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福元院士:论中国特提斯缝合带与造山带
特提斯演化的基本特征
(摘自《特提斯地球动力学》)
吴福元1,2,万博1,赵亮1,2,肖文交1,朱日祥1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2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导读: 关注缝合带造山带,掌握地质找矿新动态。近年来,我国在特提斯洋缝合带上和造山带内不断发现超大型重要矿床。特提斯造山带是我国矿产资源重要接替基地。缝合带和造山带,成矿作用关键带!
特提斯缝合带(图1)是大洋消亡的地方,也是造山带存在的重要证据。造山带是地球岩石圈剧烈变动和物质变化时,地壳受到挤压收缩产生的狭长强烈构造变形带,地表往往有相对隆起的山脉,带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矿产资源丰富。
发现缝合带和确定造山带难度很大,需要经历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科学研究过程,在不断学术交流和争议讨论中逐步完善。吴福元院士是国际著名的岩石学家,更是特提斯构造研究的权威专家。最近,他发表了《特提斯地球动力学》论文,他在文中以中国境内不同时代缝合带(图2)为主线,分别介绍了4个造山带和4个缝合带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示了不同地区特提斯洋的形成及两侧块体的地质演化情况,反映了特提斯演化的基本特征,研究成果权威,指明了研究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内容提纲
1 西昆仑造山带
2 阿尔金山早古生代造山带
3 祁连-柴达木-东昆仑造山带
4 秦岭造山带
5 金沙江-哀牢山-松马缝合带
6 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缝合带
7 班公湖-怒江-腾冲缝合带
8 雅鲁藏布-印缅缝合带
图1 特提斯域主要缝合带
图2 中国大陆境内及邻区主要特提斯缝合带及其块体划分
1 西昆仑造山带
新疆西南部的西昆仑山一带,是我国地质研究程度最低的地区。它自北而南可以划分为北昆仑地体、库地缝合带、南昆仑地体、康西瓦缝合带和巴颜喀拉(甜水海)地体。北昆仑地体由大片太古-中元古代古老变质岩系、新元古代沉积岩和早古生代花岗岩构成,被认为曾是塔里木地块的一部分,早古生代时转变为南侧大洋俯冲形成的活动大陆边缘。南昆仑地体组成复杂,是否可以对其进一步构造单元细分,存有争议。地块内发育大量的变质沉积岩及大理岩,原认为属中、新元古代地层,现多认为是早古生代的增生杂岩。康西瓦一带孔兹岩系沉积于古生代初期,后被505Ma花岗岩侵入,并显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变质改造。此外,该地块内古生代-早中生代花岗岩大量发育。
南北昆仑地体之间是著名的奥依塔格-库地-苏巴什北缝合带,带内最著名的是库地蛇绿岩。布孜完沟的橄榄岩新鲜,其内部发育的辉长岩和辉石岩脉体给出526~494Ma的时代。邻近的依西克沟发育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对其时代和是否是上述蛇绿岩的组成部分,争议较大。缝合带内还发育有大片高级变质岩系,以前多被认为属于古老的变质地体,但不排除是变质的增生杂岩。北昆仑地体南部发育大量440Ma左右的花岗岩,被认为是库地洋向北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但被410Ma的碰撞型岩体所切割。因此,目前普遍认为,库地洋盆大约在440~410Ma左右闭合。
