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都亡了 商朝频繁迁都究竟躲谁 考古显示:商朝避的并非洪水
都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通常集聚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经济、政治和军事资源。因此,都城的选择对于新兴王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被攻破,意味着国家的灭亡。然而,商朝却频繁进行都城的迁移,几乎显得“随性”而不受拘束。

1、商朝的迁都现象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夏朝从太康到夏桀的时期,都城位于斟鄩。而商朝的都城迁移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前八而后五”。所谓的“前八”指的是商朝建立之前的八次迁徙,而“后五”指的是商汤建国后到盘庚之前的五次迁都。
需要注意的是,这五次迁都可能并不全面,因为在近100年的殷墟考古中,仅发现了商朝早期到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和相关遗物,而没有盘庚、小辛和小乙时期的出土物。这意味着商朝的都城迁徙频率可能比文献记载中还要多。
2、商朝迁都的原因
商朝的迁都现象并非简单地因为水灾。尽管《史记》中提到了水患对迁都的影响,但这一解释存在着一个矛盾之处:如果迁都是因为水灾,为什么每次迁都都会遭到贵族的抵制?难道洪水一直在追逐商朝的都城吗?
考古研究显示,在二里头文化向二里岗文化过渡时期,伊洛平原并没有发现任何洪灾的迹象。虽然武丁时期殷墟出现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但殷墟一直保持在安阳,并未发生迁徙。
因此,商朝迁都的原因并非仅仅是为了躲避洪水。那么商朝为何频繁迁都?他们究竟在“怕”什么?

3、商朝的军事扩张
根据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研究,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出土的青铜器中,兵器比例约为15%,而礼器比例则高达80%。相比之下,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中,兵器比例却远低于礼器比例,是郑偃遗址的数倍。
此外,早商遗址发现的人殉数量通常只有个位数,而晚商殷墟遗址发现的人殉数量庞大,并且涉及了蒙古人、太平洋黑人、高加索白人和爱斯基摩人等不同人种。
这些发现表明,商朝的每次迁都都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强盛和领土的扩大。换句话说,商朝的迁都是出于军事目的,即拓展疆域。
4、商朝的政治稳定与内外夷问题
商朝在迁都后并未再次迁都,这是因为东夷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直到商朝末代君主纣王在位时,商朝的主要战争方向仍然是东夷和淮夷地区。
因此,迁都恰恰是商朝军事帝国的独特体现。商朝通过迁都来实现军事扩张,将都城直接迁至即将征服的地区,这与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对北方进行多次征战的意图有几分相似。

商朝频繁迁都并非单纯为了躲避水患,而是出于军事扩张的需要。商朝通过迁都来拓展疆域,并将军事战争的重心转移到新的领土上。这种迁都的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旨在巩固商朝的统治地位和实现军事目标。
通过对商朝迁都现象的重新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国家发展的复杂性。商朝的迁都不仅涉及地理因素,还涉及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古代国家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村民挖出南宋皇家古墓,墓主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皇亲
有村民在建造房屋时发现了一处古墓。当时施工的挖土机大概挖了两三米后出现了一块岩石,挖土机把这块岩石挖掉后露出了棺材。村民刚开始并不知道这是一个古墓,消息一出,众说纷纭,有传是公主墓的,有说是丞相墓的。一时间,围着古墓看热闹的人多了起来,还有些拿着家谱过去认亲的。大家对这个古墓充满了好奇,但究竟是什么来历,大伙谁也说不上来。我要新鲜事2023-04-21 20:02:020000吐鲁茨龙:蒙古小型恐龙(仅1米长/处于疑名状态)
吐鲁茨龙是一种兽脚亚目下的暴龙超科恐龙,诞生于白垩纪早期,属于迷你型的肉食恐龙的一种,体长普遍只有1米左右,目前被认为是暴龙科的祖先,但是现在还是属于无资格名称的状态,并没有正式的描述和命名。吐鲁茨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7:08:180000陈寅恪史学个性的再探讨
内容摘要:陈寅恪治学,素以坚守“学术独立”的个性为人们所钦佩,然其中饱含的忧世淑世精神及理性处置求实与“取鉴”关系的守则,同样值得关注。观其历史研究的种种实践和中年以后一再倡导的“新宋学”,除了旨在从方法上建构一种考据与义理兼修的现代学术理想境界外,实际也与此种关注世运,希冀民族文化复兴和国家富强的情结深切相关。探讨和进一步厘清这些问题,显然有助于更为全面地理解陈寅恪史学的个性及其时代特征。0000盗墓者精准挖开唐太宗最疼爱女儿墓室,翻撬棺床,把棺材板当劈柴
唐长乐公主墓发掘记本文作者倪方六在前面的“梧桐树下戏凤凰”头条号中,我聊了唐高祖李渊的陪葬墓房陵大长公主墓。房陵大长公主是李渊第六个女儿。这篇文章要说的是长乐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第五个女儿,及其墓的发现。长乐公主,是李世民第五个女儿,为长孙皇后所生,名“丽质”。李世民对这个女儿特别喜爱,《旧唐书·后妃列传上》是这样说的:“后所生长乐公主,太宗特所钟爱,及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我要新鲜事2023-05-27 00:58:0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