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9054

仰韶文化的奇特陶器:孔子从中悟出大道,如今演变为“座右铭”

我要新鲜事2023-09-25 19:29:060

1921年,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北洋政府聘请的矿物专家、瑞典人安特生,在此发现“仰韶遗址”,该遗址陶器以夹砂红陶、泥质红陶的彩陶文化为主。后来,在陕甘等地,也先后发现众多彩陶文化遗址,距今时间为7000年—5000年,史学家将之统称为“仰韶文化遗址”。

其中,在仰韶文化陕西半坡遗址中,考古发现一种神秘陶器,始现于距今6500年前,造型非常奇特,主要特点为小口、长腹、尖底,因此就被称之为“尖底瓶”(见下图)。该尖底瓶出现之后,迅速向其他仰韶文化遗址扩散,并成为仰韶文化的典型器物。

鲜为人知的是,这件造型神秘且奇特的尖底瓶,从出现之后就与中华文明密切相关,孔子从中悟出大道,至今还影响着中国人。

尖底瓶的用途,教科书都搞错了,其实不是取水工具,而是祭祀礼器!

前些年,某些教科书中对尖底瓶的用途介绍(见下图),还认为是取水工具,但实际上用尖底瓶汲水根本不符合力学。

1989年,西安半坡遗址研究人员与北京大学力学系学者合作,研究尖底瓶能不能汲水:放入水中之后,尖底瓶的确可以自动灌水,但灌了一半之后,由于重心转移,口部就会浮出水面;人工干预强行灌满之后,通过两个耳朵的绳子拎起尖底瓶时,一拎就会倾倒,根本无法移动,只能将装满水的尖底瓶抱在怀里才行。

总之,尖底瓶空着时,会向一边倾倒;适当注水之后,放在水中会竖起来;装满之后,又会翻倒。因此,古人也就不可能用尖底瓶汲水。

实际上,尖底瓶是一种礼器,古人应该用之祭祀、祈雨、陪葬还魂等等,比如以下三点可以证明。

首先,甲骨文中的“酋”字字形,就是尖底瓶的象形,而“酋”与“酒”(见下图)、“尊”(双手捧酋的象形)密切相关,由于“尊”、“酒”都与祭祀有关,因此尖底瓶就不可能是普通器物,必然是一种礼器,且极有可能是礼仪活动时的一种特殊盛酒器。

其次,在仰韶文化遗址中,考古发现一些大型尖底瓶,尺寸在七八十厘米到一米多的大号尖底瓶,但胎体却非常薄,装满100多斤水或酒之后,一旦移动,基本上就会破碎,因此这种尖底瓶只能是祭祀礼器。

第三,在聚落的中心大房子里,且多数在主室的中心部位,考古也发现了很多中小型尖底瓶,是作为随葬品下葬的,这种尖底瓶的作用是“魂瓶”。后来,西汉、两晋、宋代等墓葬中,也出土过类似的尖底瓶。

魂瓶的出现,或许可以解开尖底瓶的起源之谜:因为果核是生命的开始,古人认为果核可以凝聚旧魂、孕育新的生命,使生命轮回不息,故而很多墓葬陪葬尖底瓶,因此尖底瓶的造型可能就源于果核。

孔子一语道出尖底瓶的原理,视其为做人之道,后世据此演变为三个字!

仰韶文化结束之后,又过了2500余年的一天,孔子带着一群弟子参观鲁桓公之庙,看到一件歪在一旁的器物时,孔子向守庙者询问“此为何器?”守庙者说:“此盖为宥坐之器。”(出自《荀子·宥坐》)

孔子说:“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意思是,不注水时歪着,注满一半时端正,注满之后就会倾覆。

然而,孔子让弟子注水,结果果然是“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

于是,孔子感慨地说:“唉!一切事物哪有灌满了而不翻倒的道理呢?”告诫弟子做事做人要“中正”、“诫满”,即“谦受益、满招损”。

通过注水后的特征来看,孔子所见的“宥坐之器”,无疑就是尖底瓶。历经数千年的沧海桑田,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尖底瓶文化传到春秋时期,已经转变为了“宥(右)坐之器”——放在座右、警诫自己的器皿!

到了后世,“宥坐之器”已经没有了,但却演化出了“座右铭”三个字,将一些警诫自己的格言放在座位右边,一直延续至今。根据史书记载,最迟南朝梁时已经出现座右铭,南朝梁萧统《文选·崔瑗座右铭》:“瑗兄璋为人所杀,瑗遂手刃其仇,亡命,蒙赦而出,作此铭以自戒,尝置座右,故曰座右铭也。”

可以说,简陋粗糙的尖底瓶,对中华文明影响极其深远,演化出“酋”、“酒”、“尊”等汉字,蕴含“谦受益、满招损”的为人之道,可以作为警诫的“座右之器”,以及后世长期使用的“魂器”.......通过尖底瓶文化,可以看到中华文明一脉相承,从上古一直传承到今天,中间没有出现断绝。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