西昆仑南部的康西瓦一直被认为是古特提斯发育的地区,它向东与东昆仑的阿尼玛卿缝合带相接。区内出露一系列蛇绿岩块体,可归类为早古生代蒙古包-普守蛇绿岩和晚古生代康西瓦-苏巴什南蛇绿岩。缝合带北侧的南昆仑地体同时发育与上述两套蛇绿岩向对应的400-510Ma和210〜240Ma的花岗岩,其中表征造山后的A-型花岗岩时代为400Ma,少部分花岗岩形成于370Ma。此外,该地块内部发育有泥盆纪和三叠纪两套磨拉石建造,但相互关系未能见及。因此,目前多认为该缝合带经历了长时间向北的俯冲,或存在两次大洋的俯冲及块体碰撞事件。另一可能性是,早古生代花岗岩的形成部分来自于北侧库地洋向南俯冲的贡献。
图3 特提斯蛇绿岩时代
2 阿尔金山早古生代造山带
阿尔金山也是我国地质研究程度较低的地区之一。但超高压变质岩的发现,使得对该地区的研究显著增多。总体来看,区内由北而南由阿北地块、北阿尔金缝合带、阿中地块和南阿尔金缝合带组成。阿北地块实际上是塔里木地块的一部分,其基底为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变质的太古宙-古元古宙米兰岩群、新太古代TTG片麻岩和各类古元古代花岗片麻岩,盖层为未变质的中晚元古代安南坝群。北阿尔金缝合带,又称红柳沟-拉配泉缝合带,主要由古生代俯冲混杂岩、中高级变质的阿尔金岩群、少量呈透镜状产出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榴辉岩)-镁铁-超镁铁杂岩-花岗岩和少量碎屑岩组成。花岗片麻岩时代900~940Ma,镁铁-超镁铁岩原岩时代730〜780Ma,高压变质作用时代~500Ma。
阿中地块,又称阿尔金地块,主要由中晚元古代浅变质未变质片岩-千枚岩、砾岩-砂岩-灰岩等组成,具体时代难以限定。块体的南部发育大量榴辉岩,其变质作用时代与北侧缝合带相同,均为~500Ma。该地块以南为南阿尔金缝合带,主要为早古生代俯冲碰撞混杂岩。
3 祁连-柴达木-东昆仑造山带
祁连是我国最经典的造山带,研究积累丰厚。自北而南,其主要的地质体有阿拉善地块、北祁连缝合带、中祁连地块、南祁连缝合带和欧龙布鲁克-全吉地块。阿拉善地块一般被认为是华北克拉通的一部分,而祁连地块主要由中-晚元古代的变质岩及相关沉积岩组成,显示格林威尔期的造山作用及其后的裂谷或板内作用,南部的欧龙布鲁克-全吉地块出露有太古-古元古代变质基底和未变质的南华系-早古生代沉积盖层。北祁连缝合带组成复杂,大体可划分为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南带熬油沟、玉石沟、中带大岔大阪、北带九个泉和走廊南山,时代490~560Ma,有由南向北变新的趋势)、表征大洋俯冲的高压-低温蓝片岩/硬柱石榴辉岩(460~520Ma)、志留纪复理石和分布在缝合带南北两侧地块上的岛弧岩浆岩(时代446-5l0Ma,反映双向俯冲作用)。根据这些资料,北祁连洋应该在420Ma左右结束。南祁连缝合带研究程度稍低,出露的蛇绿岩以拉脊山为代表,时代在480-51OMa。带内发育大量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岩及硅质岩和灰岩,代表了一套洋壳-增生楔岩石组合,其大洋闭合时代可能在435Ma之前,比北祁连略早。南北祁连洋闭合后,区内广泛分布的是泥盆纪磨拉石建造。
柴达木地块是一个主体被沉积物覆盖的构造单元,目前可用以限定其基底组成的物质记录来自昆仑北坡的金水口群(昆北地体)。在柴达木以北,柴达木与祁连地块间的柴达木北缘缝合带目前记录的主要地质事件是460Ma左右代表洋壳俯冲的高压变质作用、423~440Ma代表大陆深俯冲的超高压变质岩(鱼卡-锡铁山-都兰榴辉岩)和造山带石榴橄榄岩(绿梁山胜利口),以及代表活动大陆边缘的区域巴罗式变质作用/深熔作用(420~460Ma)和各类花岗质岩浆活动(360~440Ma,造山后垮塌成因)。这些证据表明,柴北缘洋是在423~440Ma之前消失的,与阿尔金地区的情况类似,然后被泥盆纪磨拉石覆盖。
