的消息。日本《读卖新闻》驻京特派员高井以《中国发现最早的“龙”》为题作了报道,香港《大公报》也转载了《读卖新闻》的消息。这些报道轰动了国内外考古学界。

由于配合建设工程,考古发掘时间紧迫,加之参加发掘的人员经验多寡不一,在分析判断各种遗迹现象时也难免有偏差和失误。西水坡遗址的发掘者也坦率承认了他们的一些失误,其中最大的失误是在发现了蚌壳龙、虎和人骨架后才意识到它是一座墓葬,在没有弄清楚墓室结构和周围的关系的情况下,因为天将下雨,因担心蚌图被雨冲坏,而误将北面和东面切了下去。

二、濮阳M45号墓问世后,学者们对该墓主人和东西的蚌塑龙虎的寓意作了种种探讨:

有人根据M45号墓主人身子的两侧用蚌壳精心地摆着象征权力和神威的龙虎图案,而且大搞祭祀活动来分析,这座墓有‘王气’”,推测“第45号墓主人有可能是古代传说中的颛顼部落中的著名首领”。

有人则认为:“关于第一组 蚌图中间的人骨架是巫师,但不能确指是神话中的哪一个。”

也有学者提议:“从多种角度研究西水坡遗址所出现的龙虎蚌塑图。其中从巫教的角度加以考虑是必要的。”

还有人认为:“西水坡遗址第一组蚌塑的龙虎可能与死者送魂有关,不是王权的反映。”

著名的美藉华人张光直教授认为:“龙、 虎、鹿显然是死者驯使的动物助手或伙伴。并联想古代原始道教上的龙、虎、鹿三跷。”认为濮阳45号墓的墓主人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巫师。

三、蚩尤说

濮阳西水坡M45墓主人的骨骼不完整,脊柱自胸腔处向下整齐地缺少4个胸椎骨,甚至这段的肋骨也严重缺损。这明显是被腰斩杀害以后埋葬在此的。况且,这个墓实属于一次葬,不是二次迁葬。这一现象正反映了蚩尤战败被开胸腰斩,断臂残肢,肩髀分离,致使胸椎大部无存的历史史实。

造成这一奇异现象的原因就是西水坡M45墓主属于非正常死亡,而是战死被腰斩破胸。墓的时代和墓主人正与蚩尤情况相当。

王大有著文称,“M45墓主人的脊柱自胸腔处保持上下齐整地被利器砍断的痕迹,胸椎和大部分胸肋骨荡然无存,断肢残臂,系被破胸腰斩而亡,非正常死亡,应是战死。真相只能是墓主人的胸椎、部分胸骨被破胸时毁掉了,下葬时就没有了。可见葬的是肩髀分离尸身。

《皇览●冢墓记》载:“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高七丈,民常十月祀....”而寿张县,即今濮阳市台前县一带。这里所记述的十月祭蚩尤,是十月太阳历的十月,每个月36天,岁余5日,与今天通行的十二月历不同。“十月”正是冬至之时,蚩尤的后裔苗族现在仍以这一.天为国难日, 把这一天当作新年的开始,从初一到初五为国难,一直到正月十六,才算过了大难。这一天也正是蚩尤战败被杀害的日子。

四、还有人认为: M45男性主人是伏羲、炎帝或黄帝等。

尽管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释,认识不一致,但这是正常的现象。只要今后继续研究原始材料,结合古文献分析对比,将会逐步符合客观实际达到基本一致的认识。

濮阳M45号墓及三组蚌塑图案的发现是仰韶文化考古最大的收获,而M45号墓两旁的龙、虎蚌塑图案画幅大,最为真实。龙虎摆在墓主的东西两旁,又与汉代四神兽中的龙虎的方位完全吻合,这可能不是偶然的巧合,可以说汉代四神的方位,特别是龙虎的方位有古老的来历,也是有一定根据的,真是源远流长!

