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瓜地荐书:面向大众的考古读物2021
#翻阅2021#今年是中国考古学百年,所以有很多面向公众的考古读物。笔者今年毕业后因为家中琐事所以只能抽空看一些面向大众比较容易读的考古书。其中值得推荐的首先是许宏教授今年出版的《溯源中国》和《踏虚寻城》两本文集。许老师作为夏商考古的大牛,他的论文平时多有关注,所以这两本书基本看过。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他解读早期中国系列第四本的《东亚青铜潮》期待已久且十分好看,但又有些不够解馋。而《探索与推理》则是作者从许老师从考古学者向考古作家的转型,其中小文非常有意思。
本书收录19篇文章,大体可呈现作者在早期中国这个领域的耕耘收获和思考所得,它们写就于新世纪以来的二十年间(2001—2021),而一半以上是5年来的新作,从中也可窥见作者探索的心路历程。全书分为“寻踪”、“论理”和“观潮”三大板块。“寻踪”,是对早期中国踪迹的考古学探寻;“论理”,是从理论和方法论层面对相关现象及其研究范式的思辨;“观潮”,则聚焦于学术史的观察、梳理与思考。
本书收录作者十余篇解读早期中国“城”的论文随笔,其中既有关于古代城市考古的学史回顾,十分细致严谨,亦有从考古材料出发对城市轨迹的探索和解析,良多见地和思考。本书配有多幅考古城址图,可谓图文并茂。在“踏墟寻城”中,作者对中国古代城邑、城市遗址的特质进行揭示,处处彰显着学术精神上的坚守:“也许我们永远也无法获知真相,但仍怀着最大限度迫近真相的执着。”
本书隐含着一位资深考古人的学科反思:考古,需不需要有想象力,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运用想象力?假如没有想象力,很多考古发现便无从谈起;然而,过度解读甚至误读,又往往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该如何与无言的地下遗迹进行对话?这不仅依托于文物的发现,考古学家自身的专业敏感与推理能力也很重要。书中追述了几场重大考古事件的始末,不仅以亲历者的视角,呈现出考古现场的复杂性和魅力,也对几则著名的考古“悬案”重新展开考察,以专业者的慎思明辨澄清了其中的是是非非,提炼出极具启发性的学术思考。借助考古学家的目光与思维,近距离体验古代文明的揭秘历程,深入了解中国考古学人的求索之路如果说《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是考古人许宏先生解读早期中国的“三部曲”,都是正论,写的是考古发掘与研究对象。那么《发现与推理:考古纪事本末(一)》是作者作为一线出身的资深考古人,用“纪事本末”体为我们一一解读一些考古发现及其论争探索过程。
英国剑桥大学考古学家伦福儒教授说过,“考古学使我们有可能把每个国家的早期历史看作整个人类更大范围的历史的一部分”。串联起人类文明史的发展脉络,找回我们失去的文化记忆,正是考古人的使命所在。本书所力图勾画的,仅是波澜壮阔的东亚大陆青铜文明画卷的卷首。从大历史的视角看,它是中国纳入欧亚大陆青铜贸易与交流的“世界体系”的开端,也是“青铜中国”和王朝中国的肇始。与后世人类文明的壮美相比,书中所展示的最早的金属文明的遗存似乎还缺乏视觉冲击力,但缘起,往往是最迷人的。
陈星灿先生绝对是为被行政给耽误的大作家。他写的考古随笔从九十年代开始就是很多人艰苦研究之外缓解压力的科普小文又引人思考。今年他三大本集结出版,很多老读者都想搞一套。
2021年,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在百年历史中涌现的学者大家,以其开拓性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带领众人树立了中国考古学史上各个重要的里程碑。本书作者以平实细腻的文笔,回忆前辈学者工作、生活的点滴,字里行间都刻印着鲜活的记忆。本书收录了过去近二十年陈星灿先生写就的随笔性文章,分为“往事如烟”“书里书外”“读书闲谈”“书前书后”“考古新知”“考古杂谈”“风俗古今”七个部分。这些文章更多触及考古学人和读书感悟,主题贯通,大致不出考古、民俗和历史学的范畴,且更为开阔。
这本《考古队长说》就不多说了,毕竟人家编者送了我一本,我九月份也写了20篇小文基本把这本书讲的东西说了个遍。
