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文化的奇特陶器:孔子从中悟出大道,如今演变为“座右铭”
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北洋政府聘请的矿物专家、瑞典人安特生,在此发现“仰韶遗址”,该遗址陶器以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的彩陶文化为主。后来,在陕甘等地,也先后发现众多彩陶文化遗址,距今时间为7000年—5000年,史学家将之统称为“仰韶文化遗址”。
其中,在仰韶文化陕西半坡遗址中,考古发现一种神秘陶器,始现于距今6500年前,造型非常奇特,主要特点为小口、长腹、尖底,因此就被称之为“尖底瓶”(见下图)。该尖底瓶出现之后,迅速向其他仰韶文化遗址扩散,并成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
鲜为人知的是,这件造型神秘且奇特的尖底瓶,从出现之后就与中华文明密切相关,孔子从中悟出大道,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人。

尖底瓶的用途,教科书都搞错了,其实不是取水工具,而是祭祀礼器!
前些年,某些教科书中对尖底瓶的用途介绍(见下图),还认为是取水工具,但实际上用尖底瓶汲水根本不符合力学。
1989年,西安半坡遗址研究人员与北京大学力学系学者合作,研究尖底瓶能不能汲水:放入水中之后,尖底瓶的确可以自动灌水,但灌了一半之后,由于重心转移,口部就会浮出水面;人工干预强行灌满之后,通过两个耳朵的绳子拎起尖底瓶时,一拎就会倾倒,根本无法移动,只能将装满水的尖底瓶抱在怀里才行。
总之,尖底瓶空着时,会向一边倾倒;适当注水之后,放在水中会竖起来;装满之后,又会翻倒。因此,古人也就不可能用尖底瓶汲水。

实际上,尖底瓶是一种礼器,古人应该用之祭祀、祈雨、陪葬还魂等等,比如以下三点可以证明。
首先,甲骨文中的“酋”字字形,就是尖底瓶的象形,而“酋”与“酒”(见下图)、“尊”(双手捧酋的象形)密切相关,由于“尊”、“酒”都与祭祀有关,因此尖底瓶就不可能是普通器物,必然是一种礼器,且极有可能是礼仪活动时的一种特殊盛酒器。
其次,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一些大型尖底瓶,尺寸在七八十厘米到一米多的大号尖底瓶,但胎体却非常薄,装满100多斤水或酒之后,一旦移动,基本上就会破碎,因此这种尖底瓶只能是祭祀礼器。
第三,在聚落的中心大房子里,且多数在主室的中心部位,考古也发现了很多中小型尖底瓶,是作为随葬品下葬的,这种尖底瓶的作用是“魂瓶”。后来,西汉、两晋、宋代等墓葬中,也出土过类似的尖底瓶。
魂瓶的出现,或许可以解开尖底瓶的起源之谜:因为果核是生命的开始,古人认为果核可以凝聚旧魂、孕育新的生命,使生命轮回不息,故而很多墓葬陪葬尖底瓶,因此尖底瓶的造型可能就源于果核。

孔子一语道出尖底瓶的原理,视其为做人之道,后世据此演变为三个字!
仰韶文化结束之后,又过了2500余年的一天,孔子带着一群弟子参观鲁桓公之庙,看到一件歪在一旁的器物时,孔子向守庙者询问“此为何器?”守庙者说:“此盖为宥坐之器。”(出自《荀子·宥坐》)
孔子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意思是,不注水时歪着,注满一半时端正,注满之后就会倾覆。
然而,孔子让弟子注水,结果果然是“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于是,孔子感慨地说:“唉!一切事物哪有灌满了而不翻倒的道理呢?”告诫弟子做事做人要“中正”、“诫满”,即“谦受益、满招损”。

通过注水后的特征来看,孔子所见的“宥坐之器”,无疑就是尖底瓶。历经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尖底瓶文化传到春秋时期,已经转变为了“宥(右)坐之器”——放在座右、警诫自己的器皿!
到了后世,“宥坐之器”已经没有了,但却演化出了“座右铭”三个字,将一些警诫自己的格言放在座位右边,一直延续至今。根据史书记载,最迟南朝梁时已经出现座右铭,南朝梁萧统《文选·崔瑗座右铭》:“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

可以说,简陋粗糙的尖底瓶,对中华文明影响极其深远,演化出“酋”、“酒”、“尊”等汉字,蕴含“谦受益、满招损”的为人之道,可以作为警诫的“座右之器”,以及后世长期使用的“魂器”.......通过尖底瓶文化,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上古一直传承到今天,中间没有出现断绝。
李零:走近孔子
研究孔子,我有两个建议。第一,大家可以先读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了解一下他的生平事迹,知道他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有一点时间上的感受。第二,大家可以到孔子故里参观一下,了解一下他的生活环境,感受一下历朝历代尊孔的气氛,有一点空间上的感受,有一点古今对比。大家不妨想一想,活着的孔子和死后的孔子有什么不一样。司马迁是第一个为孔子作传的人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1:12:010002老农在自家菜园发现的古碑 专家研究后这么说(文化遗产)
菜园里的古碑来自于宋代。20世纪80年代,福建的一位老农在他的花园里发现了一块破碎的古代石碑。这块石碑看似普通,但实际上,它的内容震惊了整个考古界,引出了一段秘史,挖掘出了一条隐藏了数百年的皇室脉络。这个村子基本上是一个叫赵的家庭。这一天,在整理菜园时,他不小心挖到了一块刻有古文字的石碑,于是他迅速向文物局报告了此事。皇室名称我要新鲜事2023-02-20 03:59:310003腊月二十八盗墓塌方被活埋,多年后被抓的同伙称该死,他要下去的
山西吉县一起盗墓塌方事件本文作者倪方六过年了,各位吉祥!在中国,名称里含“吉”字的县不少,但以“吉”为县的只有一个,它便是山西的吉县。可能有不少网友不太熟悉这个县,其实吉县不要太有影响。黄河上著名的自然景观——壶口瀑布便位于吉县境内;新年正月初七“人日”,香火最旺的人祖山女娲宫也在吉县境内。传女娲抟土造人,在新年第7天造成了人,遂有“人日”,女娲造人的地方就在吉县人祖山。我要新鲜事2023-05-26 12:54:400008「考古词条」新石器时代 · 大口遗址
▲大口遗址位置图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沙圪堵镇东南,地处内蒙古、山西、陕西交界处附近的黄河北岸。面积约3万平方米。1973年内蒙古历史研究所发掘,下层遗存被称为大口一期,年代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上层为大口二期,已进入早期青铜时代。该遗址对研究内蒙古西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文化的序列、内涵及其与中原地区文化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我要新鲜事2023-05-28 02:01:490000「挥斥八极」郭立新:英雄大禹之文化属性
核心观点:历史人物是在后裔手里被神化的,因此重点不是大禹是哪里的,而是将大禹故事英雄化的产生地。应是对夏王国有记忆的后裔,在其生活与文化中,治理水害、疏通沟渠、修建灌溉体系和打败山地族群,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非凡英雄之举。不能以后期大中国范围的空间规模,来思考古史传说的来源,留下传说故事的特定文化,要经过相当久的一脉相承的自身发展,才能累积及传承自己的传说。我要新鲜事2023-05-25 16:48:26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