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实证商朝的存在,夏朝存在的考古证据在哪?考古指向二里头
自清末大清国子监祭酒王懿荣发现“商代卜骨”至今,甲骨文商史研究已有一百二十多年,在多数中国人的心里甲骨文的发现证明了商王朝的存在,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今却再次强调,仿佛其中还有疑虑。证明商王朝的存在,有甲骨文还不够吗?
质疑声主要来自国外。举个例子,《剑桥中国史》、《哈佛中国史》这两套比较严谨的中国通史都是从秦汉写起,把夏商周完全剔除在外,当然不是他们信息滞后。缺乏顶级的文字专家,对于甲骨文、金文这样的第一手资料能释读得很少,
谨慎对待倒也可以理解,但是其中也有不少怀着固有的偏见。其实,对于中国的夏商周是否存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也有“疑古派”。但是,这早已是老黄历了。
1. 殷墟甲骨文,不仅实证了商王朝的存在,更推动了夏朝考古
甲骨文的研究进度是很缓慢的。殷墟卜骨发现十年后,罗振玉才搞清了这些卜骨的出土地是安阳小屯村,随着收集的卜骨逐渐增多,释读出来的内容也越来越多,终于在1910年,罗振玉在收集的卜骨中释读出了“殷王名谥十余”,据此推断安阳小屯村就是史料中的“殷墟”,即商晚期都城。
“殷墟”,不少文献中都提到过,《史记》中也说它在洹水之南,《竹书纪年》中有:“盘庚即位 ,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1917年,王国维发表了著名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考证出了“契”、“帝喾”、“相土”、“上甲微”等商代先王先公的名讳,与《史记·殷本纪》中商王世系基本一致,由此也证明了司马迁写史的严谨性。
有《史记》这样考证严谨的史书,有甲骨文、金文这样直接从地下挖出的第一手史料,商王朝的有无之争早已成为过去式。
既然司马迁《史记》中对于商史的记载是准确的,那么是否可以认为《史记·夏本纪》也是可信的?遗憾的是,夏商虽相去不远,可甲骨文中并未直接提到夏朝?但能因此否定夏王朝的存在吗?当然不能,因为这其中是受许多客观因素影响的。
为什么甲骨文中没提“夏朝”?

商人在日常占卜后将卜辞刻在龟甲、兽骨上,这便是甲骨文。所以,我们能在甲骨文中看到武丁占卜妇好何时生孩子好,什么时候生能生男孩子的记录。因为占卜内容关乎日常生活,而殷墟甲骨文所处的时代已经是商王朝后期,此时旧朝还能对新朝有多少影响?
殷商时已有竹简,这些竹简在周初时尚能看到。或许,有关夏朝的内容就记录在这些竹简中,可惜,这些竹简早已失传。而甲骨文,严格来说,它并不是正式的历史记载,主要功能也不是记事,因而内容很难涉及到夏朝。
另外,虽然目前发现的甲骨文有十五万块,但大部分内容都成了“天书”,破解的单字仅2000字,无争议的仅1000多字,实在还不能说已经完全破解了甲骨文,或许,有关夏朝的内容就藏在未破解的内容中,因而,想要证明夏朝的存在,破解甲骨文不失为一种方法。事实上,已释读的内容中也有不少与夏王朝有关。
夏商卜骨中的“夏”字及殷墟甲骨文中与夏王朝有关的蛛丝马迹
注:依次为河南河南密县黄寨出土的二里头时期的卜骨上的“夏”字、商代的“夏”字、西周秦公簋铭文中的“夏”字
一个基本的共识是商代甲骨文中有“夏”字,甚至已经在二里头文化的一片卜骨上释读出了夏字,这样的发现虽然对于证明夏王朝的存在帮助不大,但实在令人激动。

