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皇陵:修建时不走寻常路,“七帝八陵”,13年后便被盗掘一空
一直以来关于宋朝皇陵的考古消息就很少。宋朝皇陵,它被称作是“最没有考古价值的皇陵”,也有人说它是“最悲催的皇陵”。其实,这么说还真没毛病。自秦始皇起,古代中国的皇帝为了死后“住所”真是煞费苦心。他们也不避讳,从即位之初便开始了大兴土木,营建时间,最久的可以达到半个多世纪。比如秦始皇陵修建了37年,汉武帝茂陵更是修建了53年之久。但宋朝皇帝算是其中的特例。
宋朝皇陵自宋太祖赵匡胤起便立下了祖制:规定皇帝不得在生前便营建陵墓,而是要等到某位皇帝驾崩之后才能修建,并且,修建皇陵的时间还不准超过7个月。所以,与历来皇陵相比,宋朝的皇陵相对而言有点太寒酸了,帝王之气全无。这还不是北宋皇陵最特别的地方,北宋皇陵最一反常态的是:它依水背山,前高后低!

不走寻常路的北宋皇陵,为何多位皇帝死后选葬“龙洼”之中,原因是这个
一般而言,皇家陵墓皆依山面水,这样也算是有了某种屏障。而北宋皇陵的选址则恰恰相反。有山他不选,而是偏偏将陵墓建在宽敞的平地上。所以,在近900年后的如今,部分北宋皇陵甚至成为了耕田。
北宋皇陵的封土堆也不高。赵匡胤的永安陵封土高度也不过为14.8米。祖陵就不高,后世的赵宋子孙又有谁敢越过祖陵呢?因此,身处北宋皇陵陵区,会明显感觉到有几位北宋皇帝的陵墓甚至处于低洼之中,即被唤作是“龙洼”。

并且,北宋皇陵的陵址并没有选在北宋都城,也没选在赵宋的老家,而是将陵墓修建在今河南省巩义市境内。为什么选在巩义?
巩义东距北宋都城东京约有150公里。这个距离并不近。但以上种种反常皆音巩义的地形符合北宋皇帝们信奉的“五音姓利”之说。
所谓“五音姓利”,就是把人的姓氏分成宫、商、角、徵、羽五音,五音又分别可与阴阳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相对应。
按照“五音姓利”的规则,北宋的皇帝宜葬在东南仰高,西北低垂之地。所以,北宋皇帝的陵墓才会反其道而行。面嵩山而背洛水,呈现前高后低的地势。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北宋皇帝一个个的被赶到了低谷之中。哪里有半分的帝王之气呢。这样的陵区风貌既无皇家风范,也给后来的盗墓活动大开了方便之门。
七帝八陵,13年后便被盗掘一空
北宋皇陵陵区的规模并不大,东西长约13公里,南北约12公里,总面积不过150多平方公里。陵区内共葬有7位北宋皇帝,但却有8座单独的陵墓。
北宋共历9位皇帝,但在“靖康之变”发生时,宋徽宗、宋钦宗被金人掠走,宋徽宗病死于“五国城”,最终被葬在绍兴,而宋钦宗病死燕京,死后也没能叶落归根。但宋太祖赵匡胤在即位后曾为其父赵弘殷修建陵墓,即宋宣祖的“永安陵”,所以,在巩义这片陵区便有“七帝八陵”之说。陵区内除了帝陵,还有22座后陵。
在靖康元年闰十一月(公元1127年),金军攻陷都城之初,北宋皇陵便惨遭劫掠。金兵打开陵墓,哄抢墓中珍宝,焚烧陵寝。一时间,陵园之内,烟火弥漫,尸骨遍野。建立了伪齐政权的刘豫也趁机挖盗北宋皇陵,发动十余万乡兵将陵墓内的陪葬品盗掘一空。
《宋史·刘豫传》:“麟(刘豫的儿子)籍乡兵十余万为皇子府十三军。分置河南、汴京淘沙官,两京冢墓发掘殆尽。”
绍兴己未(1139年)宋人郑刚中曾亲眼目睹了北宋皇家陵园的惨状:“陵四面阙角楼观虽存,颠毁亦半。”短短13年,7位北宋皇帝、22位北宋皇后以及大大小小的随葬墓就被盗掘一空,地面建筑尽皆毁坏。北宋皇帝的身后事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然而,慌忙逃到临安的南宋皇帝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甚至连他们那更为寒酸的陵墓在后来也没能幸免于难,最惨的就是宋理宗了,据传他的头颅被做成了一种“饮器”。
因无巨大的封土覆盖,又无地势之险。除了两方官方的盗墓团队,民间盗挖也十分猖獗。传说当时的洛阳有位朱姓盗墓贼,在偷盗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时,在他试图取下系在宋太祖腰间的玉带时,没想到宋太祖的口中竟喷出一口黑水来,正喷在他的脸上。从宋太祖口中喷出的这黑水洗也洗不掉,从此这位朱姓盗墓贼便留下了“朱漆脸”的绰号。

元朝时,北宋皇陵的陵园再遭劫难。直到朱元璋时才下令保护两宋的皇陵。但如今北宋的“七帝八陵”之中,也只有宋真宗赵恒的“永定陵”还留有较为完整的地面建筑、雕塑,其它的皇陵早已面目全非。纵观历朝皇帝陵墓,确实也只有不走寻常路的两宋皇陵下场最为凄惨了。
黄帝与蚩尤之战:考古发现改写认知 难怪蚩尤打不过黄帝
距今约4500年前,古代中国的历史上发生了一场被称为黄帝蚩尤之战的重大事件,这场战斗成为了上古三国鼎立时期的关键,最终由黄帝取得了胜利,完成了上古的统一霸业。这场战争的根本原因一直以来都备受争议,从权力争夺到信仰、掠夺和资源争夺,各种理论层出不穷。然而,新的考古发现和逻辑推断可能揭示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原因,即一场关乎吃什么的路线之争。我要新鲜事2023-09-21 19:11:320000古墓多次被焚烧,竟然一脚“踩”出万件文物,专家却被此物惊呆了
我要新鲜事2023-04-24 23:25:030000千万里海疆中国心,唐宋神韵东瀛情;中国水下考古第一潜始末
前文《还是东印度公司档案惹的祸,发现南海I号,意外中的必然》马丁先生寻找莱茵堡号导致的结果是中国水下考古的起步之作--对南海I号沉船的水下调查!这是剧情又出人意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老李继续为您讲述。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4:05:420000敏迷龙:澳洲小型甲龙(长仅2米/背部遍布硬瘤鳞甲)
敏迷龙是一种甲龙类恐龙,诞生于1.19亿年前-1.13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主要以当时的优势植物蕨类或者树叶为食,最大的特点就是长有乌龟状的脑袋,全身几乎遍布鳞甲,尾巴上的两侧长有两排尖刺。敏迷龙的第一批化石是在澳洲发现的,因此它也是南半球第一次发现的甲龙科恐龙。敏迷龙的体型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6:19:340001汶川地震重建发现古墓 棺材是金丝楠木(四川古墓)
汶川地震后重建是找到的一座古墓有重大发现。2010年汶川大地震后重建时,施工队无意间发现一座千年古墓,得知消息的考古队立即赶往现场进行抢救性发掘。当一名考古专家看到现场显露的部分棺盖时,一股兴奋之情油然而生,因为他发现这就是传说中的金丝楠木棺材,同时这也意味着墓主人的身份非富即贵。随后,考古队请来吊车将古墓中的棺材吊起。金丝楠木棺我要新鲜事2023-10-15 20:34:28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