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瓜地荐书:厚积薄发的博士论文2021
#翻阅2021#小瓜按:看我们考古专业的书看多了会发现,这个学科考古报告多,论文集多,图录多,而正了八经的专著却很少,很多专著看起来是书,其实还是文集,特别是和其他人文学科相比。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们考古研究东西比较碎片化很难成体系,另外考古的东西年年都有新发现,很多书今年写了,还没出版又又有了新发现还得打回接着改。所以,我们看到比较多的综合性专著大多都是作者当年读博士的博士论文,经过多年的加工修改才成书。所以,某种程度这本书便成为这位作者在学界安身立命的根本,比如著名学者许宏虽然后来写了很多小书,但根还是那个《先秦城市考古研究》。以下是今年出版的考古学博士论文,有几本都是多年的沉淀,学界期盼已久,都值得一读。

《中原核心区文明起源研究》一书旨在通过考古学的观察探论中原核心区早期社会复杂化进程(公元前4000至前1500年)及其相关的文明和国家(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起源问题。本书聚焦于郑州至洛阳为中心的中原核心区,包括环嵩山分布的古伊洛—黄河流域以及淮河上游的诸多水系,从文化和社会的视角出发探讨早期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起源过程。基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本书将中原核心区划分为八个不同的小区域作为基本的研究单元,详细讨论各自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和聚落形态特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整合。
研究表明,区域之间的文化与社会发展存在不平衡和不同步的特点,仰韶文化以来周边地区考古学文化不断涌入中原,并在局部地区率先产生影响,进而带动整个中原社会的变革,社会发展重心也在区域间转换。诸多文明要素在区域性人口集中的早期城市化过程中不断涌现,最终促成了二里头早期国家的形成。本书为深入理解中原早期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这本书对长江中游地区商代考古遗存进行了系统梳理,构建起区域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通过多维视角对长江中游商代社会形态及长江中游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互动关系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原与南方地区文化互动所显示的商王朝与周边地区的政治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通过这本书,你能深刻地理解考古学界所谓的吉大传统,也能看到长江中游地区夏商时期最全面系统的谱系研究,从中看到当地文化的演变。当年我读博士的时候,导师曾经让我以此书为榜样,好好学习,把材料做扎实。可惜,我的水平真的没有那么强,注定成不了老师眼中别人家的学生。

本书以考古学文化系统理论为主要框架,从技术-经济、社会和意识形态三个层面重新阐释东周之前的青铜兵器。
在技术层面上,本书规避了蒙特柳斯式类型学的社会化大生产和渐进演化等预设观念,采纳兼具通则观念和历史特定性考量的物质文化分析方法,提出了青铜兵器形式风格的功能化和美术化两个倾向。
在社会层面上,本书提出物质性、文化性和后过程性三种情境概念,提炼出戈-矛组合和钺-刀组合等社会等级表达方式,揭示了作为社会区分标识的物质的内部多元和复杂程度。
在意识形态层面上,本书尝试以认知考古学和反身考古学思路局部复原青铜兵器的文化归属、性别认知和信仰与禁忌。对与铜兵长期并存、相互影响的另一条线索——玉兵的讨论表明早期中国礼制体系的多元和互动本质。因此,本书提出,青铜兵器就是青铜礼器,单纯依靠唯一材质甚至唯一器类复原早期中国礼制制度是危险的。
针对宾福德的经典理论,本书在方法组合、系统的界定、考古学观察的适用范围等方面也做出相应调整和完善。本书初版于2014年,此为修订本。

中国古代都城的营建有无一以贯之的规划思想?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理想都城模式是什么?这种理想都城模式是何时因何而产生的?它对中国古代都城营建的实践有怎样的影响?《中国古代的理想城市》一书就是试图回答诸如此类中国城市发展史问题的论著。
本书以考古勘探和发掘所反映的城市形态为标准,以修建于开阔平地且受到后世建设干扰较少的都城——周鲁城、东魏北齐邺城、隋唐长安和元明中都为考察重点,串联中国上古、中古和近古时期其他具有代表性的都城。
本书将它们与《考工记•匠人》对城市规模、边界、路网、功能布局、轴线、中心和模数的要求进行对比,纵向考察了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的都城选址与布局特征,横向上将它们与不同古代文明区的理想城市展开,归纳出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及制度的特点与影响,最后探寻了孕育这些规划思想与制度的社会文化背景。