柴达木以南的东昆仑地区演化历史复杂。传统上,这里被认为以晚古生代大洋演化为主,但最近几年不断发现早古生代地质活动的证据。由于环境恶劣,精细地质调查与研究的难度较大,导致区内构造单元划分不很统一,甚至令人眼花缭乱。大多数人接受的地质组成单元包括昆北地体、昆中缝合带、昆南地体和西大滩-阿尼玛卿缝合带等。昆北地体是柴达木地块的南缘,它的西部南缘即为祁漫塔格带,金水口岩群为地体的变质基底。昆中洋以西部的纳赤台群混杂岩和东部的清水泉蛇绿岩为代表,洋盆大约在520~580Ma打开,450~510Ma俯冲,并于440Ma左右关闭。昆南地体以大规模发育弧岩浆杂岩为特征,变质基底为苦海岩群。西大滩-阿尼玛卿洋以布青山混杂岩为代表,出现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两套蛇绿岩,洋盆最后关闭的时代在240~250Ma前后。
东昆仑地质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昆中洋两侧地块基底金水口岩群和苦海岩群具有相同的碎屑锆石年龄,反映昆北和昆南地体两者以前可能属同一整体。结合相对短暂的扩张时间,因而有昆中洋为小洋盆之说;第二,最近在昆北地体的金水口群中多处发现高压-超高压变质的榴辉岩。尽管对其变质原岩还存有争议,但其变质年龄主要分布于410~430Ma,与柴北缘榴辉岩的变质年龄基本一致;第三,昆南缝合带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古特提斯大洋,但最近发现也存在早古生代蛇绿岩的踪迹。其中尤以布青山蛇绿岩为代表,它同时存在寒武纪和石炭纪两期蛇绿岩,且早期蛇绿岩被泥盆纪弧岩浆岩侵入;第四,东昆仑地区岩浆活动极其强烈,这在特提斯构造域内实为罕见。岩石以花岗岩为主,主体时代为二叠-三叠纪(ca.240~260Ma),次为早古生代(ca.380~450Ma),反映两次大的岩浆作用旋回;第五,东昆仑地区发育晚泥盆世和晚三叠世两套磨拉石建造。上述特征表明,区内存在两次不同的造山事件,分别代表了早古生代昆中洋和晚古生代阿尼玛卿洋的关闭及对应两侧大陆的碰撞拼合。
4 秦岭造山带
秦岭是中国的“脊梁”,它在中国大陆区域地质演化中的地位怎么强调都不过分。从北向南,其最主要的地质体是北部的华北克拉通、中部的北秦岭地体和南秦岭地体,以及南部的扬子克拉通,其间通过宽坪、商丹和勉略三个缝合带相接。南秦岭大多认为具扬子克拉通属性,但北秦岭的属性长期存疑。多年的工作已经证明,北秦岭是一个既不同于华北,也不同于扬子的独立块体。其内部组成复杂,发育格林威尔期的地质记录,并发育500Ma左右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秦岭群),及大量奥陶-志留纪花岗岩。
北秦岭和华北之间的界限长期悬而未决,其间的宽坪岩群主要为一套绿片岩相-角闪岩相的拉斑玄武岩、浅海碎屑岩和碳酸盐,长期被认为是形成在华北克拉通之上的一套元古代被动陆缘火山-沉积杂岩。但最近的物源示踪排除了这一结论,即它应该是一套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早古生代(ca.440~490Ma),且其变质沉积岩的源区与华北克拉通无任何关联。宽坪岩群南侧的二郎坪岩群为一套角闪岩相变质的基性-酸性火山岩、碎屑沉积岩和碳酸盐,时代为早古生代,目前多认为代表了南侧商丹洋向北俯冲形成的弧后盆地。考虑在华北克拉通南缘不发育任何早古生代变形、变质与岩浆活动,一般认为宽坪洋向南消减到北秦岭地体之下。但这一模型无法解释的是,北秦岭地体中~500Ma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形成,除非宽坪洋形成得更早,或它是北秦岭地体向南沿商丹带俯冲而折返所致。考虑可能的构造错位,我们倾向于认为,宽坪洋可能是通过向北的俯冲而消亡的,这一俯冲体系与目前的华北南缘并非原地系统,可能已被后期的构造所错位。
