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定陵中的稀世珍宝,探寻明代巧夺天工的精巧工艺
地下宫殿,再现了帝王生前生活的浮华,代表着当时社会文明的ZUI高程度。当一座王陵毫无预兆的出现在我们面前,肉体连同灵魂都已消逝,留下的只有先人所创造的,难以衡量的文明深 度。

定陵地宫的纵深有67米长,总面积1195平方米,出土文物达3000多件,其中,除少量祭祀用的礼器,绝大多数都是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生前的生活用品。

其中,包括一件衮服,这是皇帝祭天地、宗庙等大典时穿的礼服,衮服上,放有绢制标签,上面写着“万历四十五年衮服”的字样,这件衮服,是一件里外三层的大襟服装,长135厘米,两袖通长234厘米,面为缂丝,内里为黄 色方目纱,中间的内衬层,则由绢、罗织物缝制,整件衮服,只在两腋下缝上丝带鼻,并留有小开口,在与长襟上的罗带相栓接,应称是龙袍中ZUI珍贵的。

衮服底纹,用孔雀羽刻出12张纹样,于前后身及肩部,12张纹样,也就是指,日、月、星辰、山峰、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表示普照天下,山取镇土,龙取变化万方,华虫,表示文采昭著,宗彝取孝义,不忘祖先恩德,藻是有花纹的水草,取意有文,火取意明亮,粉米是粮食,取意养人,黼是斧形,取意果断、权 威,黻是两弓相背,取意见善背恶。这样精巧的设计和繁复的工艺,象征了皇帝的至高无上。
与此相对应的,则是万历帝头骨右侧的翼善冠,该冠全部是用JI细的金丝编织而成,通高24厘米,仅重826克,冠的下沿内外镶有金口,冠的后上方,是由两条左右对称的金龙,龙身弯曲盘绕,鳞甲齐备,体态灵活,昂首眺望,两龙首之间安置一颗火焰宝珠,构成二龙戏珠状。

翼善冠的珍贵,在于整体的拔丝、编织、焊 接等方面高超技艺,特别是用高超的挽丝工艺,制成的两条金龙,是明代金银细工的杰作,反映了皇 家金银细工的整体技术水平,不仅皇帝的金冠精巧细致,皇后的凤冠更是巧夺天工。
定陵中,共出土34顶皇后凤冠。凤冠是皇后在大典时所戴的,由于长期埋藏,出土时,凤冠上的珠、翠已散乱,后来根据原物修 复。

其中,孝端皇后的九龙凤冠,高27厘米,冠口径23.7厘米,重2320克,冠框用竹丝编成,然后,髹漆,冠体前部近顶处装饰九条金龙,龙首朝下,口衔珠滴,下部是8凤,后部另有一凤,凤首同样朝下,口衔珠滴,翠凤下,缀有珠宝钿,其间缀以翠兰花叶,全冠共镶大小红、蓝宝石100多颗,珍珠5000余粒。
整个凤冠,色泽瑰丽,又不失典雅、庄重,显示了皇后的尊贵身份。
出土文物中,还包括许多精美的首饰,其中的金簪,可谓稀世之宝。

金镶紫晶兔簪,姿态生动,兔蹲伏、回首、竖耳,绿宝石做眼睛,背负金灵芝。
双鸾衔寿果金簪,簪顶上面,托有双鸾鸟站立花上,口衔寿果,轻轻震动,似飞欲至,十分逼真,鸾鸟金垒丝而成,长约一厘米,全身羽毛,清新可辨。
取材于神话月宫故事的金环镶宝玉兔耳坠,在金耳环下部,系一白玉兔,玉兔直立于云形托上,竖耳,前肢抱玉杵正在捣药,红宝石镶嵌的眼睛,闪烁如生。
万历帝棺中,还出土了大量各自成卷的织锦,丝线捆住,上面贴有记录名称,产地、匠作及织造年月的封纸,其中,ZUI有特色的是妆花。
妆花是在传统织锦基础上,吸收缂丝的通经断纬技术,采用局部控花盘织的方法制成的,是明代纺织工业的伟大成就,这些织品的出土,无疑为研究明代丝织工艺史及工艺美术水平,提供了丰富而详尽的实物资料。
亲爱的朋友们,关于这篇文章,您怎么看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您的支持是我写文的动力,如果喜欢此种类型的故事,请关注我,下一篇更加精彩!
注: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如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
细思极恐 古墓里的骨头去哪了 如果没找到后人 留着还有何用
近年来,各个城市的大发展,修建新的高铁、高速公路,越来越多的地下墓葬和古代遗址重见天日。这引发了人们的好奇:出土的陪葬品和具有研究价值的器物可以被送到博物馆进行保护和展览,但古人的骸骨应该如何处理呢?如果考古专家没有找到墓主人的后代,那么这些人骨还有何用途呢?我要新鲜事2023-05-20 21:21:380000千年古墓挖出46名少女尸骨 身体为什么会发绿光?(绿色尸骨)
尸体呈现绿色是因为在表面有一层涂抹物。在前些年江西的一个农民在自己家里挖地的时候就挖到了一些陶瓷碎片,帮他把这个事情告诉自己村长之后村长也联系到了考古的部门。在这个之后就发现了这是一个体量还算比较大的墓葬,最让人以获得一点就是在挖开之后可以看到里面一共有46个棺材,而且这些棺材身上都在散发绿色的光芒。绿色的尸骨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7:25:310001实践得真知:“清华简”保护经验谈
2021年12月6日,国家文物局调研了清华大学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研期间,清华简(“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的简称)的保护研究工作受到了充分肯定。作为清华简的一线保护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一直全力以赴地保护着这批珍贵历史文化遗产。在清华简的长期保护实践中,我们积累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经验,在此与从事简牍等文物保护的同仁交流,希望能够得到指教,以改进我们的工作。一、竹简浸泡液的更换频次我要新鲜事2023-05-07 03:45:150000谢保成:尹达先生的治学道路——“从考古到史学研究”
尹达先生的治学道路有着极其鲜明的特色,就是在最后一次演讲中的八字概括:“从考古到史学研究”①。这一道路决定了先生的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治学方法是注重综合研究的。一先生的人生道路和学术道路,深深受着两个人的影响:一位是郭沫若,一位是梁思永。早在20世纪40年代,先生就曾明确表示:0000《夏商时期古冀州的考古学研究(文化谱系篇)》后记
小书的基本内容,源自博士学位论文《夏商时期古冀州之域的考古学研究》绪论与前五章部分的增订,主体内容是以陶器构建古冀州及邻境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年代谱系,学位论文涉及生业技术、墓葬、聚落、人群关系的章节,后续匡谬增删,再俟求教。《夏商时期古冀州的考古学研究(文化谱系篇)》书影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49:4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