本书志在探讨从史前至春秋时期今苏皖两省淮北与江淮地区的社会进程,实现某个区域空间内的“通古今之变”。观察在区域社会之间不断靠拢、逐渐前移的统一趋势过程中,这片属于“南北过渡地带”、“东方沿海地区”及“夷域”的中间区域究竟经历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反应?对于统一进程它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本书认为区域地理位置、生态环境会对社会进程,包括文化的变迁、政治格局、政体的强弱、人群的迁徙等产生重要影响。两淮地区在早期中国时期无疑不是当时世界的中心,它处在一个“之间”的位置。尽管这种“之间”的位置也有利于两淮对于不同地理文化形式的吸收和融合,但同时伴随的是,本区易受到周邻强势文化区域的干扰,从而在社会进程模式上呈现出一种“断裂的连续”特征。本区并不具备足够大的地理空间,地域的相对狭窄,空间竞争性强,使得此间文化的演进,相比于南北的环太湖、海岱与中原地区,难以在广阔的面和持久的度上赢得可观的表现。

本研究首先运用考古学文化研究方法及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商、周两系文化特征进行归纳总结。在此基础上,以西周早期的文化分布为空间范围,以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三期至西周早期为时间范围,对时空范围内的考古学文化遗存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的梳理,考察商、周两系文化因素的变动现象,归纳总结各区域不同的文化融合模式。在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尝试分时段对文化面貌变迁的动因进行探讨。在商周更替研究案例的基础上,将其与夏商更替的文化变迁进行比对,尝试归纳总结中国早期王朝更替的规律性认识。

本书以战国中山国国王的墓葬为研究对象,从美术史的视角切入,将墓葬视为一件“作品”,围绕出土器物的制作、墓葬的设计以及整个陵园的营建展开讨论。国君的墓葬不仅能反映特定的时代、地域特点和政治、文化传统,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的多方参与。作者从一座墓葬出发,捕捉拥有者、设计者和制作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或许能为我们透视古人留下珍贵的“切片”。这本书也是相当有意思,作者从美术史跨界到考古学,先后在中央美院和社科院考古所两个在各自学科顶级的地方从事学习和工作。从美术史的视角看考古发掘的东西,艺术与考古的碰撞,既有艺术家的想象力,又有考古学家扎实的材料和严谨的逻辑。
墓室一侧竟然设置“狗洞”,考古人员想了想,恍然大悟,太狡猾了
朴素的民间反盗墓手段本文作者倪方六说到反盗墓,不少网友可能会想起秦陵、茂陵这些帝王贵族大墓上的机关,更厉害的,有的还会做成可活埋盗墓者的流沙大墓。这些墓的造价和成本极其高昂,对于民间来说,是不可能造这种墓来难不盗墓者的,也没有必要。但是,这并不等于说民间在反盗墓方面就无所作为。事实上正相反,民间往往以朴素的智慧,保护自家坟墓不被盗掘,给先人一个安宁的地下空间。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5:33:420002甘肃挖出唐太宗家的祖坟,墓志所记颠覆唐史,但专家问“真的吗”
大唐祖坟在甘肃哪?本文作者倪方六“甘肃挖出李姓大唐王朝的祖坟!”真的假的,到底怎么一回事情?大家都知道,大唐王朝的祖坟是永康陵,在今陕西省三原县境内,陵主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千百年来并没有人怀疑过这座陵墓的地位和存在。但清道光五年(公元1825年)的发现,让事情发生了变化。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57:190000探求上古文明的精神世界和中国传统文化渊源
【说明】本文是郭立新先生为郭静云著《商文明的信仰世界与传统思想渊源》(上海古籍出版2023年1月)所写序言。这本书极大地满足了本人对于上古世界的好奇心,也激发起进一步探索的强烈愿望。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2:46:370000张氏西峡爪龙:最原始的单爪龙类(仅50厘米/喜欢食蚁)
张氏西峡爪龙是在中国发现的第一种单爪龙类恐龙,诞生于白垩纪末期,同时它也是目前全球已经发现的最原始的单爪龙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奔跑能力非常强,主要以蚂蚁为食,因为第一批化石是在中国河南省的西峡发现的,所以才以此为名。张氏西峡爪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6:37:420001玛雅遗址上的中国考古人:在洪都拉斯探寻与中华文明的神秘关联
“龙头神鸟协助玉米神重生”的雕刻。龙头神鸟的头部,被当地群众称作“中国龙”。科潘8N—11号贵族居址。李新伟(右)与洪都拉斯考古工作者在隧道内讨论建筑演变。宏伟的金字塔型庙宇、宛若图腾的神秘文字、繁琐而精准的玛雅历……隐没在中美洲丛林深处的玛雅文明,至今给人们带来无限惊奇。而它与中华文明之间“奇妙的相似性”、可能存在的“亲缘关系”,更让当代中国学者魂牵梦萦。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7:01:02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