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每天产生百万吨垃圾 它们都去了哪了 垃圾会被怎么处理掉
大部分垃圾通过填埋的方式处理,部分垃圾被焚烧,部分被回收利用,还有一些垃圾被随意丢弃。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日益提升,我们的生活水平也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度,但随之而来的,是每日垃圾的数量也在急速膨胀。如果在清晨早早起床,你或许会看到垃圾车队从小区中驶出,带着一天的废弃物。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2018年全球城市垃圾总量高达2.01亿吨,相当于每日约550万吨。垃圾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也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如何有效处理垃圾已成为迫切的问题。

1.大部分垃圾通过填埋的方式处理
填埋是将废弃物运往特定场地,然后覆盖一层土壤,将垃圾掩埋其中。填埋是当今主要的垃圾处理方式之一,特别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资源有限,缺乏现代化垃圾处理设施,大量垃圾被运往填埋场。甚至有核废料也采用填埋处理。填埋的优点在于节省空间,填埋过程会产生有害气体和渗出液,污染土地和地下水资源。填埋虽表面简单,却需要运输、占地、尘埃处理和设施维护等成本,费用相当高昂。
2.部分垃圾被焚烧
焚烧将垃圾送入高温炉内进行燃烧,产生热能和电能。焚烧的好处是可以减少垃圾体积,节省填埋场空间,同时产生能源。焚烧过程会产生有害气体和固体废物,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要进行焚烧,需要更多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热解技术,减少废气和灰烬的生成,这些都需要巨额投资。此外,焚烧垃圾必须遵守严格的排放标准,也需付出巨大成本。

3.部分垃圾被回收再利用
垃圾回收将废弃物分类、分离可回收物品,再进行再加工。在一些发达国家,垃圾回收率已经相当高,如日本80%、德国65%、瑞典接近100%。这归功于人们对垃圾分类回收的高度关注和严格执行。回收的好处在于减少自然资源开采,减少垃圾产生,垃圾回收需大量前期投入,垃圾分类教育、能源和人力投入成本巨大。
4.还有垃圾被随意丢弃
这种行为不仅危害环境,也威胁人类健康。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垃圾的存在,甚至在南极冰层和北极地区,都能发现塑料、金属、玻璃等废弃物。每年全球有数百万吨垃圾被倾倒入海,包括塑料、金属、玻璃和化学废料。即便在太空,人类也留下了大量太空垃圾,根据美国宇航局估计,太空中有数万件垃圾,如废弃探测器、卫星残骸、燃料罐等。这些垃圾在太空中无法处理。

值得庆幸的是,人们日益关注垃圾处理,不断努力宣传减少垃圾产生。政府应加强垃圾管理法规,企业应探索可持续垃圾处理模式,公众需养成垃圾分类习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目标,保护地球与人类健康。
在金星上的意外发现,可能是存在生命的证据(液态水)
我们最大的问题之一是除了地球以外的其他行星上是否有生命。金星通常被列为天文学上最令人失望的行星之一,而且尽管肉眼看起来很耀眼,但除了变化的方面和美丽的全景之外,没什么可看的。但科学家们几十年来一直对金星的云层感到困惑,他们提出了我们太阳系所能提供的一些最有趣的问题,包括生命可能已经开始在金星上出现和生存,然后进化到只在云层中繁殖。最近的科学发现有有趣的可能性来解释它们的出现。我要新鲜事2023-05-14 10:58:490000航行中的轮船两侧,为什么一直在向外排水?难道是船底漏水了吗?
轮船两侧的无数排水孔为什么总是在不停地排水,它到底有什么作用?这其实和大船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在古代修建的大船其实就有类似的过水孔了,它的主要作用有三个,一是排水用于保持船体的平衡;二是在船舱破损的时候,减缓船体下沉的速度;三是平时船员用于排放生活污水的出口。我要新鲜事2023-09-04 18:58:550002淡水鱼为什么不能在海里?海鱼鳃有泌氯细胞(淡化海水)
解答:淡水鱼之所以不能生活在海里,都是因为它缺少一种泌氯细胞,这种细胞能够将海水迅速淡化,而且海鱼的半渗透粘膜能够阻挡海水,下面就跟着探秘志一起来看看吧!淡水鱼为什么不能在海里?总所周知海水中的盐分含量很高,但是海水鱼却能安然无恙的生活在其中,这都是因为它有一种泌氯细胞,能够分泌氯化物,有效的过滤水中的盐分,使鱼的体内达到水盐平衡。而淡水鱼则是通过鳃吸收水中的氯化物。我要新鲜事2023-05-10 10:09:210000故宫为什么晚上不开放?这个原因也算情有可原
导语:故宫是中国建筑当中璀璨明珠,甚至于可以说是奇迹般的存在。每年有很多人都会来故宫游玩感受故宫的特别风光,但是大家发现故宫只会白天开发晚上都是不开放的,这是为什么呢。故宫为什么晚上不开放故宫是中国建筑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是世界10大令人震惊的建筑之一,建筑距离今天很是久远,其中最为久远的有千年的时间,对于中华文明来说故宫是相当重要而璀璨的风景。我要新鲜事2023-05-11 08:12:430002国家卫健委 新冠疫情降级后要继续落实“乙类乙管”各项措施
5月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新闻发言人米锋表示,世界卫生组织近日宣布将新冠疫情降级为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但并不意味着疫情已经结束。各国要从应急模式,转向管理性防控。米锋指出,国内新冠病毒仍在变异,疫情总体处于零星散发状态,但疾病危害仍存在。各地仍需实施“乙类乙管”措施,在保障人民生产生活的同时防控疫情。我要新鲜事2023-05-12 03:45:1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