南北秦岭地体之间的是商丹缝合带,它通过西秦岭关子镇蛇绿岩与更西部的柴北缘缝合带相连。关子镇蛇绿岩中辉长岩锆石年龄为518Ma,与柴北缘蛇绿岩相同。在商丹缝合带内,以前认定的蛇绿岩当属松树沟杂岩,但目前认为它更可能是造山带橄榄岩。丹凤岩群可能是商丹带的蛇绿混杂堆积,所保留的物质记录表明该洋盆可能在470~520Ma左右打开,随后发生向北的俯冲,形成北秦岭早古生代花岗岩(年龄范围400~507Ma,主体420〜460Ma)。大约在420Ma左右,商丹洋关闭,形成泥盆纪刘岭群前陆盆地沉积。
南秦岭与扬子克拉通之间的勉略带,一般认为向西与阿尼玛卿缝合带相接。但出人意料的是,目前在勉略带中一直未发现古生代蛇绿岩的存在,以前认定的蛇绿岩现在都被确认为新元古代岩浆杂岩。但勉略带之北,三叠纪岩浆作用极为强烈,这是勉略洋向北俯冲直至三叠纪关闭的重要证据。继续向东,古特提斯的遗迹不见踪影,留下的表征板块俯冲的只有大别-苏鲁地区大面积发育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岩,但不排除大别山北麓的北淮阳杂岩是当时大洋向北俯冲形成的增生杂岩。
在上述简述的演化历史中,秦岭与大别山之间桐柏地区的地质历史与两侧地块难以对比,但却为秦岭的地质演化提供了重要资料。已有研究发现,桐柏地区至少经历了两次大洋的形成、俯冲与增生过程。其中早古生代大洋的历史与秦岭宽坪洋一致,即大约在420~440Ma关闭。而晚古生代大洋位于南部,大约与商丹洋对应。其存在的证据有:其一,区内存在与商丹带刘岭群相当的南湾海相复理石杂岩,形成时代限定在泥盆纪;第二,区内浅变质龟山杂岩的变质时代为300〜320Ma;其三,苏家河、熊店等地的榴辉岩记录了晚志留世(410〜425Ma)原岩和石炭纪(320Ma)变质的年代学信息。而地球化学研究揭示,该榴辉岩为洋壳成因。也就是说,该大洋早古生代晚期形成,310~340Ma时发生洋壳俯冲变质作用,然后在250~270Ma发生大陆碰撞230~250Ma时榴辉岩折返至地表。目前需要回答的问题是,此次大洋俯冲为何未在北秦岭或华北南缘形成晚古生代岩浆弧,或许与Yin and Nie(1886)所说的构造错位有关?
回过头再来看,秦岭商丹缝合带南侧分布有一套浅变质的武关杂岩。它的主要岩石类型有变质碎屑岩、泥质片岩、大理岩和斜长角闪岩,代表了一种活动陆缘弧前盆地的沉积岩石建造o研究发现,该杂岩记录有350~370Ma的弧岩浆作用和310~340Ma的碰撞造山变质作用,后者与河南桐柏山熊店榴辉岩代表的洋壳俯冲变质年龄相当,代表了商丹洋闭合或者南北秦岭碰撞的年代。如果这一说法成立,商丹带可能显示两次碰撞过程,其中的丹凤岩群和武关杂岩分别记录了两次大洋的形成与演化,分别相当于原特提斯和古特提斯洋,它们分别在400Ma和250Ma左右关闭。未来应加强对此套杂岩,包括整个秦岭大地构造单元划分的再研究和再认识。
表1 特提斯域内主要原特提斯缝合带及块体划分
5 金沙江-哀牢山-松马缝合带
西藏境内的金沙江缝合带位于人烟稀少的藏北高原,研究程度较低。它的北侧是巴颜喀拉-松潘-甘孜地体,南侧为羌塘地体。金沙江缝合带向南被称之为哀牢山缝合带(晚期被新生代红河断裂所改造),其东侧为华南扬子地块,西侧为昌都-思茅地块(印支地块的中国境内部分)。带内著名的蛇绿岩为青海境内的西金乌兰、西藏-四川交界的金沙江治多,以及云南境内的东竹林、共卡、白马雪山、双沟等。相伴生的深海放射虫硅质岩及同位素年代学测定显示,这些蛇绿岩主要形成于泥盆纪-石炭纪,少数形成于二叠纪(250〜380Ma)。与洋壳消减相关的火成岩发育在缝合带两侧,时代集中在二叠-三叠纪。
哀牢山缝合带向南进入越南境内后被称之为松马(SongMa)缝合带。
金沙江-哀牢山-松马缝合带闭合的时间,目前大多认为在二叠纪末期,缝合带两侧生物对比支持该认识。但对该大洋俯冲的极性问题,目前争议较大。无论是构造学研究,还是岩石地球化学工作,西向、东向、或双向俯冲的观点,都有各自的实践者和捍卫者。缝合带西侧的江达-德钦-维西大型花岗岩基是被认为金沙江洋向西俯冲的最主要证据,但这一结论目前也受到质疑,不排除它是造山后或碰撞后成因的可能。但无论如何,大家都赞成该带在二叠纪末期已经闭合,然后在三叠纪开始发育造山后的磨拉石建造。该磨拉石建造与前期变质变形岩石间的不整合就是著名的印支运动。
