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足球——蹴鞠(3)唐宋时期的繁盛
前两天已经讲过蹴鞠的起源和发展,参考:中国古代的足球——蹴鞠(1)溯源
中国古代的足球——蹴鞠(2)汉晋时期的发展今天我们主要讲唐宋时期蹴鞠的繁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着体育、娱乐等社会风气和时尚,经济的繁荣昌盛必然带动文化娱乐活动的流行和发展。在那样一个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中,政府政策也是相当重要的。而唐朝宽宏的行政作风、开明的民族政策以及开放的对外政策交织成大唐盛世特有的富有生命活力的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这种环境自然也为诸如马球、蹴鞠之类的体育活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因此蹴鞠在唐代十分普及,特别是在寒食节更是成为一种固有的风俗。在唐代那浩如烟海的唐诗中就有反映。如诗史杜甫在《清明》一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

唐代蹴鞠最具革命性的事,要数充气鞠的出现了。这种充气鞠采用加工过的皮革,并按照一定的规格进行裁剪,缝合成圆球形的外壳,然后塞进一个动物膀胱作球胆,再向球胆吹气或打气使之膨胀,最后分别把内胆和外壳缝合。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较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时间,就气球的发明而言,我国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充气鞠的诞生不仅是我国体育史上一桩了不起的发明,更由于这种“鞠”结实、轻巧、富有弹性,而使蹴鞠活动的技术和规则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唐代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罗网为门以度球”。在踢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戊”。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像打仗一样。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为胜。至宋代场上中间的球门就变成了网中间一个直径约为一尺的洞,叫“风流眼”。这从技术上来讲增加了蹴鞠的难度,是一种发展,但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上来说却是一种退步,这也为未来蹴鞠的衰落埋下了祸根。

到了宋代由于商品经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坊市合一,促进了宋代大城市的发展,进而壮大了城市的主体——市民阶层。市民阶层旺盛的生活热情和欲望,使蹴鞠在宋代更加繁盛。甚至有人因蹴鞠技术高而位居高官。如在施耐庵的《水浒传》中描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球。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迹。北宋时确有个在圆社蹴鞠的高俅,也确是因为陪侍宋徽宗踢球而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的大官。这事记载在王明清的《挥尘后录》中。如果说宋徽宗太特别,算个案,那么南宋的孝宗对蹴鞠的迷恋则更能说明宋高层对蹴鞠的喜爱。史载他“时召诸将蹴鞠殿中,虽风雨亦张油帘,布沙除地,群臣屡以宗庙之重不宜乘危,交章进谏,弗听”。
此外宋代蹴鞠的繁荣也可从以下现象看出。在蹴鞠的制作上,球壳从汉代的两张皮到唐代的八张皮,至宋代发展为“十二片橡皮砌成”。甚至出现了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作坊,有品牌的商品鞠就有24种,可见当时鞠的社会需求量之大。相应的当时社会上也有专门靠踢球技艺谋生的艺人,并建立了许多足球社团,相当于现代的俱乐部。著名的有圆社、齐云社等。高俅就出身于圆社的著名“球星”。蹴鞠的技艺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形成了“肩、背、拍、拽、捺、控、膝、拐、搭、镰”等10种基本踢法,称为“十踢”。另外还有针对各种踢法技术要领的“古十字诀”。对于某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最后宋代蹴鞠甚至出现了专业的比赛队服和女子啦啦队。《东京梦华录》记载:“女童皆选妙龄容颜过人者,四百余人,或戴花冠,或仙人髻,乌霞之服……莫不一时新妆,曲尽其秒”。可见在宋代蹴鞠真可谓达到了空前绝后的繁荣了。
一直认为墓里埋的是张飞,挖开后见到两副铜皮棺,意外揭开真历史
四川成都张飞墓考古本文作者倪方六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封张飞为车骑将军。同年,为报结义二弟关羽被孙权杀害之仇,派三弟张飞出兵江州,攻打孙吴。谁也没有想到,因为张飞说话太冲,平时又不会哄下属,临出兵前,被部下张达﹑范强谋杀,将他的头割下来,拎着投奔孙权。刘备收尸,给张飞制作了一个头安上,下葬,追谥“桓侯”。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9:54:440000哪种文化更正统 其实一目了然:中原好“兽面” 四夷多“人面”
根据文物风格来看,中原文化区与周边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中原文化的文物上多见到"兽面纹"或"饕餮纹"的纹饰,而几乎没有"人面纹"的出现。这一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博物馆展品和文物图片得出结论。我要新鲜事2023-06-19 19:51:520000科学的考古挖掘现场,摆起香炉做“法事”?考古学家:这不是迷信
我要新鲜事2023-07-25 17:59:3400002020年游学:明孝陵神道考察记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了。明孝陵继承了唐,宋以来帝陵的主要规划,并为以后的明十三陵,乃至清代的东、西陵所沿袭,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在明孝陵的众多景点中,神道给人印象最为深刻,并让人联想到我校景明墓神道的建制,很有启发意义。一、石像生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5:38:4800002000多年古墓发现玻璃杯,专家痛骂盗墓贼,鉴定后却成为惊艳国宝
我要新鲜事2023-04-15 01:21:17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