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陵,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陵墓建筑的典范之作
永陵的墓主王建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位君主,他英勇善战。在唐末混战中,逐步占据了大 片地区,并于公元907年称帝,建蜀国,定都成都,11年后,王建病逝,安葬永陵。

永陵的建筑形式颇具特色,积土为陵,陵冢呈圆形,改变了以往我国帝王陵以方为贵,陵冢多做覆斗式的传统,创后世圆形陵冢之先河。
永陵直径约80米,高约15米,陵冢底缘有9层堡坎,地下4层,地上5层,每层间以锁口相链接,这样就可以防止冢土流失,这种陵墓堡坎的作法,也多为后世所借鉴。
永陵是目前所知,唯 一一座墓室修筑在地表之上的陵墓,永陵的墓室建筑砖石结构,即先在平地起券14道,上铺石板,再上为青砖护拱,以上在层层夯土形成圆形陵冢。

这种建筑方法,可能是考虑到墓室的防水问题,墓室两侧达6米厚的直墙和北面三米厚的金刚墙,以及顶部14道厚重的护拱,都由巨型青砖砌筑,形成了坚固的陵墓保护体系,可谓固若金汤。
墓室的平面布局,分前、中、后三室,三室之间,以木门为隔,前室为羡道,中室设棺床,上置棺椁,后室石床上安放王建石像和谥宝、谥册、哀册等葬仪法器,墓室的内部布置,高低错落,疏密有致,使整个空间,显得高大宽敞,永陵的这种结构,相当符合建筑力学的原理,堪称中国古代建筑中,陵墓建筑的典范之作。

永陵中出土的文物也不乏杰作,其中,就有国 宝 级文物,石刻王建像,这是我国唯 一保存至今的古代皇帝真容雕像。
石像为红砂石圆雕,通高86厘米,身着锦袍,头戴璞头,腰束玉带,足蹬皮靴。雕刻手法写实逼真,雕刻技艺精湛传神,与历史文献记载的王建形象相当一致。
据说,王建为自己建石像,是由于他信奉道教,他相信这样的石像放入墓中,会让活人延 年 益 寿。

同样出土的石刻,还有浮雕的24乐舞伎,其中乐伎22人,舞伎2人,乐器23件,可分为弹拨、吹奏、打击三大类,既包括汉民族的传统乐器,也有少数民族的乐器,甚至还有来自外国的乐器。
这是我国同时代的各类文物中,乐舞场面ZUI大,表现乐器种类ZUI多的石刻乐器,它以写实的手法,细致入微的刻画,将本土音乐与外来音乐相互融 合,展现了那个时期,宫廷乐舞的盛大规模和壮阔场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出土文物中具有传奇色彩的是玉大带,据说在王建去世前三年的一个深夜,他的后宫突然起火,大火烧毁了无数珍宝,却唯有一块宝玉仍然完好如初。
后来这块宝玉就被王建看作神物,并将它雕成玉带戴在身上,王建死后,玉大带也作为随葬品,被带进永陵。

出土时,玉大带被装在一只银钵中,可能是盗墓者忘了拿走。
它的雕刻面积达到50平方厘米,由皮带两段、银扣一对,玉銙七方,玉铊尾一块,是目前所知,唐五代十国时期,唯 一完整的成套玉带。
其玉质,温润晶莹,玉銙上刻有三趾飞龙,还有记载此玉来源的大段文字,补充了文献上有关史料的不足。

在永陵中,还出土了一块,印有王建谥号的谥宝。
谥号,是皇帝死后的封号,谥宝,是刻有帝王谥号的印玺。
将谥号镌刻在帝王生前所用印玺的仿造物上,作为殉葬,表示墓主在阴间,也如人世一般,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永陵谥宝的高、宽均在10厘米左右,具有奇特的兔头龙身造型,打破了传统生 肖中,龙、兔犯忌的避讳,显得尤为难得。
据考证,这种奇特的造型,是因为王建本人属兔,他出身寒门,经过几十年的征战,才在60岁时登基做皇帝,那年也是兔年,所以,他将玉玺做成了兔头龙身,借以感怀自己的身世,可谓意蕴深刻。
具有珍贵史料价值的还有哀册,这是永陵皇 家文物中的又一至宝。

哀册,由51简名玉,串联而成,每简各长33厘米,宽3.5厘米,厚约2厘米,册上镌刻了700字左右的道词,文字所包含的王建逝日、葬期,前蜀的年号,永陵的陵号以及继承人等内容,都与史书所载相符,是确定墓主身份的直接证据,哀册的书体端庄俊整,流畅舒展,还具有很高的书法造诣。
永陵的发掘和保护的过程,是漫长与坎坷的。
永陵发掘时,正是抗 日战争ZUI为激烈的阶段,文物的转移,是个艰难的过程。
后来新中国成立,W化D革M席卷全国,在H卫B的眼中,这些国宝竟然成了他们要破除的四旧,又面临灭顶之灾,在国难当头的时候,总是会有一些人勇敢的站出来,所以我们的国宝才能一代一代的流传下来,并随着历史的推进,散发出越来越炫目的光彩。
亲爱的朋友们,关于这篇文章,您怎么看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新发现 | 山东济南裴家营东南墓地发现战国至清代墓葬
为配合基本建设,2021年3月至8月,济南市考古研究院对历城区鲍山街道裴家营东南墓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84座,出土完整及可复原器物110余件(组)。其中少数墓葬时代特征不明显,其余可分为战国晚期、西汉中期、东汉晚期、宋元时期、清代等不同时期。裴家营东南墓地发掘全景(上为北)1.战国晚期44座,其中土坑竖穴墓28座、砖椁墓13座、瓮棺墓3座。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5:51:080000全球最“逆天”的2具棺材,一具由700斤黄金打造,一具重达9吨
我要新鲜事2023-07-29 16:36:480000考古挖开墓道后吃了一惊,近墓室处有一人骨架,旁边还有一把斧头
永泰公主墓与盗墓者本文作者倪方六盗墓,是一份危险的职业。其危险不仅来自外部,内部才是最可怕的——被同伙弄死,这在古今盗墓事件中都非常常见。在现代考古发现的被同伙弄死的盗墓者,比较惨的一是西夏王陵M182墓的盗墓者,有两名盗墓者被同伙弄死(详见《西夏王陵考古发现奇事:墓内二男死前头颅一被敲出大洞一被砸裂》一文),另外大概要算在唐永泰公主墓考古中发现的盗墓者。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50:270000【预告】“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第十期丨林国聪《丝路帆影——话说宁波“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
中国考古大讲堂“中国考古大讲堂”第二季水下考古系列讲座第十期,将于2023年1月15日(星期日)19:30准时上线直播。本场讲座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副主任、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林国聪为大家带来《丝路帆影——话说宁波“小白礁Ⅰ号”沉船水下考古》。内容介绍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4:51:110000十大考古参评项目 | 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
01发掘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02项目负责人梁岩华遗址概况温州朔门古港遗址位于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望江东路东部,温州古城北大门——朔门之外,南依古城,北邻瓯江,东靠海坛山,隔江与江心屿双塔遥相呼应(图一)。我要新鲜事2023-05-06 13:09:3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