近年来,哀牢山-松马缝合带继续南延的去向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针对我国海南岛南部二叠纪蛇绿岩和岛弧岩浆建造的发现,不少学者提出上述缝合线经我国海南岛后开始转向东融入太平洋体系,成为制约华南二叠纪地质演化的古太平洋的一部分。如果这一认识成立的话,该大洋当时是向北俯冲的,从而导致了华南南部活动大陆边缘的出现o显然,这一认识的科学意义非常值得肯定,应该得到更多工作的证实或证伪。
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之北,还存在一个甘孜-理塘缝合带,两者之间就是著名的义敦岛弧。就甘孜-理塘缝合带自身,一般认为它是形成于晚古生代的大洋,其洋壳时代通过带内的青海南部扎河蛇绿岩、四川西部甘孜蛇绿岩和云南东北部香格里拉洛吉蛇绿岩而被具体限定到二叠纪-早三叠世。该大洋向南的消减,形成义敦岛弧。但是,我们愿意指出,义敦岛弧保留有华南地块上特有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记录,且其南部发育与松潘-甘孜造山带相同的三叠纪穹窿构造。因此,我们更倾向于认为,甘孜-理塘可能是一个晚二叠-早三叠世发育时限较短的小洋盆,极有可能是金沙江向扬子之下俯冲形成的弧后盆地。目前的资料难以说明义敦是一个大洋俯冲形成的岛弧,因为该地块上主期岩浆活动的时代与松潘-甘孜造山带内三叠纪穹窿的时代一致,不排除为造山后演化阶段的产物。如果这一情况属实,义敦岛弧的称谓则需要适当修订。
顺便提及金沙江-哀牢山缝合带北侧巴颜喀拉(可可西里)-松潘-甘孜地体的基底性质问题。该地体呈狭窄的条形分布,主体被三叠纪复理石所覆盖。大约在三叠纪末期,海水才退出全区。随后,其沉积地层发生强烈褶皱变形。尽管如此,除局部地区外,该地块的基底仍未出露。有限资料显示,东部松潘-甘孜地体与扬子克拉通相近。但西部的巴颜喀拉与东部有所不同。如在西昆仑地区,区内分布的甜水海地体作为巴颜喀拉地体的组成部分,同时发育900~1000Ma和500Ma左右的地质事件,显示与冈瓦纳大陆有所相似的特征。但共同的是,巴颜喀拉和松潘-甘孜地区都发育大量三叠纪花岗岩,并伴随大型的锂矿床(白龙山和甲基卡)。
值得指出的是,在印支地块内部(越南南部),最近几年厘定出东西向展布的Tam Ky-Phuoc Son Sepo(三歧-色潘)缝合带,它分割北部的长山地块(Truong Son)和南部的昆嵩地块(Kontum)。带内发育有早古生代Hiep Daa蛇绿岩,缝合带两侧,特别是北侧发育早古生代花岗岩和变质岩,因而它无疑是一个早古生代的造山带,但在三叠纪受到过叠加改造。
图4 中国与邻区特提斯构造域演化对比
6 龙木错-双湖-昌宁-孟连缝合带
西藏境内的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分割北侧的北羌塘(羌北,又称东羌塘)和南侧的南羌塘(羌南,又称西羌塘)地体,由原长春地质学院李才教授命名。由于对它的认识主要来自于羌塘中部的变质隆起,故该缝合带又被称之为中羌塘或羌塘缝合带。带内分布的蛇绿岩,目前确定有四期,分别是480~520Ma、430~460Ma、340~370Ma和270~285Ma,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难以厘定。由于以大小不同的岩块形式存在,这些岩石是否都是蛇绿岩的组成部分还需要进一步资料的支持。
除蛇绿岩之外,该缝合带内还大量发育表征大洋板块俯冲的蓝片岩、榴辉岩,以及与之相关的斜长角闪岩和麻粒岩,俗称中羌塘变质地体。详细的年代学测定表明,这些蓝片岩和榴辉岩的变质时代主要集中在220~240Ma,但高压麻粒岩却给出422~427Ma的变质年龄,反映区内应该经受过两次大型的构造变动。
