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杭州发现“武松墓”,墓碑记载武松生平,小说历史差很多
水浒传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亦是明代市井小说的典范,书中所绘梁山好汉敢爱敢恨、行走江湖,其血肉之丰盈令人拍案叫绝。
“行者”武松便是其中最富侠义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中小学教材中武松景阳冈打虎一文,更是成为不少人的童年记忆。
醉伏猛虎,刀斩耶律,此等豪勇之辈,似乎是“只应书中有”。
然而1894年杭州西湖畔的一项惊天发现,却将历史的疑云再次翻至人们面前:行者武松,究竟是文人杜撰中的“假传奇”,还是纵横史实的“真英雄”?
一、亦真亦幻,传奇故事中的历史真实
《水浒传》并非传说而是史实的观点,在中国史界早已有之。
宋朝诗人李若水曾作诗提及梁山草寇,连《东都史略》、《宋史》这样的重要文献中都有过关于宋江等人的记载。
不过,正史中可并没有一百单八将的传奇内容,历史上的宋江一众,只有三十六人次而已。
因此,在近现代的史料研究中,大多数学者秉持着水浒传“真假参半”的观点。即宋江起义是历史上存在的真实事件,但天星降临、一百单八将的故事均为杜撰内容。
然而,正是在这若隐若现的三十六人中,武松之讳,赫然在列。
南宋的《宋江三十六人赞》里,武松排名十四,赞辞是"行者武松,汝优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元代的《大宋宣和遗事》提到九天玄女赠宋江天书的故事,天书上写了宋江和手下三十五人的名字,在这部作品中,武松排名三十。
这两部书均提到宋江起义有武松其人,但都没有关于他的具体事迹。关于武松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也就成为了《水浒传》给人们留下的一大疑窦。
学者们也从观点上分裂成两大派,有些人认为,武松是确有此人、确有其事的真实英雄,而有些人则说,武松此人,不过是施耐庵、罗贯中寄托愿望的理想化人物。
其英雄事迹,也仅仅是一种抗击现实、反对封建的文学表述。
那么,对峙之下的真相又究竟如何呢?
今人看史,犹如雾里看花,镜中觅蝶,其形貌往往于不经意中显现。
文人墨客们数百年的争论,最终没有付诸文笔,更没有在浩如烟海的史书中终结,而是被一群无心之失的工人掘出了答案。
二、神秘墓葬,武松之死解疑云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杭州涌金门因雨季蚀坏翻修城墙,一群工人在偏离城墙古址的地方下铲挖掘,结果起出了一具埋藏已久的棺材。
棺材的上端,正对头部的地方印有四个镶金宋体大字,上书“武松之墓”。
棺身遍涂朱漆,全棺木板已经腐朽,但总体保存良好,金字上的金箔也未见磨损或是脱落的痕迹。
完好的保存状况使得工人们以为此处只是衣冠冢,或者后人埋藏的寄予思念的纪念产物,结果从木头朽坏的缝隙里观看,发现里面赫然陈列着一具身量高大的白骨。

工人们连忙将墓葬恢复原状,报至官府。经过确认后,该墓得到保护,并在民国时期由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三人出资迁至西冷桥畔,并树立武僧墓墓碑。
到了1964年,西冷桥畔的武松墓遭遇毁坏后重修,工人们对其重新迁坟,修葺,在开掘坟墓时,专家们确认,武松墓中确有一具男性遗骨。
武松墓中虽然没有任何昂贵的陪葬,却伴有内置一卷经书及一枚印章。随之出土的,还有记载其生平的碑刻。
考古专家们将碑文与当地的地方志进行比对,并仔细研究印章和经书的来源,确定墓中正是真实存在于北宋杭州府一带的“义士武松”。
根据碑文内容,以及《杭州府志》、《临安县志》等地方史籍的记载,这位历史上的武松出生微寒,本是江湖孤儿。
成年之后四处漂泊,因身材高大、擅使力气,便经常在涌金门一带卖艺,虽武力过人,却从未行使偷盗抢劫等恶事。
后来杭州府知府高权路过涌金门内,见武松力大无穷,又正直侠义,遂心生欣赏之意,将其纳入衙门成为都头。
在公职时,武松尽职尽责,爱民如子,很快便立下功劳,被升为提辖。可惜好景不长,高权遭遇奸人陷害,远调他方;新任知府蔡鋆是大奸臣蔡京之子,腐败纨绔,上位后横征暴敛,鱼肉乡民,还时常霸占附近的良家女子。
时任杭州府提辖的武松出于义愤,身怀利刃潜伏在车队当中,趁蔡鋆出行,当众打死贪官,却因此义愤之举被官府缉拿处死,抛尸于附近的山岗。
在武松死后,人们感念其恩,听说山上有豺狼虎豹,啃噬尸首,便偷偷趁着夜色携酒肉上山,祭奠武松,饲喂虎狼,防止尸身受损。
后来天下太平之时,更是自发上山寻找武松尸骨,将其收敛,为其修建墓葬。
由于武松曾是流浪江湖之人,百姓不知其故乡家小何在,而武松少时曾在涌金门一带卖艺,因此便将西湖畔涌金门旁作为英雄埋骨之地。
武松墓的发掘对于确认武松的历史原型有着重要的意义。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对比宋朝史书、元杂剧以及明清时的民间传奇,《水浒传》于其他作品最大的区别,便是对于武松归处的描述。
