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实原因
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人们常常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来说某人对于工作十分认真负责。但是今天给大家带来的却是对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活动的不一样的解读,究竟是哪里不一样呢?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远古时代,黄河流域经常发生大洪水,老百姓的房子都被冲倒了,人们无家可归,有很多人被洪水淹死了,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当时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舜看到这一切,心里非常着急,他想,这一切都是洪水造成的,只有治理了洪水,人民才能安定下来,过上好日子。于是便派禹去治理洪水。
虽然那时候禹刚刚结婚,他也很想和妻子在家里多过几天幸福、甜蜜的日子,但看到那一片片的洪水和一群群无家可归的老百姓时,他心里非常难受。
于是,便什么也不想了,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洪水治理好。
他戴上草帽,拿起锄头和铁锹,告别了妻子,带领老百姓,来到工地上,开始挖沟造渠,他们每天顶着炎炎的烈日,从早上干到晚上,手上磨出了茧,身上也晒掉了几层皮。在这个期间,禹的妻子生了儿子,大家都劝禹回家看看妻子和儿子,可他却摇摇头说:“这只是一点小事罢了,跟国家大事比起来不算什么,洪水没治好,我是不会回去的!”?
还有好几次,禹从自己家门口经过,都没有进去看看。人们都被禹的这种精神感动了,做起事来也更加努力了。
经过十三年的艰苦奋斗,禹终于治理好了洪水,老百姓从此便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禹也因此受到了人们的称赞,人们都叫他“大禹”,后来,还选他做了部落联盟的首领。
大禹为了根治水患,解除百姓痛苦,治水13年,终于洪水平息,东渐于海,老百姓安居乐业,“以告成功于天下”,“天下于是太平治”,大禹功不可没。
然而,大禹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真的就是为了革命工作,为了天下苍生?他真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吗?我怀疑。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真实原因

终于,细读《史记》,寻出蛛丝马迹。司马迁说:“禹伤先人父鲧功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13年,过家门不敢入。”看来,大禹不是不想回家,而是不敢回家。为什么连家都不敢回呢?这里面有蹊跷。我们先来看看禹父鲧是怎么死的。
大禹的父亲鲧因治水不成而被舜所诛,鲧一没有渎职,二没有贪污治水资金,三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舜为什么要杀他呢?治水没有成功不是理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那样低下,科学技术那样低下,又没有前人的治水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靠在实践中一步一步地摸索,失败是正常的。要鼓励探索,要允许失败,以舜那样的英明之主不会不知道这一点。其实,说穿了,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治水不成不过是一个借口,而杀掉他才是真正的目的,这是政治斗争和权力角逐的必然结果。
据《史记》记载,禹的父亲叫鲧,鲧是帝颛顼的儿子,颛顼是昌意的儿子,昌意是黄帝的儿子。可见鲧根正苗红,又是帝王之后。当时的尧对鲧和舜都是非常信任和倚重的,而尧把治水的重任交给鲧,更表现出尧对鲧的看重。这样,就必然引起舜的妒忌。于是,舜除了给鲧的治水制造障碍,还在尧面前说鲧的坏话。因为治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要不断地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但是由于舜的谗言,尧和天下之人对鲧的治水能力还是产生了动摇。后来,舜一步一步骗取尧的信任,夺取了政权,便迫不及待地以治水不力而杀了自己的政治对手,结果不明真相的天下人皆说杀得对。
杀了鲧之后,舜当然还要斩草除根,要杀大禹。但是,苦于没有正当的理由。那么,还让他去治水吧,如果治水还是不成,就有了正当的理由了。禹是一个聪明人,这一切他全看在眼里,他深知自己处境的危险,所以,他必须保护好自己,必须治水成功,必须接受父亲的教训,必须赢得天下的信赖,使得舜不敢轻易下手才行。
大禹把杀父之仇深深埋在心底,不敢有丝毫的流露。同时还不停地向舜表忠心,说自己对舜是如何地服从爱戴,舜是如何地英明伟大等等。为了讨好舜,他甚至不惜卑躬屈膝。《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为司空。以通水潦,颜色黧黑。步不相过,窍气不通,以中帝心。”就是说,大禹敢怒不敢言,只有老老实实,小心翼翼侍奉舜,以赢得舜对他的信任,缓解舜对他的戒心,走路的时候紧紧跟随在舜的后面,不越半步,大气都不敢出,千方百计让舜高兴。其行为怎么看都有点像当年的林副统帅。
