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足球——蹴鞠(3)唐宋时期的繁盛
前两天已经讲过蹴鞠的起源和发展,参考:中国古代的足球——蹴鞠(1)溯源
中国古代的足球——蹴鞠(2)汉晋时期的发展今天我们主要讲唐宋时期蹴鞠的繁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着体育、娱乐等社会风气和时尚,经济的繁荣昌盛必然带动文化娱乐活动的流行和发展。在那样一个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政府政策也是相当重要的。而唐朝宽宏的行政作风、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开放的对外政策交织成大唐盛世特有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这种环境自然也为诸如马球、蹴鞠之类的体育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蹴鞠在唐代十分普及,特别是在寒食节更是成为一种固有的风俗。在唐代那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就有反映。如诗史杜甫在《清明》一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唐代蹴鞠最具革命性的事,要数充气鞠的出现了。这种充气鞠采用加工过的皮革,并按照一定的规格进行裁剪,缝合成圆球形的外壳,然后塞进一个动物膀胱作球胆,再向球胆吹气或打气使之膨胀,最后分别把内胆和外壳缝合。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较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时间,就气球的发明而言,我国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充气鞠的诞生不仅是我国体育史上一桩了不起的发明,更由于这种“鞠”结实、轻巧、富有弹性,而使蹴鞠活动的技术和规则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唐代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罗网为门以度球”。在踢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戊”。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像打仗一样。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为胜。至宋代场上中间的球门就变成了网中间一个直径约为一尺的洞,叫“风流眼”。这从技术上来讲增加了蹴鞠的难度,是一种发展,但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上来说却是一种退步,这也为未来蹴鞠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坊市合一,促进了宋代大城市的发展,进而壮大了城市的主体——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旺盛的生活热情和欲望,使蹴鞠在宋代更加繁盛。甚至有人因蹴鞠技术高而位居高官。如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描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球。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迹。北宋时确有个在圆社蹴鞠的高俅,也确是因为陪侍宋徽宗踢球而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的大官。这事记载在王明清的《挥尘后录》中。如果说宋徽宗太特别,算个案,那么南宋的孝宗对蹴鞠的迷恋则更能说明宋高层对蹴鞠的喜爱。史载他“时召诸将蹴鞠殿中,虽风雨亦张油帘,布沙除地,群臣屡以宗庙之重不宜乘危,交章进谏,弗听”。
此外宋代蹴鞠的繁荣也可从以下现象看出。在蹴鞠的制作上,球壳从汉代的两张皮到唐代的八张皮,至宋代发展为“十二片橡皮砌成”。甚至出现了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作坊,有品牌的商品鞠就有24种,可见当时鞠的社会需求量之大。相应的当时社会上也有专门靠踢球技艺谋生的艺人,并建立了许多足球社团,相当于现代的俱乐部。著名的有圆社、齐云社等。高俅就出身于圆社的著名“球星”。蹴鞠的技艺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形成了“肩、背、拍、拽、捺、控、膝、拐、搭、镰”等10种基本踢法,称为“十踢”。另外还有针对各种踢法技术要领的“古十字诀”。对于某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最后宋代蹴鞠甚至出现了专业的比赛队服和女子啦啦队。《东京梦华录》记载:“女童皆选妙龄容颜过人者,四百余人,或戴花冠,或仙人髻,乌霞之服……莫不一时新妆,曲尽其秒”。可见在宋代蹴鞠真可谓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繁荣了。
如果挖到一个古墓 但是又没有价值怎么办?(古墓价值)
没有价值的古墓通常会被抛弃。现在随着我们的城市化越来越快,很多地方在修建基础建设的时候都会挖掘到古墓,基本上每一次有了古墓,都会通知当地的考古队前来挖掘,我们之前应该听说过很多次考古队通过挖掘找到了不少的宝贝,但是大家一定也都知道,并不是所有的古墓里面都会有着宝贝,也有可能这些宝贝已经被盗墓贼给拿走了,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没有价值的古墓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7:09:370000荐书 | 张懋镕:21世纪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著录——《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器》读后
西安的疫情稍微缓和后不久,收到上海古籍出版社惠赠《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十大卷,简称《宝鸡博物院》)。虽然我因年事渐高,从前年年初开始就已经停止写作了,但是,当我粗粗将十卷书籍浏览后,还是忍不住想写上几句。《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藏商周青铜器》编著: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主编:徐天进、段德新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11月定价:9800元我要新鲜事2023-05-06 21:59:530000姜义华:中华文明的三道生命线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的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我以为,中华文明所特有的三道生命线,非常值得我们深切加以体认。一、天文与人文:文明以止,人文也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2:05:010000山头从不起雾也不下霜,蹊跷了,考古队前来探测出密密麻麻的古墓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上的发现本文作者倪方六考古总会有奇奇怪怪的发现。在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考古时发现的不少现象,至今没确切的说法。李家山汉墓群位于江川县龙街镇温泉办事处早街村。当地老人说,这里是风水宝地。冬天别的地方云雾缭绕,李家山附近却一点雾气都没有;别的地方都下霜了,这里却不下霜,难觅霜的影子。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0:36:470000宋朝丧葬秘事,民间流行火葬遭打压,赵匡胤坚决要求实行土葬背后
中国古代火葬风俗本文作者倪方六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有几个国家的火葬场成为医院以外,最不堪重负的地方。这篇“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来说说古代火葬风俗。传统上认为,中国人崇尚死后土葬,实际上我们误会了,史料上反映的情况有不同,火葬在很多时候比土葬更受古人欢迎。火葬,又称“火化”,说白了就是焚尸,宋朝时也称为“爇葬”。它是将死者遗体焚烧后,收取骨灰的一种丧葬方式。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6:02:19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