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挖出“巨龙”,距今超过6000年,专家:龙的存在铁证如山
中国是龙的国度,华夏民族的子孙常常将自己称为“龙的传人”,龙也常常出现在中国的古代神话传说中,所以龙在我们的认知中,是一种神异生物。龙是中华民族所供奉的图腾,也是吉祥雄伟的象征,古代的统治者将自己称之为“真龙天子”,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传说中,龙能够行云布雨,也能够消灾降幅,象征着祥瑞,所以至今,我国仍有以舞龙的方式来祈求平安和丰收的传统习俗。龙在传统文献的记载中,也占据了很大的一部分,民间的传说就更不用说了,可即便如此,传说和文学都不能给龙的存在增加证据,所以我们也常常疑虑,龙是否真的存在?

历朝历代,关于龙的传说和神话不绝于耳,不少以“龙”字明明的地方,也总会伴随着关于龙的传说。黄帝乘龙战蚩尤;夏禹治水,神龙以尾巴画河道;汉高祖刘邦的母亲,是梦龙而怀孕;除此之外,人们也会把所有优秀的品质聚集在龙的身上。但凡事都要讲究证据,没有证据,谁都无法证实龙的存在,可还真别说,我们还真的在考古的过程中,发现过龙的痕迹。龙的痕迹是在长江一带的考古过程中发现的,而发现它的遗址,名为焦墩遗址。
挖出“巨龙”
焦墩遗址位于安徽省黄梅县,在长江流域上,世世代代受到长江的滋养。我们常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而大多数人也认为在长江流域,是没有什么远古文明的足迹。其实不然,我们的祖先一般是靠水而居,所以在长江流域,我们也发现了很多的远古时期遗址,焦墩遗址就是其中之一。人们发现了焦墩遗精辟址,专家在进行了考古勘察之后,就对遗址进行了考古挖掘工作,就在这一次考古工作中,专家发现了一条“巨龙”。

其实在这次的考古中,专家还发现很多的古代的文物,经过碳十四的检测之后,证实这些文物的年代距今6000年左右,有可能已经超过了6000年的历史。一般来说,远古时期的遗址,最多能够挖出一些石器,或是玉器,就已经不错了,可考古学家可能也没想到,在遗址中还能发现一条远古“巨龙”。所谓的“巨龙”,并非是一种生物,而是卵石摆塑龙,也就是卵石铺成的图案,被人称为 “长江流域第一龙”,龙的身长将近7米,可以说是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了。
焦墩卵石摆塑龙
这条距今超过6000年的巨龙,侧面全身,头朝东,尾巴朝西,跟我们现代的龙的形象十分的相似。龙首高昂,躯干横陈,张着嘴巴扬着角,腹下有足,背上还有龙鳍,尾端上卷,鳞片也层层叠叠。虽说是卵石摆成的图案,但从头到尾都可以看出来,这是非常生动的龙的形象。6000多年前就已经有这样关于龙的生动形象的图案,且与现在我们认知中的龙非常的相似,那是不是可以认为,在远古时代,龙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生物呢?

考古家:龙的存在铁证如山
虽没有史记的证据证实,且即便是有了这样重大的发现,龙是否真实存在过,我们也不能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其实在我国的考古历史上,像这样关于龙的图案,并非个例,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也出现过一条用蚌壳摆成的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对此,考古学家邹衡题词:“华夏文明,渊源有自,龙虎俱在,铁证如山”,对此作了高度评价。我们是不是可以认为,在几千年前的远古时代,龙是一种真实存在过的生物,只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或是生物的进化,导致龙灭绝了呢?这一次的考古发现,使我们对于龙的研究又提供一个新的依据。

东亚新石器革命何时发生,华南旧新石器过渡时期岩洞遗存的年代学
编者按:年代学是展开考古学研究的前提和基础。放射性碳素测年法自上世纪50年代问世以来,便成为考古学构建绝对年代序列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同时,学者们也不断尝试对该方法进行修正和完善,以获得更加精确的年代框架。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8:23:30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长沙汉墓
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8:01:350001“大辽古墓”发掘期间,发现一桌千年前的筵席,食物残渣清晰可见
丧葬文化,一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文化种类之一。尤其在厚葬风气盛行的年代,各种陪葬品的精妙,绝对超过后人想象。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一处千年前的古墓中,其墓室中的实际情况,别说后人想不到,甚至许多事情根本就不可能发生。大辽古墓这座墓穴名为大辽古墓,同时也在1993年间,当选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说起这座古墓的发现,和其他墓葬都十分不同,甚至还带有一些侥幸的意味在其中。我要新鲜事2023-05-12 03:45:180000「考古词条」铁器时代 · 新莽嘉量
新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所制的铜质标准量器。形如带双耳的圆筒,上为斛,下为斗,左耳为升,右耳上为合,下为龠,共有5种标准容量。“嘉”为美好和标准之意,“嘉量”即标准量器。新莽嘉量为传世品,原器现存台湾省,中国历史博物馆还藏一相同之器的残片。新莽嘉量制造技术精湛,比例准确,是研究秦汉量制的重要材料。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02:490000费孝通:“文化自觉”与中国学者的历史责任
10年前教育部让我在“21世纪婴幼儿教育与发展国际会议”上讲话。从那时候起我就在思考如何着手从小培养出适合于在21世纪世界里生活的人。人造下了世界,人还必须同时造就能在世界里生活的人,这就是我们教育和培养人的工作,这是我们的历史责任。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