《水浒传》九十九回中,鲁智深圆寂后,武松亦看破红尘,加之其被包道乙暗算失去一臂,自称已成废人,不愿继续跟随宋江等人进入庙堂,遂留在杭州六和寺中出家,圆寂后被葬在西湖湖畔。
而武松墓中,又恰好出土了代表其提辖身份的印章,与一卷疑似超度的经文。
此二者,恰与文中武松曾担任地方武官、且晚年西湖圆寂的情节对应。
对于武松结局的详细描述,在且仅在《水浒传》中出现,可见此墓中人,极为可能正是《水浒传》中打虎英雄武松的历史原型。
三、以史观书:英雄豪情中的同与不同
《水浒传》一书中,武松行侠仗义的传奇经历,虽有许多是来自于历史原型的事迹参照,但小说和历史也有大相径庭之处。
血溅鸳鸯楼、醉打蒋门神,景阳冈打虎等水浒故事的本质,都是武松代表当地民众反抗贪官、以其高义自我牺牲,换得一方和平。
如“景阳冈打虎”,便是影射蔡鋆害民之深,怖如猛虎。
作者以猛虎败类喻贪官,先使武松在景阳冈除去猛虎,表现其勇武;再使武松报杀奸夫淫妇,以昭鄙夷。
后来蒋门神之死,更是作者对封建官僚势力最直接的质问与反抗。
《水浒传》中,在武松血溅鸳鸯楼后,曾到当地官府投案自首,当地地方官员感念其忠勇,将他下放了,不予追究。
在现实中,这位给予武松善终的父母官也有原型,其原型正是曾赏识作为孤儿的武松、提携他成为当地都头的杭州府前知府高权。
故事中的武松若天星下凡,勇武难当,以其传奇色彩令人拍案叫绝;而现实中的武松虽无武力气运的加持,其爱民如子的拳拳之心,则更加令人感动。
结语: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曾为武松墓题词,称其“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一英公”,以赞武松英雄本色。无论美好想象抑或真实存在,行者武松的事迹都寄予了人们的敬佩向往之情,也以其侠义精神激励鼓舞着一代代后人。
清朝皇陵大多数被盗,而明十三陵为何无人盗?
明朝历经230多年修建的13座皇陵,以及众多陪葬墓地,占地面积达120多平方公里。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明朝的整个历史时期,这些皇陵从未被盗过。与此相比,其他朝代的皇陵多多少少都遭到了盗墓贼的光顾。明十三陵位于北京昌平区燕山山麓,自从明成祖朱棣开始修建长陵以来,历时230多年才完成了13座皇帝陵和陪葬陵墓的建造。然而,对于如此密集的古墓群来说,竟然没有受到盗挖的事件,确实令人称奇。我要新鲜事2023-09-23 19:24:360000蓓天翼龙:最原始的翼龙目(长60厘米/出土于意大利)
蓓天翼龙是一种最古老的翼龙目动物,诞生于2.1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翼展最多可以达到60厘米,不过相对于其他的翼龙来说,它的翅膀比较短且小,只比它的后肢长2倍而已,目前蓓天翼龙已知的三具化石都是在意大利发现的。蓓天翼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8:52:4100011984年,陕西村民淘金时发现一根金条,回家一看是一只金蚕
1984年,陕西石泉县的村民谭福全来到池河淘金,本着碰运气的心态,没想到真的有所收获。在池河中,他铲到了一根条状的东西,直觉告诉他这极有可能是一根金条,谭福全连忙观望四周,看到并没有人注意他,于是连忙将东西揣进兜里,急匆匆地就回家了。在上世纪末代,陕西的人民在谭家湾石泉县池河中发现了一处淘金地,于是不断有村民存着发大财的念头前往,想要捞一笔财,从此提高生活水准。我要新鲜事2023-08-10 18:10:070000女子发现兵马俑动了 这到底怎么回事(乌龙闹剧)
会动的兵马俑其实是一个老外装扮成的。1974年,临潼县农民在打井的过程当中,无意间发现几个破损的陶俑。至此,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始于姓氏,而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主要是因为数以万计的兵马俑竟然不是用同一个模具做出来的流水线产品。每一个兵马俑都有着各自的外观特征,他们形态各异,神态不同,宛如一个个真人站在那里,以至于有传言称兵马俑是用真人制造了。一、会动的兵马俑我要新鲜事2023-08-08 17:53:310000扁鹊医书重现天日 药方现在都还能用(中医传承)
成都发现了遗失两千多年的扁鹊医书。2012年,成都地铁施工的过程中发现一座千年古墓,随后,考古专家在古墓中发现了失传了2000多年的扁鹊遗书竹简。因为是在水中浸泡所以整个书简都是非常散乱,后来,经过国家专业人士长达11年时间的修复还原,这些扁鹊医书竹简在2023年终于重现天日。就在昨天,国家文物局正式向外官宣,经过11年时间,整理了9只2万余字扁鹊医学内容的简。扁鹊医书我要新鲜事2023-11-26 20:53:03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