《考古队长现场说•中华何以五千年》选取了与中华文明起源密切相关的十八处典型大遗址或都邑遗址,邀请参与发掘它们的考古队长们亲自介绍遗存所代表的文明,讲述他们挖掘过程中的惊喜,分享千年遗址背后的故事,探讨对“中华何以五千年”这一议题的思考。这十八处遗址包括:山西襄汾陶寺、山西绛县西吴壁、甘肃临夏齐家坪、陕西神木石峁、河南陕县庙底沟、河南偃师二里头、山东章丘城子崖、安徽蚌埠禹会村、江苏高邮龙虬庄、四川新津宝墩、湖南洪江高庙、湖南澧县城头山、湖北京山屈家岭、湖北天门石家河、安徽含山凌家滩、浙江余杭良渚、上海松江广富林、辽宁凌源牛河梁。
今年三星堆大火出现了很多解读三星堆的书。其中最值得推荐的当属三联记者们一起搞的这本《追寻三星堆》。这书来自记者的角度和语言比考古人写书有意思多了。同时,让我们称道的是这书没有瞎吹虚三星堆,保持了我们考古的严谨性和专业性。
《追寻三星堆》以三星堆遗址为出发点和核心,对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诸遗址进行了踏访和追寻,由此带领我们走进三星堆和它的时代。分上下两部分,上篇“最美三星堆”以三星堆为轴,讲述与它有关的古蜀国神话传说、葛维汉的研究史、宝墩遗址和金沙遗址,重点介绍了2020—2021年新发掘的三至八号坑的考古发现;下篇由三星堆延展至长江流域的青铜文明,对盘龙城、汉中、炭河里、新干大洋洲等遗址进行了采访书中汇集了记者的探访采编,对李伯谦、孙华、施劲松等学者的访问,对所涉遗址背景资料的介绍,从记者、学者的不同角度,对三星堆和它的时代进行了全方位的揭示。
山西挖土挖到一座贵族墓,考古中发现异常,甬道内埋了两具骸骨
大同北魏元淑墓考古中的意外发现本文作者倪方六盗墓,是一个危险的职业。这种危险,既来自外部,如盗洞塌陷、碰到“墓毒”、墓室缺氧,下去后就难以再爬上来。也有内部因素,如内讧。图财的人都不怀好意,这是人性的规律,盗墓绝大多数都是图财去的,能有好人么?所以,被同伙弄死的盗墓者并不鲜见,古今都有。在现代考古,已多次发现了给墓主陪葬的盗墓者。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58:470002日本在华盗宝至今不解悬案:北京人头骨到底是不是日本人盗走的?
日本人盗骨事件(一)本文作者倪方六在人类学研究史上,中国学者有一个重大发现,就是在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找到了距今大约60万年的猿人头盖骨化石,正式学名定为“中国猿人北京种”,简称“北京人”。图:北京人头骨我要新鲜事2023-05-27 14:00:490001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过灿烂的古代文明。中国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史上据有重要地位。这种文明在什么时候和什么地方诞生,又怎样兴起和发扬光大,不仅中国学者在长期进行探讨,国际学术界也把它当作相当热门的研究课题。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48:440001掠食龙:非洲巨型恐龙(长15米/脸型似马/拥有长尾巴)
掠食龙是一种蜥脚类恐龙,诞生于7000万年前-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体长普遍可以达到15米,属于植食性恐龙之一,最大的特点就是脑袋和马匹相似,脖子和尾巴都非常修长,第一批掠食龙化石是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的。掠食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1:01:190001农、畜原初驯化相分不相合(“蓝色革命”之二)
【说明】本文为郭静云、郭立新所著《“蓝色革命”:新石器生活方式的发生机制及指标问题(东亚视角)》(原刊于《中国农史》2019年第4-5期),因全文内容较长,现分节摘发。二、农、畜原初驯化相分不相合我要新鲜事2023-05-25 23:49:4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