该缝合带曾被认为是分割北方劳亚大陆和南方冈瓦纳大陆的重要界限。北羌塘地体主要发育泥盆-二叠纪的砂岩、页岩与灰岩,其中石炭-二叠纪地层含温水型华夏植物群。而南羌塘地块主要寒武纪-志留纪和石炭纪-二叠纪两套地层构成,其中前者由浅变质的灰岩、砂岩和板岩所构成,代表了一套被动陆缘的沉积建造。石炭纪-二叠纪沉积岩中发育有火山岩,其重要特征是发育冰川沉积,并见早二叠世冷水生物群。因此,南羌塘被认为是冈瓦纳大陆的一部分。上述特征表明,南北羌塘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形成历史。但Gehrels et al.(2011)研究发现,南北羌塘古生代沉积岩的碎屑锆石年龄完全一致,且与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一致,从而提出它们都应该来自于冈瓦纳大陆。古地磁研究显示,北羌塘地体大约是在330Ma左右从冈瓦纳大陆裂解出来的。除此之外,南羌塘内还发育冈瓦纳大陆特有的450~550Ma的玄武岩与花岗岩,以及280Ma左右的辉绿岩墙群。南北羌塘碰撞拼合以后,晚三叠世-新生代沉积岩覆盖在南北羌塘之上构成盖层,且其底部出现214Ma的流纹岩,表明南北羌塘的聚合在晚三叠世已经完成。
龙木错-双湖缝合带延伸向东,一般认为与云南境内的昌宁-孟连缝合带相接。该缝合带东侧的印支地块主体被中生代盆地所覆盖,但近几年研究发现,它具有很复杂的演化历史。同南羌塘地块类似,缝合带西侧的Sibumasu地块(又称滇缅地块,中国境内部分称保山地块)不仅发育寒武纪-志留纪地层,还发育大量400Ma的花岗岩,也同时发育表征其冈瓦纳大陆属性的冰川沉积,以及大陆裂解成因的玄武岩。
就昌宁-孟连缝合带本身,带内大量发育的石炭纪-二叠纪蛇绿岩(铜厂街、牛井山等)、二叠纪洋岛海山岩石组合、及三叠纪蓝片岩表明它应该是古特提斯大洋闭合的位置,这也被近年来大量发现的榴辉岩所证实。但值得指出的,紧邻缝合带东侧原属印支地块的元古代澜沧群,近年来发现它其实是一套早古生代火山-沉积建造。联系原澜沧江带早古生代弧型岩浆岩的发现,这里应该存在过原特提斯大洋的痕迹。王保弟等(2013)在带内还分辨出原特提斯南汀河蛇绿岩(439~444Ma),同时代的蛇绿岩在湾河和牛井山也有报道。根据这些新的资料,他们提出昌宁-孟连带是原-古特提斯连续演化的大洋,先后形成东侧原特提斯和西侧古特提斯大洋增生杂岩。
该缝合带继续向南进入缅甸东部、泰国和马来西亚境内,并一直延伸至印度尼西亚,被称之为Cynagr Rai-TBtghngr-Raub(清迈-本洞-劳勿)缝合带。尽管这些地区覆盖严重,但近几年积累的资料已经证实缝合带的存在及两侧块体性质的不同。Sone and Metcalfe(2008)将该区划分为西部的Inthanon增生杂岩带、缝合带东部的Sukhothai弧及更东部的Indochina复合地体。其中Sukhothai弧向北相当于我国云南的临沧岩体,向南与马来半岛盛产锡矿的花岗岩相连;Sukhothai弧与Indochina地体的界限相当于我国的澜沧江缝合带,它向南与泰国的Nan和Sra Kaeo缝合带相连。但国内文献多数认为,澜沧江并非宽阔的大洋,而可能只是昌宁-孟连洋向东俯冲形成的弧后盆地。但在早期的文献中,确实也有学者将其与昌宁-孟连带等同。
表2 古特提斯缝合带地质特征对比
7 班公湖-怒江-腾冲缝合带
班怒缝合带是北侧羌塘地块与南侧拉萨地块的界限,属新特提斯大洋。Metcalfe(1994)将其称之为中特提斯(Meso-Tethys),后被较多采用;但潘桂棠等则将其与龙木错-双湖带一起归属古特提斯。古地磁资料显示,该大洋最宽时可达5000km左右,因而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洋。该缝合带内蛇绿岩块体众多,代表性的有班公湖、改则、东巧、安多、丁青等岩体。年代学资料显示,这些蛇绿岩主要形成在140〜190Ma的侏罗纪,与上覆深海硅质岩所含放射虫化石给出的年代一致,少数年代较老的数据有待进一步资料的核实。