同时,大禹还吸取了父亲鲧的教训,因为当年父亲只知道低头拉车,不知道抬头看路,不知道宣传自己,以致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舜的手里,舜说什么,大家都相信,没有很好地树立自己的形象。所以大禹很注意宣传自己,他不仅对舜宣传自己怎样兢兢业业忘我地工作,还经常地对当时负责宣传工作的皋陶同志宣传自己的事迹,他说:“予娶涂山,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辅成五服,至于五千里,州十二师;处薄四海,咸建五长,各道有功。”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我当时结婚娶了涂山氏,只在家里住了三天,便为了天下百姓的安居乐业,为舜的治水大业离开了家里,后来孩子启出生我都没有时间看他一眼,一心一意在工地上忙碌,撇小家为大家,生怕辜负了舜和天下人民的期望。他的话,使得负责宣传的皋陶感动得热泪盈眶,“皋陶敬禹之德,令民皆则禹。不如言,则刑之。”就是说,皋陶非常敬重大禹的品德,立刻命令天下人向大禹学习,以大禹为榜样,爱岗敬业,三过家门而不入。谁不学习,就收拾谁。大禹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一下子成了榜样和英雄。于是,“禹德大明”,在全国很有影响力了,威信大增。

三过家门而不入
然而,这13年,真的像他自己表白的那样,孤身一人,一心治水?我还是不信。禹虽然13年没有回家,虽然三过家门而不入,谁敢保证他没有二奶,没有小秘,没有游山玩水,没有大吃大喝,没有找小姐,没有洗桑拿,像一个苦行僧一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舜当时就不会对他提出警告:“毋若丹朱傲,维幔游是好,毋水舟行,朋淫于家,用绝其也,予不能顺是。”这段话是《史记》中司马迁记下来的,那意思就是说,大禹啊,你不要像丹朱那样傲慢无礼,不要只喜好怠惰游乐,戏谑胡为,你不论白天黑夜都不停息地作恶,在没有水的地方,你还坐在船上,强迫民工为你推舟游乐,你还和众多的女子在屋里放纵淫乱,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我决不会听之任之。舜所说的,不会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吧。
只是大禹羽翼渐丰,得到四方诸侯的拥戴,舜也就无可奈何了。终于,大禹见时机成熟,便夺取了王位,放逐帝舜,最后舜惨死在南方苍梧。这可不是我编出来的,大家可以看中国最权威的辞书《辞海》,上面就是这样写的。
古罗马打得过秦朝吗:古罗马打不过(秦朝军事实力强劲)
古罗马打不过汉朝,同样的也打不过秦朝。有许多学者声称,古罗马的实力比秦朝要高不少,因此古罗马与秦朝开战,秦朝不一定能够取得胜利。然而有更多的学者通过史料记载反驳了这一说法,古罗马虽然实力强劲,但是单凭综合实力以及军事实力是无法与秦朝相抗衡的。历史上的两国并没有什么交集,由于距离太远,因此没有发生过或大或小的摩擦,因此都不到准确结果。一、秦朝武器先进我要新鲜事2023-05-12 01:35:340000三令五申的主人公是谁:孙武,兵圣登场历史长河首立威
三令五申是古代军事纪律的简称。在古时是指教育士兵应该在军事中明确作战守则,在现在则是指再三的向下级命令告诫。这个成语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当时可是为此丢掉了几条性命呢。三令五申的主人公是谁三令五申的主人公是孙武我要新鲜事2023-05-10 02:39:150000严嵩晚年为什么都在墓舍里(坏事做尽)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不少奸臣贪官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尽管权倾一时,却最终落得凄惨下场。而明朝的大奸臣严嵩,也是其中之一。严嵩在明朝嘉靖时期掌权长达数十年之久,内阁首辅的位置也是任内时间最长、权力最大的人物之一。然而,他所走的路却是一条充满阴谋诡计的黑暗之路。我要新鲜事2024-03-24 15:39:250005法正这个人物有多厉害 看看曹操如何评价(三国法正)
曹操把没得到法正看做是一生的遗憾。在易中天品读三国的时候,说出了一句让很多人为之震惊的话就是“郭嘉不死,卧龙不出”,郭嘉是大家都知道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之,不过智者不寿年纪轻轻已经死亡,但是为了衬托出来郭家有多么厉害。而在之后网络上还出现了这么一个说法法正不死,便无三国,反正这个人到底有多么厉害,凭什么他能够左右三国的存在与否。三国法正我要新鲜事2023-10-12 19:48:390001秦孝文王是秦始皇什么人 秦孝文王和秦始皇有何关系
秦始皇作为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称帝的皇帝,统一六国,是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但是谈论起秦孝文王是秦始皇什么人,这两个人有着非常亲切的血缘关系,在史书的记载之中,按照辈分来说,秦孝文王是秦始皇的祖父。一、秦孝文王是秦始皇什么人我要新鲜事2023-05-08 22:48:470001