在武丁时期的一片甲骨上有:丁酉卜,觳贞:杞侯规弗其骨凡有疾?
这句卜辞中的“杞侯”不正是印证了“殷汤封夏后于杞,周又封之”、“有夏虽衰,杞、鄫犹在”、“吗?
鄫,即大家熟知的“曾国”,乃是夏少康之后。显然,无论是杞,还是“鄫”,在夏亡之后,都选择了臣服于新的统治者“商”。
甲骨文中还提到了“土方”,在甲骨卜辞中,土方经常劫掠商民,武丁、妇好都曾率兵征讨过。土方,很可能就是夏朝的原住民,至少在夏朝时就已活跃的一个方国。从甲骨文的内容可知,夏亡之后,它并未完全臣服于商王的统治,至少在武丁时期,它是一个反叛者的形象。
除此之外,甲骨文中提到的“戈方”、“六国”、“雇伯”等方国,它们都与夏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虽然这些内容仍不足以证明商之前有夏王朝,但多少人因此重拾对古典文献的信心,又有多少人因此走上了寻“夏”之路。
商朝的存在已经被甲骨文所证实,夏王朝存在的直接证据还远吗?还真不远,证据就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
2.寻找夏墟:考古指向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古文献中的夏代都城“斟寻”,二里头遗址的兴衰发展正好与斟寻作为国都的兴废轨迹重合。
二里头遗址延续了很长时间,根据地层早晚,以及不同地层显现出的文化内涵,考古学家将其分为五期,也就是五个阶段。简单来说,第一阶段的二里头并不起眼,在第二阶段开始兴起。此时,二里头出现了宫城建筑以及六座殿堂建筑。在其中一座建筑基址附近,挖出了一座重要的墓葬。
墓主人是一名男性,年龄在30-35岁之间,墓底铺有朱砂,在其胸腹部发现了一件长近70厘米的绿松石龙形器,伴随出土的还有一枚铃舌为玉质的大铜铃。这样的陪葬品实在不由得让人对墓主人的身份有所猜测。对“龙”的崇拜自新石器时代就有,二里头时期应该有着更高层次的龙崇拜,因为,二里头还出土了不少镶绿松石铜牌。究竟是什么人才能用“龙”陪葬?还有墓主人为什么会被埋葬在宫殿区?这不禁让人想到了殷墟遗址,少数贵族也埋在宫殿区,包括商王的一位王后。

发展到第三个阶段,二里头作为一国都城已走向鼎盛,二里头遗址中著名的1、2号宫殿就是属于这一时期的。而在第四期,二里头遗址进入衰退期,到了第五期基本没落。或许,二里头就在此期间经历了改朝换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二里头遗址不同时期的文化面貌有所不同,让它有点既像“夏”,又像“商”。
二里头遗址的“王气”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倘若以证明商朝存在的方法来证明夏朝的存在,是很艰难的。因为,或许夏朝时本就还没发明文字,至少目前还没发现。庆幸的是,有时考古学的认证方法不一定需要文字,出土的器物本身也是一种信息载体,有时也会说话。
作为普通人,当然可以想当然地觉得夏朝已无需证明,毕竟有可信度极高的《史记》为证了,然而,学者们必须选择这条极其艰难的路——考古,来自地下的证据是不会骗人的。
王巍: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历程与展望
一、中国考古学国际化的回顾作为世界考古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考古学,其产生、发展、繁荣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与其同国际考古学界的联系相伴随,也与国际考古学的发展密不可分。这一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一)孕育期(1899~1920年):列强涌入,争先恐后;文物遭掠,民族之殇。0000暴雨后地面发现国宝 专家看到后笑了 估计价值超150000000元
近日,在广东一场暴雨之后,地面上出现了一些神秘的东西,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当地的村民们迅速报警,考古专家随即赶到现场进行勘察。经过一番发掘,专家们发现这是一处宋代沉船的残骸。这艘沉船长约22米,宽约5米,内部存放了大量的古代文物,包括青花瓷、玉器、金器等。我要新鲜事2023-07-06 17:43:030001碗大的源头却能发展成我国第二大河 为何不让人靠近
黄河作为我国的第二大河流,源头位于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是黄河流域的发源地。源头的保护和挑战成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和黄河文化遗产的重要议题。不需要知道黄河源头的重要性、源头周边环境的现状和挑战,还要探讨保护黄河源头的措施和未来发展。我要新鲜事2023-05-26 21:24:300000盗墓者盗出“考古新发现”,青铜器出手后,往情人银行卡打10万
盗墓者探出一片古墓群本文作者倪方六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中,“陕西澄城刘家洼春秋墓地”与“新疆吉木乃通天洞遗址”、“山东章丘焦家遗址”、“四川彭山江口沉银遗址”等26个考古新发现项目入围。虽然最后没评上“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但让刘家洼春秋墓地走进了公众视野。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46:470002御医留下的“医书”手稿,估价2.16亿元,字体为何不是“天文”?
近段时间,医生开的处方药单在网上大火,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并不是其中开了什么神奇的药物,而仅仅是因为医生的字。众所周知,由于工作性质的需要,医生的字只有业内人士才能看得懂,对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文”,要不是医生的身份摆在那,很难不让人怀疑根本就是瞎写的,而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古代的处方药单,古代的“处方药单”流传至今可是值钱得很。御医留下的“古中医”手稿,字体不但不是“天文”,还估价2.16亿元。我要新鲜事2023-07-05 19:27:0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