濮阳M45号墓的墓主人,是仰韶文化时代唯一在其两旁摆塑龙虎图案的一座墓葬,埋在遗址中心地区的较高的地点,这样崇高的礼遇,显示出他生前受到全氏族人的尊重,也许他是该氏族移到西水坡定居后,组织全氏族人民的力量与大自然作斗争,在从事各种生产活动中作了突出的贡献,为本氏族发展、强大建立了赫赫功勋。也许他在以龙为图腾的氏族集团和以虎为图腾的氏族集团建立氏族联盟中起到了核心作用,从而受到全联盟成员爱戴。他又能驾御龙与虎这两种神异动物,上天人地去沟通人的世界与神的世界和先祖领域的各种信息。故他去世后举族悲痛,给他在居住的中心地区举行隆重的悼念和埋葬仪式,还希望他的灵魂继续驾御这种神异的动物,以继续确保本氏族和氏族集团的兴旺发达。在M45号基之南的两组蚌塑图案是这里的先民在45号墓墓主人归葬之后,在节日间为祭祀他及其先祖举行祭祀活动后遗留下来的遗迹。

这种文化主要分布于河南北部,冀南的漳河和卫河流域,在河北的洋河、桑千河流域也有其文化遗存,并影响到内蒙古南部直至河套地区一带。其相对年代在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之后,仰韶文化庙底沟-期文化之前,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距今5800 110-- 5405 士90年之间,最早的年代可能在6000年以前。据以往安阳后岗、同乐寨、浚县大赉店、河北武安赵窑、正安南杨庄发表的材料看,遗迹不太丰富,出土的生产工具的种类、数量较少,陶器的制法仍以泥盘筑和捏制为主等方面看,到后来才有慢轮加工,反映出这种文化的生产水平比较落后。西水坡总面积5万平万米,在遗址的中心地区发掘了4000余平方米,仰韶文化堆积达1.2-2.5米。仅发现仰韶文化的就有房子6座、窖穴20座,灰坑250个,窑址3座,基葬120余座,瓮棺葬55座,还有蚌塑图案三组和40余处蚌壳堆积。生产工具以磨制为主,种类较少,数量不多,主要器形有方形石耜、石斧、石铲、石磨盘和磨棒等,其骨器有针、锥、镞等。陶器有后岗文化常见的鼎、罐、钵、瓶、壶、盆、碗、缸和器盖等。从器物种类少,数量不多,陶器素面多,彩陶数量少,纹样简单等方面考察,反映出当时的生产水平还是较低的,在已发掘的120余座基葬中,基本无随葬品,就是像M45这样极为重要的基葬,墓主人身上无任何装饰品,身旁也无任何随葬物,只是摆塑了龙、虎图案,也充分反映出当时社会氏族成员是平等的,看不出有贫富的差别。

在遗址中还发现不少兽骨如猪、鹿、牛、竹鼠、蜗牛、田螺、蚌壳和一些果核等,反映出渔猎采集等生产活动是生活来源的重要补充。说明农业虽然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可生产水平不高,生产所获的粮食还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生活需要。从手工业看,制陶还处于手制阶段,产品的种类和数量较少,造型也不精致,手制陶器是妇女的主要职责,制陶是为满足氏族成员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制陶手工业并未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制陶业尚且如此,其它手工业是否分离出来就可想而知了。手工业是氏族成员在从事农业生产之余的生产活动。从整个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遗迹、遗物来看,当时的生产力比较低下,生产技术水平不高,渔猎和采集业仍是不可缺少的生产部门,从现有资料还反映不出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已经形成。从房基布局和墓中的随葬情况还看不出有贫富的差别,阶级分化还不具备条件,大家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平等的氏族制的生活。在这种氏族社会的阶段,殉人现象是不会产生的,故对M45墓有殉人之事应当慎重考虑。

陈尽忠等著文说:"蚌壳龙虎图案与原始宗教仪式有密切关系,应是一处按原始宗教习俗举行瘗葬仪式的遗迹,45号墓的墓主生前应是氏族集团中的上层人物或执掌宗教职权的人物。其周边的三具人骨架,应是用作人祭的牺牲。蚌图不仅显示着墓主崇高的身份和地位,也显示着因其生前的功绩而为氏族成员所表达的恭敬和仰慕之情。在这里出现的蚌图,我们认为其社会意义还在于:表明社会早已进入成熟的父权制时代;出现了特权阶层,执掌宗教职权的人一巫觋,也有 了等级之分,他们已是从事宗教事务的专职人员,应是我国出现的第一代知识阶层,当时的中原大地上,已出现华夏文明的曙光。”

其实,认为M45墓主人是大巫或部落酋长的观点,与前几种说法并没有原则上的分歧,因为,无论颛顼、伏羲、蚩尤,甚或是黄帝也罢,都是大巫,都是部族中的大酋长、大首领,亦即大宗教主。远古时期的部落领袖,无一例外。

0001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