班怒带争议较多,主要集中在班怒洋的时代、消亡历史与方式等方面。就大洋形成时代,蛇绿岩给出的洋壳形成时代为侏罗纪,与由深海沉积放射虫硅质岩给出的时代一致,但缝合带两侧地层古生物对比更赞同它应该形成于二叠纪。就大洋的闭合时代,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它大约发生在110〜140Ma左右,且存在自东向西逐渐闭合的特征。但就大洋俯冲方向,大部分学者认为它和区内其它缝合带一样向北,但部分学者坚持认为其俯冲应是向南或者是双向俯冲,并认为正是向南的俯冲,才导致了雅鲁藏布洋的打开,以及拉萨地块上侏罗纪-白垩纪冈底斯岩浆弧的形成。导致这一分歧的主要原因是指示俯冲极性的配套地质要素发育不全,因而目前对俯冲极性的认识主要来自岩浆岩的地球化学资料。如果抛开这一约束,有学者最近提出,班怒带是在早侏罗世才打开的,且其本身并非一广阔的大洋,它甚至可能只是雅鲁藏布洋的弧后盆地。看来,班怒带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在班怒带南部~50km,出露另一套名为狮泉河-永珠-阿索的蛇绿岩带。有学者将其厘定为北、中拉萨地体的界限。但该蛇绿岩时代与班怒带基本类似,因而也有不少学者将其视作班怒带的一部分。实际上,班怒带和永珠-阿索带之间仍有蛇绿岩体分布。因此,上述两带之间的地域是否可视为一个大的增生杂岩,留待今后讨论。
班怒带向东如何延伸有一定的争议。它延至藏东后,一般认为向南沿高黎贡带分布,并一直向南经云南璐西进入缅甸境内。依据蛇绿岩年代学资料,Liu et al. (2016)认为缅甸的密支那蛇绿岩应该就是班怒带的延伸所在,密支那东侧侏罗纪岩浆弧的发育支持这一解释。但遗憾的是,上述缝合线在缅甸继续南下后,目前还缺乏可以确认缝合带属性的蛇绿岩等资料。
8 雅鲁藏布-印缅缝合带
位于西藏南部的雅鲁藏布缝合带是中国境内新特提斯洋最晚闭合的残留,他向东经过东构造结延入印度和缅甸境内,与那儿的那加山-西缅缝合带相连。据估计,该大洋在白垩纪期间,曾达到7000km的宽度,是名副其实的宽阔大洋。缝合带本身主要由大小不同的蛇绿岩混杂岩构成,其中日喀则一带的蛇绿岩规模较大、层序完整,是世界上超慢速扩张型蛇绿岩发育最好的地区。但这些蛇绿岩形成在115〜135Ma非常短的时间范围内,明显年轻于其北侧班怒带中的蛇绿岩。在该蛇绿岩之南,发育一套以硅质岩为代表的深海沉积,其时代主要在侏罗纪至白垩纪初期,部分地区发现中三叠世安尼期(~240Ma)放射虫硅质岩,表明该大洋可能是在三叠纪初期开始发育的。
雅鲁藏布缝合带南侧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地体,是印度大陆的组成部分。显生宙以来,它一直是冈瓦纳大陆的被动陆缘,因而发育稳定的碎屑岩-碳酸岩建造。缝合带北侧的拉萨地体,是近年来青藏高原研究的重点,因而有多项重要进展。第一,根据洛巴堆-米拉山断裂和永珠-纳木错蛇绿岩带,拉萨地体可被划分为南拉萨(又称冈底斯岩基)、中拉萨和北拉萨(又称班戈岩基)三个次级块体。其中南、北拉萨地体以新生地壳物质添加为主要特征,只有中拉萨地体才显示古老地壳信息;第二,中拉萨地块内部存在寒武系-奥陶系的角度不整合以及大量500Ma左右的岩浆活动。结合晚石炭-早二叠世地层中冰蹟岩和冷水型生物群的发育,拉萨地块无疑来源于冈瓦纳大陆。但它来源于冈瓦纳的具体位置目前争议较大。传统观点认为,它来源于南侧的印度大陆;但根据碎屑锆石的特征峰,Zhu et al. 提出其来源于澳大利亚西北部;而Zhang et al.