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269

吴国盛教授指出科学精神的本质

我要新鲜事2024-01-02 19:14:270

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探索和知识积累的体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然而,对于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精神的内涵,不同文化和时代有着不同的解读和理解。近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在人文清华讲坛上发表了题为《我们对科学有多少误解?》的演讲,从科学史、文化观念和中国科学的现状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引起了广泛关注。

吴国盛教授对科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进行了回顾。他指出,科学并非一蹴而就的绝对正确理论,而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在一定时期内的相对正确,后来往往被新的理论修正,科学是不断演进的。这种演进并非仅仅依赖于实验数据的归纳,审美观念同样能够引导科学的发现,使科学更加美丽而深刻。

对于科学家而言,吴国盛教授提到了科学发现的优先权问题。科学家可能在很多问题上不计较,但在科学发现的优先权问题上却是要斤斤计较的。这种优先权的竞争机制推动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例如牛顿和胡克、莱布尼茨之间的竞争,奠定了科学发现的制度安排,也正是这种竞争机制使得科学不断向前发展。

对于中国人来说,吴国盛教授指出了一些观念上的误解。首先是“科”、“技”不分的误解,以“技”代“科”的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科学的正确认识。其次是功利主义对科学的看法,将科技、技术、生产力等功利观念混淆在对科学的理解中。这种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在一定历史时期推动了中国科技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新的历史时期。

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在中国文化中根深蒂固,其中有两大观念。第一是科学理论被用于实际生产、应用和提高生产力。第二是对于科学研究的追求主要来自实用的需要,而非纯粹出于探索真理的动机。这种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使得中国在近现代融入国际体系时,更多地将科学视为一种工具而非一种独立的追求。

吴国盛教授指出,这种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在当前时代已经显得越来越不足以支撑中国科学的发展。近年来国家对于创新战略的重视,以及对核心技术受制问题的认识,都凸显了原始创新的不足。原始创新需要更深层次的创新文化氛围,而不是单纯的功利主义。这种原始创新源自于对真理的探索热情和自由的批判精神,需要更加宽松和自由的环境。

在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探讨中,吴国盛教授提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中国社会是农耕文化,强调血缘关系,以儒家文化为代表,注重礼的文化。与之不同,希腊文化是海洋文化,强调个体的独立性,注重契约文明。这两种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对科学的态度。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性,但更多地是服务于礼学的一部分,用以巩固统治和维护社会秩序。而希腊文化的土壤则催生了自由的科学精神。

对于为何中国文化没有产生科学,吴国盛教授引用冯友兰先生的观点,认为中国文化类型本身不需要科学。中国古代将知识作为达成更高尚目的的手段,强调学以致用、学而优则仕,缺乏对真理本身的热情。这种观念在近代受到了改变,但功利主义的科学观仍然存在。

最后,吴国盛教授提到了中国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认为,以科学作为中华文明的未来复兴之路,需要在中国文化中融入自由科学的精神。这并非是简单地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是更多地呼吁自由科学的精神。他指出,中国的教育过于功利化,学生缺乏对真理本身的热情和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冲动。只有在自由科学的精神下,中国科学才能真正融入世界前列。

吴国盛教授的演讲从科学的历史、观念误解和文化差异等多个维度对科学精神进行了深入剖析。中国科学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也面临着原始创新不足的问题。如何在中国文化中融入自由科学的精神,使科学成为中华文明未来复兴的引擎,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也提醒我们,科学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进步,更是一种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和对自由的无尽探索。

0000
评论列表
共(0)条
热点
关注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