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出土一块汉碑 内容填补史料空白 难怪张角能发动黄巾起义
汉灵帝时期,张角利用太平道在河北巨鹿一带组织百姓,并将信众分为三十六方,形成庞大的组织。184年,张角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发动了著名的黄巾起义。起义爆发后不久,全国七州二十八郡纷纷陷入战乱,黄巾军势如破竹,展现了他们的组织能力和策划水平。然而,张角仅仅用了20多年的时间就能在庞大的信徒群体中深入人心、组织起数十万人,这引发了人们的疑问。上世纪,一个名为“肥致碑”的考古发现填补了这段历史空白。

1991年,考古专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南蔡庄的一个东汉墓中发现了一块石碑,上面刻有512个字,记述了方士肥致的生平和传奇事迹。肥致是一个史料中未曾记载的“神仙”,活跃于汉章帝和汉和帝时期。根据碑文记载,肥致是一位修道者,从小就亲近大道,修行日久,渐渐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神奇能力。他的名声传遍了当时的社会,周围聚集了大量的信徒,甚至引起了皇帝的关注。
碑文中记载了一个神奇的事件:皇帝想吃新鲜的葵菜,询问肥致是否有办法,结果肥致进了房间片刻后,带出了两束生鲜的葵菜,并声称是从蜀郡太守处取得的。皇帝事后派人去核实,结果太守回报称:“在十一月十五日清晨,有一位使者带来了两束葵菜。”这件事情后来被其他道士多次效仿,如左慈曾为曹操表演了空盘钓鱼,以及从蜀地取生姜等奇术。
肥致还有一个名叫许幼的徒弟,对师父非常恭敬。肥致在感受到许幼的诚意后,决定亲自传授道法,并在他去世后的数年,许幼的儿子许建为他立起了神位,每天晨昏时都会向其祭拜,以示对道教的崇敬。
肥致碑中还提到了与肥致有关的其他人物,他们都是肥致的弟子,通过食用石脂而升仙。从这些记载来看,肥致的团体应该具备极高的信仰和凝聚力。
有趣的是,碑文中对于肥致、许幼和许建的称呼有所不同。对于肥致,称呼为“君”;对于许幼,直接使用其名字;而对于许建,则用了他的字。这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通常情况下,年长或地位较高的人会以尊称称呼年轻或地位较低的人,而在肥致碑中的称呼方式却恰恰相反。这可能意味着肥致在团体中的地位与传统社会中的权威结构不同。他可能采用了一种平等和开放的组织方式,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平等,而不是依靠传统的等级制度。
这种组织方式可能为太平道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也为黄巾起义的爆发奠定了一定的社会基础。太平道以其平等、自由的教义,吸引了大量社会底层人士加入。在这个组织中,每个人都被看作是平等的,并且有机会获得超凡的力量和智慧。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角能够迅速组织起庞大的信徒群体,并发动了黄巾起义。太平道提供了一个让人们摆脱社会压迫和不公平的平台,为他们提供了希望和改变现状的机会。
肥致碑的发现揭示了太平道的一些特点和组织方式,为我们理解黄巾起义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它提醒我们,在社会动荡和不满情绪高涨的时期,一种平等、自由的组织形式可能会迅速吸引和凝聚人心,并成为一场重大变革的推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太平道虽然起到了组织和动员的作用,但它并不能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源。在黄巾起义后不久,由于缺乏有效的领导和组织能力,黄巾军逐渐分裂和衰败,最终被汉朝政府镇压。
太平道与黄巾起义的故事提醒我们,组织和领导力的重要性与组织的理念和价值观相辅相成。一个平等、自由的组织形式可以激发人们的激情和行动力,但同时也需要有效的领导和组织能力来引导和巩固这种力量,以实现更大的目标。
中国虚骨龙:四川小型食肉恐龙(长2.2米/1.45亿年前)
在我国,出土恐龙化石最多的地方是辽宁,其次就是四川,前面介绍的蜀龙、三巴龙都是四川发现的,今天小编再为大家介绍一种来自四川的恐龙,它就是中国虚骨龙,其体长可长至2.2米,生活在1.45亿年前的晚侏罗世,接下来一起去认识一下把!中国虚骨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8 05:10:300001千年神话,古墓新疑!四川赵云墓传说中的“灵蛇”是否存在?
四川成都的银屏山中惊现赵云墓,考古专家们发现,墓中出土的龙胆亮银枪锋芒依旧。据传说,赵云墓中一直有鳞蛇庇护,凭此千年来无人能够成功地盗取。但为何这座墓穴却是被破坏得惨不忍睹呢?在考古专家正在进行抢救性挖掘的过程中,他们发掘出了两枚极其迷你的印章。这些印章大小只有指甲盖那么大,印章究竟刻的是什么?这让所有人都为之一颤,是揭示了赵云墓的主人?这表明这个墓主人很可能是蜀汉的名将赵云。我要新鲜事2023-04-11 21:27:230000野蛮盗龙:加拿大小型食肉恐龙(长0.7米/6500万年前)
在很多人心中,恐龙都是很巨大的存在,它们随便一个都有现代的二层楼高。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在恐龙时代,小型恐龙种类及数量是最多的,比如今天要介绍的野蛮盗龙,它体长仅0.7米,是种小型食肉恐龙,因为体型小的缘故,食肉恐龙都不怕它,接下来一起去了解看看。野蛮盗龙基本资料我要新鲜事2023-05-09 21:43:080001盗墓者真狠,挖了十三陵两处妃坟,参与者每人分得一两金子
一盗墓者挖明十三陵两处妃墓本文作者倪方六中国古代帝陵中,明朝北京十三陵保护得最好。除殉国的末帝朱由检思陵被盗、万历帝朱翊钧定陵被考古发掘外,多数陵墓的地宫从未被盗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但是,古今盗墓者并没有放弃光顾明十三陵,在民国时,至少有两座妃墓被盗。与清朝皇陵不同,明陵中的妃子园寝并不多。包括皇妃、太子、太子妃和太监坟在内,从永乐中叶至清顺治初年,天寿山陵区非帝王陵仅有11座。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7:26:560000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森林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曾经有过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黄土地区根本不宜于森林的存在[1]。有的人说,黄土地区并不是没有森林,像中条、太岳、贺兰诸山和洮、湟、大夏诸河的下游也是曾经有过森林的,不过都是公元500年前后的事[2]。有的人则说,只有干旱地带才不能有森林。这些说法都未必与实际相符合。我要新鲜事2023-05-26 04:58:1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