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都亡了 商朝频繁迁都究竟躲谁 考古显示:商朝避的并非洪水
都城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通常集聚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经济、政治和军事资源。因此,都城的选择对于新兴王朝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旦被攻破,意味着国家的灭亡。然而,商朝却频繁进行都城的迁移,几乎显得“随性”而不受拘束。

1、商朝的迁都现象
根据《竹书纪年》的记载,夏朝从太康到夏桀的时期,都城位于斟鄩。而商朝的都城迁移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即“前八而后五”。所谓的“前八”指的是商朝建立之前的八次迁徙,而“后五”指的是商汤建国后到盘庚之前的五次迁都。
需要注意的是,这五次迁都可能并不全面,因为在近100年的殷墟考古中,仅发现了商朝早期到武丁时期的甲骨卜辞和相关遗物,而没有盘庚、小辛和小乙时期的出土物。这意味着商朝的都城迁徙频率可能比文献记载中还要多。
2、商朝迁都的原因
商朝的迁都现象并非简单地因为水灾。尽管《史记》中提到了水患对迁都的影响,但这一解释存在着一个矛盾之处:如果迁都是因为水灾,为什么每次迁都都会遭到贵族的抵制?难道洪水一直在追逐商朝的都城吗?
考古研究显示,在二里头文化向二里岗文化过渡时期,伊洛平原并没有发现任何洪灾的迹象。虽然武丁时期殷墟出现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但殷墟一直保持在安阳,并未发生迁徙。
因此,商朝迁都的原因并非仅仅是为了躲避洪水。那么商朝为何频繁迁都?他们究竟在“怕”什么?

3、商朝的军事扩张
根据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的研究,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出土的青铜器中,兵器比例约为15%,而礼器比例则高达80%。相比之下,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中,兵器比例却远低于礼器比例,是郑偃遗址的数倍。
此外,早商遗址发现的人殉数量通常只有个位数,而晚商殷墟遗址发现的人殉数量庞大,并且涉及了蒙古人、太平洋黑人、高加索白人和爱斯基摩人等不同人种。
这些发现表明,商朝的每次迁都都伴随着军事战争的强盛和领土的扩大。换句话说,商朝的迁都是出于军事目的,即拓展疆域。
4、商朝的政治稳定与内外夷问题
商朝在迁都后并未再次迁都,这是因为东夷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直到商朝末代君主纣王在位时,商朝的主要战争方向仍然是东夷和淮夷地区。
因此,迁都恰恰是商朝军事帝国的独特体现。商朝通过迁都来实现军事扩张,将都城直接迁至即将征服的地区,这与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对北方进行多次征战的意图有几分相似。

商朝频繁迁都并非单纯为了躲避水患,而是出于军事扩张的需要。商朝通过迁都来拓展疆域,并将军事战争的重心转移到新的领土上。这种迁都的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旨在巩固商朝的统治地位和实现军事目标。
通过对商朝迁都现象的重新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国家发展的复杂性。商朝的迁都不仅涉及地理因素,还涉及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个层面的因素。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全面地把握古代国家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唐际根:郑振香不仅仅是妇好墓的发掘者,更是研究者
小瓜按:这两天汉文帝霸陵的确认在网络上频频刷屏。值得庆幸的是发掘领队大人已经表态目前不会发掘墓葬,待日后文保技术上去了再说。目前只是通过陵墓周边的调查和发掘确认墓主身份。而我国发掘的古墓能确认墓主身份最早的便是著名的妇好墓。最近殷墟老队长唐际根教授发文为大家讲述郑振香先生不仅发掘了妇好墓,更研究了妇好墓。这也提醒我们不仅要关注古墓发掘情况,更要看后续的研究。以下为唐教授的文章,大家可以读读!我要新鲜事2023-05-31 21:09:480000妲己到底什么来头,周武王灭商后为何朝妲己尸体连射三箭?
如果不是《封神演义》这部小说,恐怕很少有人会知道历史上有妲己这号人物,但也正因为《封神演义》的广泛传播,使得妲己狐狸精的形象深入人心。事实上,在汉代以前,史书对于妲己形象的渲染还十分宽泛,对她罪行的指责仅仅局限于她是亡国之君的宠妃。比如《国语》就有一段精辟论述:“妹喜有宠,于是乎与伊尹比而亡夏;妲己有宠,于是乎与胶鬲比而亡殷;褒姒有宠,生伯服,于是乎与虢石甫比……周于是乎亡”。我要新鲜事2023-06-10 21:18:040000屈原墓地疑云,湖北考古发现一座疑似屈原真身墓,随葬品引起怀疑
屈原墓疑云本文作者倪方六端午节,这个因屈原而起的节日,又过过了。有一个疑云却没有过去——屈原墓到底在哪?如果有,哪座墓才是真的?这还真是一个问题。现在,湖北湖南都有屈原墓。湖北屈原墓,在秭归县凤凰山屈原故里。不过,这是2006年才搬迁于此的墓葬。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4:16:540000扎实推进石窟寺研究保护利用——龙门石窟研究院创新发展工作回眸
石窟寺考古调查工作近年来,龙门石窟研究院在石窟寺考古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理念,提出“多部门合作、多学科参与、多种新技术运用”和“集团军作战、团队式开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加大石窟考古工作力度。奉先寺考古调查成果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9:09:58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武昌鄂城东吴墓
三国时代东吴墓葬。分布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和鄂州市鄂城区。其年代范围自吴孙权黄武年间迄吴末(222~280)。武昌吴墓多分布于任家湾、钵于山、河坡山、莲溪寺等处,鄂城吴墓分布在西山的南麓和东北麓以至樊口一带。鄂城是孙权称吴王时的都城,于221年改名武昌。其后东吴定都建业(现南京),仍以武昌为西都,后主孙皓曾一度迁都武昌。武昌吴墓和鄂城吴墓的发掘分别始于1953年和1956年,迄今已清理了百余座。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5:36:2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