则认为拉萨地体变质基底的念青唐古拉群,具有与东、西冈瓦纳大陆拼合的莫桑比克带基本一致的岩石组合与变质-岩浆作用过程,因而拉萨地块应来源于冈瓦纳大陆更靠西北的位置;第三,近年在拉萨东部发现晚二叠世变质的松多榴辉岩,结合区内大量三叠纪花岗岩的发育和二叠纪地层中弧型火山岩的出现,表明古特提斯域的南界并不是以前认定的龙木措-双湖缝合带,而是已到达班怒带以南地区;第四,拉萨地体中-新生代岩浆作用及其强烈,冈底斯就是世界著名的岩浆弧,它保留大量雅鲁藏布洋向北俯冲的地质记录,如侏罗纪叶巴组、白垩纪桑日群/旦师庭组及新生代林子宗群等,以及与它们时代相当的大量侵入岩。近来报道,雅江洋向北俯冲形成的弧岩浆作用甚至可能从三叠纪就已开始。再向北,中拉萨地体早白垩世则弄群、北拉萨地体早白垩世多尼组和班戈花岗岩分布面积巨大,它们多被认为是班怒洋向南俯冲的产物,但用雅江洋向北俯冲,然后发生板片回撤也是可供选择的模型;第五,拉萨与印度初始碰撞时间是近年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所获得的新认识是印度与拉萨地块大约在〜60Ma碰撞。此后,尽管新特提斯洋壳已经消失,但海水仍持续了一段时间。随后,青藏高原才全面隆升与扩展,并伴随喜马拉雅山的崛起。
来源:岩石学报2020,36(6)
doi:0.11954/1000-0569/0020.09.01
家里千万不能养的六种花:致命之花,剧毒物质(植物界杀手)
自古我国古代的文人雅士便有养花的喜好,养花不仅可以增加创作灵感,还能陶冶情操,可谓一举两得。不过最近小编了解到一些种类的花是千万不能养在家里的,否则后患无穷,快让小编带领大家了解家里千万不能养的六种花吧!第一种花:滴水观音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9:39:050000蛋白质比牛肉高7倍的非洲传统美食“蚊子汉堡蚊子也能做(肉饼)
夏季的时候我们都知道天气特别的炎热,除了想喝一些冰水之外,我们经常还想吃一些比较冰冰凉的东西,还有一种最烦人的生物,那就是蚊子,尤其是在非洲这个地区相对而言更加的炎热,这里面的文字可以说是铺天盖地也不为过。但让你想象的不到的是非洲的蚊子,却能够成为一种美味,而且非洲人们特别的勇敢,见到蚊子就像亲人一样,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蚊子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蛋白质吗?我要新鲜事2023-05-13 21:16:500000哈奇森效应是什么?电磁场导致金属变成果冻状
哈奇森效应最初是由一位加拿大物理学的业余爱好者针对零点能发现的一种现象,据说在他的很多次实验中都发生了物体持续漂浮或者在空中旋转升起,或者是自动抛出的过程,所以这种现象哈奇森都认为是因为物体出发了零点导致的,但目前来说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原理做支撑,存在争议。哈奇森效应是什么我要新鲜事2023-05-12 19:05:550002最简单的穿越方法揭秘,盘点6大穿越法霍金警告别回过去
导语:6大穿越法分别是冷冻穿越法,百慕大穿越法,时光机穿越法,虫洞穿越法,黑洞穿越法,超光速穿越法,其中最简单的穿越方法就是冷冻穿越法,下面就跟着探秘志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冷冻穿越法我要新鲜事2023-05-09 16:55:520000关于彩虹的真相:它们其实是完整的圆圈
当我们看到彩虹时,我们通常会感叹它们的美丽和神奇。它是一道由阳光反射水滴而形成的弧形光带,将白光分解成了所有的颜色。有时,我们还会看到第二道彩虹,在第一道彩虹的上方,颜色顺序相反,更加微弱。我们可能会认为彩虹就是这样的形状,但其实不然。出现于阿拉斯加朗格-圣伊利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的双虹,可见主虹内侧还有复虹。拍摄者头部的影子相当于彩虹的圆心,即反日点。我要新鲜事2023-05-22 12:15:46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